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6839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淡粉色、系数的霉层。

病害种类:

茄果类、瓜类、豆类、莴苣、芹菜、洋葱、茼蒿、甘蓝、油菜等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

芝麻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

棉花、水稻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kü

hn]

2.猝倒病

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猝倒病[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

3.根腐病

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根腐病[Fusariumsp.]

发病规律

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的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腐殖质上能长期存活。

病菌主要靠风雨、流水、带病菌的粪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条件适宜时,病菌重复侵染,造成病害的不断扩展蔓延。

病菌生长要求高湿度,而床土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苗生长,春季低温期苗床保温不好,床土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而衰弱,容易发病。

所以育苗时,遇有寒流、连阴天或下雪,温度偏低,光照不足,不能及时通风透光,苗病加重。

另外,用旧床土育苗又未消毒,瓜果类菜连作,造成病菌积累,管理粗放,都容易诱发苗病。

防治方法

苗期病害的防治重点在于加强苗床管理,结合药剂防治。

(1)加强苗床管理育苗床应选用无病的新土。

育苗前,将床土充分翻晒,均匀施足有机肥料;

浇足底墒水;

合理密植,播种均匀;

浇水适中,防止床土过湿。

温室育苗;

在严寒和早春;

须做好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和冷风袭击,避免幼苗受冷害,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有条件的采用地热线育苗,保持与控制苗床温度在12~16℃,当然,不同植物应根据其具体要求灵活控制。

(2)土壤消毒旧床土或已有菌的土壤,充分翻晒后,用药剂消毒。

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50%拌种双粉剂9克,或50%多菌灵9克,或50%福美双粉剂9克,先将以上药剂与4~5千克细土拌匀,将拌好的药土撒播在1平方米的苗床上,撒播时先将其中的撒在畦面上,再将余下的覆盖在种子上,最后覆土。

施药前要保持床面的湿润,以免产生药害。

(3)种子消毒床土不需消毒的,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用50~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福美双等药剂按药量占种子重量0.3%~0.4%拌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猝倒病病株后,须将零星病株及其周围土壤移出苗床。

如果苗床土壤太湿,则需撒草木灰或干细土降湿,浇灌或喷洒400倍液铜氨合剂,7天后再喷1次,可防止病情蔓延。

同时喷药保护或治疗。

可选①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

②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

③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⑤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

⑥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⑦利克菌(20%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

每平方米喷药液2~3升。

喷药时注意喷洒幼苗茎基部和病株附近土壤。

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一、果树苗木根部病

1.白绢病

白绢病是蔬菜和果树、林木及花卉上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根部病害,能危害200多种植物,重要的除苹果、梨外,还能侵害桃、杏、山植、枣、杨、柳、谕、桑、松、刺槐等果树和树木,蔬菜中的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豆角、大豆、菜豆、花生、南瓜、西瓜、甜瓜、菊芋、魔芋、菱角等,以及花卉中的菊花、兰花、香石竹、茉莉花、凤仙花、君子兰、向日葵、白芍、玄参、薄荷等。

受害最重的是苹果、辣椒、番茄、花生、大豆等。

苹果白绢病在各苹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某些局部地区发生很严重,由于根部腐烂,造成全株枯死,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

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在根颈部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名白绢病,亦称茎基腐病。

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能蔓延至病部周围的地面,导致根颈的皮层腐烂,有酒槽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或附近的地面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

病株地上部的症状表现是叶片变小发黄,枝干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

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发生规律

果树苗木白绢病[Corticiumrolfsii(Sacc.)Curzi]

铃薯茎腐病、花生、芝麻白绢病[Sclerotiumrolfsii]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苗木、杂草和病树根颈部越冬。

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菌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菌核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而转移,以及菌丝的蔓延;

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

翌年土壤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害寄主植物。

病害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9月基本停止扩张。

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层浅薄、肥力不足及酸性至中性土壤、苗木生长不良等极易发病。

2.果树根朽病

果树根朽病又称根腐病,一般幼年树很少发病,而成年树特别是老龄树被害较多,发病后造成全株枯死,在局部地区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

主要侵害根颈部和主根,并沿主根和主干上下扩展。

逐渐造成全株枯死。

病部的主要特点是皮层内、皮层与本质部之间充满白色至淡黄色的扇状菌丝层,有浓厚的蘑菇气味,病组织在黑暗处可显现出浅蓝色的荧光。

发病初期仅皮层溃烂,后期木质部也腐朽,高温多雨季节,在潮湿的病材根颈部或露出土面的病根上,常有丛生的蜜黄色蘑菇状的子实体长出。

上部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从下而上逐渐黄化甚至脱落,新梢变短,果形变小。

苹果、梨根朽病[Armillariellatabescens(Scop.etFr.)Singer]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很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菌主要依靠病根与健根的接触和病残体的转移而传播病害,远距离传播靠苗木的调运。

