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数据服务项目执行流程Word文档格式.docx
《a数据服务项目执行流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数据服务项目执行流程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项目经理组建项目团队的同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经质量控制部审核,若未通过,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修改;
3.5实施方案通过质量控制部的审核后,项目经理和客户一起对实施方案进行协商和评审,若未通过,项目经理修改实施方案;
3.6实施方案经过客户评审通过,进入资源中心存档,同时项目经理进行项目实施;
3.7项目经理负责客户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评审,如未通过,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进行返工;
3.8如果通过客户评审,项目经理进行项目总结,并将相关成果和文档交由质量控制部检验,如未通过,项目经理负责对未通过部分进行修改;
3.9如果通过质量控制检验,项目经理将成果总结交给客户,同时相关成果和文档由质量控制部放入资源中心存档;
4相关文件
4.1《项目计划书》
4.2《项目资源调度单》
4.3《方案说明书》
4.4《质量控制部对方案说明质量检验书》?
4.5《方案说明书客户检验单》
4.6《方案实施相关文档》
4.7《数据要求说明书》
4.8《客户验收单》
4.9《项目总结》
4.10《质量控制部对项目总结检验单》
4.11《资源中心验收单》
项目计划书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经理
项目任务描述
项目总时间及关键里程碑设置
项目人力资源
项目费用预计
审批人意见:
总监:
副总监:
执委会:
备注:
抄送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时间
项目资源调度单
项目的跨中心(部门)资源调度缘由
申请人
审批人
正式调用时间:
起:
止:
抄送财务、人力资源部
数据要求说明书
1.引言
1.1目的
说明编写数据要求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1)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2)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
(3)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1.3参考资料
列出所用的参考资料,如:
(1)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2)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3)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需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4)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1.4术语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2.数据的逻辑描述
对数据进行逻辑描述时可把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
所谓静态数据,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为参考的数据,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一般不随运行而改变。
所谓动态数据.包括所有在运行中要发生变化的数据以及在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
进行描述时应把各数据元素逻辑地分成若干组,例如函数、源数据或对于其应用更为恰当的逻辑分组。
给出每一数据元的名称(包括缩写和代码)、定义(或物理意义)度量单位、值域、格式和类型等有关信息。
2.1静态数据
列出所有作为控制或参考用的静态数据元素。
2.2动态输入数据
列出动态输入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数据)。
2.3动态输出数据
列出动态输出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数据)。
2.4内部生成数据
列出向用户或开发单位中的维护调试人员提供的内部生成数据。
2.5数据约定
说明对数据要求的制约。
逐条列出对进一步扩充或使用方面的考虑而提出的对数据要求的限制(容量、文卷、记录和数据元的个数的最大值)。
对于在设计和开发中确定是临界性的限制更要明确指出。
3.数据的采集
3.1要求和范围
按数据元的逻辑分组来说明数据采集的要求和范围,指明数据的采集方法,说明数据采集工作的承担者是用户还是开发者。
具体的内容包括:
(1)输入数据的来源,例如是单个操作员、数据输入站,专业的数据输入公司或它们的一个分组;
(2)数据输入(指把数据输入处理系统内部)所用的媒体和硬设备。
如果只有指定的输入点的输入才是合法的,则必须对此加以说明;
(3)接受者说明输出数据的接受者;
(4)输出数据的形式和设备列出输出数据的形式和硬设备。
无论接受者将接收到的数据是打印输出,还是CRT上的一组字符、一帧图形,或一声警铃,或向开关线圈提供的一个电脉冲,或常用介质如磁盘、磁带、穿孔卡片等,均应具体说明;
(5)数据值的范围给出每一个数据元的合法值的范围;
(6)量纲给出数字的度量单位、增量的步长、零点的定标等。
在数据是非数字量的情况下,要给出每一种合法值的形式和含意;
(7)更新和处理的频度给出预定的对输入数据的更新和处理的频度。
如果数据的输入是随机的,应给出更新处理的频度的平均值,或变化情况的某种其他度量。
3.2输入的承担者
说明预定的对数据输入工作的承担者。
如果输入数据同某一接口软件有关,还应说明该接口软件的来源。
3.3处理
对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过程提出专门的规定,包括适合应用的数据格式、预定的数据通信媒体和对输入的时间要求等。
对于需经模拟转换或数字转换处理的数据量,要给出转换方法和转换因子等有关信息,以便软件系统使用这些数据。
3.4影响
说明这些数据要求对于设备、软件、用户、开发单位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要求用户单位增设某个机构等。
项目总结
项目编号:
部门名称:
1.引言
2.项目开发结果
2.1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
2.2主要功能和性能
2.3项目规模总结
2.4项目人员总结
2.5进度及工作量总结
3.项目评价