当病菌菌丝体与健根接触后,可以分泌胶质而粘附,然后产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内。

据北方观察,4月中旬土温升至15℃以上,土湿在12%时,病菌开始活动。

6月中、下旬土温逐渐升至20~25℃,土湿达15%左右,病菌发展加速。

6月中至7月上旬,土温常高达35℃左右,天气干旱,病菌处于停滞状态,直到7月中、下旬,雨季来临土温下降,平均土温在26~30℃范围内,此时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

3.果树苗木白纹羽病

白纹羽病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都有分布,苹果、梨、桃、樱桃、杏、葡萄、枇杷等果树都能被害。

除上述寄主外,病菌还能侵害桑、茶、柏、槭、栎、甘薯、苎麻等植物。

果树染病后,树势逐渐衰弱,引起植株枯死。

根系被害,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

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

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

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结生有黑色圆形的菌核。

病树地上部叶片发黄,早落,树势逐渐衰弱直至死亡。

发生规律

苹果、梨白纹羽病[Rosellinianecatrix(harting)berless],无性阶段[Dematophoranecatrix(hart.)Berl.]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先侵害果材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粗大的根。

病健根相互接触也可传病、而远距离则通过带病菌木的转移而传病。

由于病菌能侵害多种林木,故旧林改建的果园,发病常严重。

4.果树苗木紫纹羽病

苗木紫纹羽病又名紫色根腐病。

分布于我国各地,为害松、杉、柏、柳、栎等,是多种树木、果木和农作物常见的根部病害。

树木受害后根部腐烂,植株枯死。

最初幼嫩细根染病腐烂,而后扩展到粗根。

5月初病根表面遍布紫褐色丝网状菌丝束和绒布状菌丝体。

后期菌丝体中有紫褐色颗粒状大小菌核。

病根皮层腐烂,容易剥落。

病根木质部也随即潮湿腐烂。

病害扩展到根颈部后,菌丝体继续向上蔓延,包裹茎干。

夏季多雨时,常在紫褐色菌丝体上产生薄薄的白色粉末状物,苗木受害,很快枯死。

苹果、梨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

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purpureum]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束或菌核随着病根在上壤中越冬,菌核可在土中存活数年。

条件适合时,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树木幼根,使根部腐烂。

菌丝束能在土中或地表蔓延,随着病根与健根的接触而感染。

7~8月为发病盛期。

该病在低洼潮湿、土质粘重或排水不良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5.柑橘脚腐病

主要危害根颈部,病部树皮变褐腐烂,流胶,有臭味,病部扩展后可环绕根颈部,造成橘树死亡。

叶片小而黄,易脱落。

柑橘脚腐病[Phytophthoraparasitica]。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或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越冬病菌通过土壤传播,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寄主危害。

1.加强果园管理 果园搞好开沟排水工作,雨后使积水及时排出,不利病害生长蔓延。

钾肥对防止烂根和促进新根生长,具有良好效果,应适当多施。

苗木定植时,接口要露出土面,不能埋在土下,以防白绢病菌从接口侵入。

果园内已病死的果树,应尽早挖除并烧毁。

2.病树的治疗处理 当地上部初现症状时,应扒开根部周围上部进行检查,刮除根颈腐烂病斑,或切除霉烂病根。

伤口可用抗菌剂402的1000倍液消毒,外涂伤口保护剂,再于根部周围土壤灌注药液或撒施药粉。

应用药剂的种类有五氯硝基苯、五氯酚钠、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代森锌、双效灵水剂等对果树根病都有一定的防泊效果。

3.选栽无病苗木及利用抗病砧木 苗木出圃时,要进行严格检查,发现病苗应立即淘汰。

对有染病嫌疑的苗木,可将根部放在70%甲基托布律500倍液中浸10~30min,然后移栽。

三、园艺作物根腐病

根腐病是园艺植物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镰刀菌根腐病可以危害柑橘、猕猴桃、葡萄等果树及大豆、菜豆、豌豆、蚕豆、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甜瓜、莴苣、冬寒菜、马铃薯等蔬菜,水仙、倒挂金钟、风信子、文竹等花卉。

镰刀菌根腐病的共同症状特点是根的皮层细胞机能失调或死亡,根的外表呈现褐色至黑色腐烂,一般不再发新根,地上部分矮化、变色、萎蔫甚至死亡。

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病部维管束变褐,但不向上扩展,以此可以与枯萎病区分。

园艺作物根腐病[Fusariumsolani(Mart.)App.etWollenw.]和[F.moniliformeSheld]

根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厩肥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灌溉水、耕作和施带菌肥等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发病重。

此病为典型的土传病害,在防治策略上应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导,药剂防治为辅助。

农业措施: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

如甘肃的菜豆品种贡进选、麻豌豆、小豆60等较抗病。

美国的大豆品种LS-G96即抗镰刀菌根腐病,又抗胞囊线虫病;

其次进行种子消毒,可以用三唑酮乳油或百菌清拌种;

再次可以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般与白菜、葱蒜类实行3年以上轮作;

最后是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或深沟栽培,及时松土、中耕,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并销毁。

生物防治: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大蒜的水提取物,芸香的提取物及外释信息物4-羟香豆素可抑制菌丝生长。

荧光假单胞菌、哈茨木霉菌、绿木霉、枯草杆菌等有益微生物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物理化学防治:

用紫外线以3.6Kj/m2的剂量处理甘薯贮藏期块根可以诱导抗病性,田间盖膜晒土可降低发病率。

发病初期可以喷雾的药剂种类有甲基托布净、多菌灵、克菌丹等,苗床可以用5%的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四、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成幼苗死亡、叶片早枯、白穗及根腐等症状,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更大。

①幼苗:

感病后重者未出土即芽鞘变褐腐烂,轻者出土后,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生长下良。

②叶片:

病斑呈长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

叶鞘上为黄褐色,边缘有不明显的云状斑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白色斑点。

③穗部;

在颖壳上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穗轴及小穗梗亦变色,重者形成整个小穗枯死,不结粒。

潮湿时叶片、叶鞘及穗部病斑上均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小麦根腐病[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Drechsl.]无性阶段[Bipo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sativumpam.etal.]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外以及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亦能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为初侵染来源,尤其种子内部带菌更为主要。

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

当气温回升到16℃左右,染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温度和湿度适合条件下,病菌直接侵人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

在25℃下病害潜育期为5d,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而造成颖壳变褐枯死。

颖片上的菌丝可以蔓延侵染种子,种于上产生病斑或形成黑胚粒。

病害发生轻重主要与种子的带菌率;

幼苗出土的快慢,凡是影响幼苗出土慢的因素都导致病害的发生;

气候条件,穗期多雨、多雾但干旱少丽造成根系生长衰弱也会加重病情。

穗期多雨、多雾而温暖易引起枯白穗和黑胚粒,此外,田间杂草多,耕翻粗糙,土壤瘠薄,小麦倒伏严重,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该病害的防治采取种子稍毒、栽培防病、利用抗病品种和喷药防洽等综合措施。

具体如下:

播种前可用福美双、三唑酮、退菌特、代森锰锌等药液浸种24h,均能有效地减轻苗期根腐病的发生,或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进行包农,对苗期小麦根腐厉病防效较好。

栽培防病主要包括:

①与非寄主作物合理轮作。

②减少越冬菌源,麦收后翻耕,加速病残体腐烂。

③加强田间管理。

播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覆土不可过厚,干旱及时灌水,涝时及时排水等。

发病严重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用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扑海因、乙烯菌核利、三唑酮、敌力脱、福美双、代森锰锌。

以上药剂中,三唑酮和敌力脱只需喷1次即可,其他保护性杀菌剂则需喷2~3次。

五、小麦、玉米全蚀病

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华东等地19个省(自治区),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

症状特点是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距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

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

拨节后茎基部l~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

由千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期形成“白穗”。

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在潮湿情况下,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病害种类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异名[OphiobolusgraminisSacc.]