3.1生产效率评价
3.2技术方法评价
3.3产品质量评价
3.4出错原因分析
4.经验和教训
说明实际参加人员、时间及工作划分:
说明参加本项目的负责人、参加人员、起止时间及实际工作量。
按项目开发的阶段划分,细划每位开发人员在各开发阶段所用开发时间及实际工作量。
负责人:
起止时间:
计划工作量:
项目情况
阶段
参加人员
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实际工作量
需求分析
A、B
等等
系统设计
编码
测试
其它
合计
2.项目开发结果
2.1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
2.1.1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名称:
给出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在项目任务书或开发计划评审等文件中确定的正式的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并给出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正式批准发布的版本标识。
2.1.2程序量:
按模块进行划分,给出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的源程序的存贮容量。
源代码用代码行来表示,可执行程序及其他程序可用字节来表示,文档可用页或字节来表示。
(源代码一定要按模块来统计)
模块名称
代码行(千行)
字节数(KB)
源码
模块1
模块2
执行程序
注:
源码不填写“字节数”,执行程序只填写“字节数”。
2.1.3存储介质:
给出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正式发布版本的存储介质及所需存储介质及
其数量。
2.2主要功能和性能
1)描述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所实现的功能,根据需要说明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
品的有关性能指标。
2)与最初的需求相比较,给出功能和/或性能上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3项目规模总结
根据软件开发的各阶段,总结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完成的功能模块数量与计划的对比,给出对比图表,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计划模块数
完成模块数
2.4项目人员总结
总结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开发各阶段人员的变化情况与计划的对比,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计划人数
实际人数
增加人数
减少人数
变动人数
总计
注:
变动人数为人员更换数。
2.5进度及工作量总结
总结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及工作量与原计划的对比。
用图表来表示。
2.5.1从开发人员的角度进行总结:
将每位开发人员开发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起止时间和工作量与计划进行比较,给出对比图表,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开发人员
计划时间
实际时间
是否按时
计划M
实际M
A
B
C
D
2.5.2从模块的角度进行总结:
将每一模块完成的起止时间和工作量与计划进行比较,给出对比图表,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模块3
模块4
2.5.3从开发阶段的角度进行总结:
将每一阶段完成的起止时间和工作量与计划进行比较,给出对比图表,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2.5.4从工作量的角度进行总结:
将开发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所用工作量与计划进行比较,给出由于软件问题报告所增加的工作量,给出对比图表,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批复工作量
计划
增加
小计
2.5.5从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将项目的总体进度和阶段进度与计划进行比较,说明此项目是正常完成、正常但增加工作量、延期但不增加工作量、即延期又增加工作量,并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结论
以最后一版的开发计划中的开发进度为准,批复工作量包括由于软件问题报告增加的工作量。
3.项目评价
3.1生产率评价
评价生产率可以有两种方法:
代码行数与人月数比较,或修改BUG数与所用人月数的比较。
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种。
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应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比较;
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应以各测试版本的BUG数、修改的BUG数、修改BUG所用的工作量及修改单位BUG所用的工作量进行比较,总结评价项目的开发效率及相应的原因分析。
工作量
代码行/工作量
3.2技术方法评价
总结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开发时所采用的各项技术。
3.3产品质量评价
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产品质量的评价。
1)历次测试发现的BUG数;
2)同种原因产生的BUG数;
3)同种类型的BUG数
4)各等级的BUG数;
5)同一BUG出现的次数。
3.4出错原因分析
分别对以上几种情况绘制图表,进行原因的分析。
次数
BUG数
原因
类型
等级
BUG名
4.经验和教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开发中获得的经验及纠正错误或缺陷等问题的教训。
1)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2)开发人员的合理分工;
3)项目软件经理PSM及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
4)开发人员的更换;
5)开发人员的配合及协作;
6)用户的密切配合;
7)需求及设计的更改;
8)开发过程中计划的合理调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