玉米全蚀病[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maydis]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寄生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传染下一季作物。

全蚀病苗为土壤寄居菌,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施用带菌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

全蚀病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即病害自然衰退现象(TAD):

是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

国内外均发现了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

全蚀病产生自然衰退的先决条件有两个:

一是连作,二是危害达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全蚀病自然衰退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土壤中的颉抗微生物有关,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ens是重要类群,自然界中假单胞杆菌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或含营养丰富的根系表面,细菌在根系损伤部位生长繁殖,其分泌的抗生素可抑制全蚀病菌,出现TAD的土土壤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如果将抑菌土经热力或杀菌剂处理后,其抑菌作用消失,间接证明了病害衰退机理与生物因素有关。

病害的发生与耕作措施关系最密切:

小麦一玉米一小麦连作有利于上壤中病原茵积累,病害逐年加重。

主要营养要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

沙土保肥水能力差,有利于发病。

粘重土壤,病害较轻;

偏碱性士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

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

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干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防治方法

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化学的防治手段达到保护无病区,控制初发病区,治理老病区的目的。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

从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min,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

应因地制宜坚持l~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花生、烟草、番茄、甜菜等。

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两作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以维持土壤颉抗菌的防病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生防菌,山东农业科学院开发的生防菌剂”蚀敌”、“消蚀灵”均有防效。

还可用12%三唑醇WP按种于重量0.02%~0.03%拌种,25%适乐时种衣剂按l:

1000包衣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定防效。

六、薯类根茎部病害

该类病害主要引起薯类块茎或块根病害,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使块茎或块根上产生不同形状、质地和色泽的病斑。

如马铃薯粉痂病块茎上病斑合并形成大疱疮,表皮破裂后三出黑色粉末;

癌肿病病部形成癌种症状;

茎腐病在块茎、茎上或土壤里产生扇状白色菌丝体,后变成黄色硬块;

粉腐病的主要特点是病薯块切开后由正常颜色变为粉红色;

黑痣病地上部茂密簇生,茎基部常有白色丝状霉或小菌核,块茎数多,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粒点。

甘薯根腐病块茎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或腐败;

黑痣病薯块上有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有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硬化,轻微龟裂。

马铃薯粉痂病[Spongosporasubterranea]

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endobioticum]

马铃薯茎腐病[Sclerotiumrolfsii]

马铃薯粉腐病[Phytophthoraerythroseptica]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stolani]

甘薯黑痣病[MonilochaetesinfuscansEll.etHalst.exHarter]

甘薯根腐病[Fusariumsolanif.spbatatas]

病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菌丝体或菌核在薯块或土壤中越冬,所以带病薯块、病残体和土壤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通过土壤或农时操作传播。

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连作地发病重。

另外,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薯类根茎部病害的防治主要措施是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并实行3年左右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七、薯类贮藏期病害

薯类贮藏期病害在我国有10余种,其中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低温引起的冻害;

侵染性病害主要有:

黑斑病、软腐病、干腐病等。

贮藏期病害可造成甘薯烂窖,其损失约占贮藏量的10%。

这些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甘薯在贮藏期间,在薯块上出现不同形状和色泽的病斑,导致薯块腐烂,不能实用或造成烂窖。

甘薯黑斑病:

目前是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窖之一,常年损失约为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疤霉酮等物质,家畜食用后,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

用病薯块做发酵原料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精产量和质量。

病菌可来源于田间侵染,主要由入窖前的伤口受侵染所致。

伤口处先出现灰白色霉斑,后变灰褐,薯块表面变黑,继而病斑凹陷扩大,出现刺毛状物,形成典型黑斑病症状。

又称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软腐病:

俗称水烂,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

薯块发病后,病组织软化,呈淡褐色水浸状,破皮后流出酒味的黄褐色汁液。

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状菌丝,并生出灰黑色小粒。

环境条件适合时,病情扩展迅速,4~5d全薯即腐烂。

甘薯、马铃薯干腐病:

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在薯块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的病斑,内部组织呈褐色海绵状,后期干缩变硬,在病薯破裂处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另一类干腐病多在薯块两端发病,表皮褐色,有纵向皱缩,逐渐变软,薯肉深褐色,后期仅剩柱状残余物,其余部分呈淡褐色,病部表面生出黑色瘤状突起,似鲨鱼皮状。

灰霉病:

薯块在窖内受冻后易发生,危害程度较轻。

初期与软腐病症状相似,但水烂现象较轻,纵切病薯可见许多暗褐色或黑色线条,后期病薯失水干缩形成僵硬的僵薯;

当窖温在17℃以上时,病部表面生出灰色霉层。

黑痣病:

薯块表层呈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

病重时,病斑硬化,产生微细龟裂。

受害薯逐渐失水干缩。

潮湿时病部生出灰黑色霉层。

甘薯黑斑病[Ceray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eted][Ceratomelloafimbriatum(Ell.&

Halst.)Elliott、Ophiostomafimbriatum(Ell.&

Halst.)]

甘薯软腐病[Rhizopusstolonifer(Her.ex.Fr)Vuill.]

甘薯、马铃薯干腐病[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Sny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