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627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粗骨料文档格式.docx

37.5

53.0

63.0

75.0

90

连续粒级

5~10

95~100

80~100

0~15

5~16

85~100

30~60

0~10

5~20

90~100

40~80

5~25

_

30~70

0~5

5~31.5

70~90

15~45

5~40

30~65

单粒粒级

10~20

16~31.5

20~40

31.5~63

95~100

75~100

45~75

70~100

3.3.2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卵石、碎石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项目

指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含泥量(按质量计),%

<0.5

<1.0

<1.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7

3.3.3针片状颗粒含量

卵石和碎石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针片状颗粒含量

Ⅰ类

针片状颗粒(按质量计),%<

5

15

25

3.3.4有害物质

卵石和碎石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和炉渣等杂物。

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有害虫物质含量

有机物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

(按SO3质量计),%<

0.5

1.0

3.3.5坚固性

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卵石和碎石经5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坚固性指标

质量损失,%<

8

12

3.3.6强度

3.3.6.1岩石抗压强度

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火成岩应不小于80MPa,变质岩应不小于60MPa,水成岩应不小于30MPa。

3.3.6.2压碎指标

压碎指标值应小于表6的规定。

3.3.7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

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

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kg/m3;

空隙率小于47%。

表6压碎指标

碎石压碎指标,<

10

20

30

卵石压碎指标,<

16

3.3.8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卵石、碎石制备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3.4试验方法

3.4.1试样

3.4.1.1取样方法

3.4.1.1.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5份(在料堆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均匀分布的15个不同部位取得)组成一组样品。

3.4.1.1.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8份,组成一组样品。

3.4.1.1.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6份,组成一组样品。

3.4.1.2试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表7的规定。

做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3.4.1.3试样处理

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下拌和均匀,并堆成锥体,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锥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锥体。

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3.4.1.4堆积密度检验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在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3.4.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3.4.2.1试验环境:

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3.4.2.2试验用筛:

应满足GB/T6003.1、GB/T6003.2中方孔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mm的试验筛采用穿孔板试验筛。

表7单项试验取样数量Kg

序号

试验项目

不同最大粒径(mm)下的最少取样量

9.5

1

2

3

4

颗粒级配

含泥量

泥块含量

针片状颗粒含量

8.0

1.2

4.0

24.0

25.0

12.0

.0.0

40.0

20.0

80.0

00

6

7

有机物含量

硫酸盐和硫化物含量

坚固性

按试验要求的粒级和数量取样

岩石抗压强度

随机选取完整石块据切或钻取成试验用样品

9

压碎指标

11

表观密度

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碱集料反应

120.020.0

3.4.3颗粒级配

3.4.3.1仪器设备

a)鼓风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105±

5)℃;

b)台秤:

称量10kg,感量1g;

c)方孔筛:

孔径为2.36mm、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53.0mm、63.0mm、75.0mm及9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筛框内径为300mm);

d)摇筛机:

e)搪瓷盘、毛刷等。

3.4.3.2试验步骤

3.4.3.2.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8规定的数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3.4.3.2.2称取按表8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

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符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

表8颗粒级配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最大粒径,mm

最少试样质量,Kg

1.9

3.2

3.8

5.0

6.3

7.5

12.6

3.4.3.2.3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

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

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注:

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19.0mm时,在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

3.4.3.2.4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

3.4.3.3结果计算与评定

3.4.3.3.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

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质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3.4.3.3.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

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1%。

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筛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须重新试验。

3.4.3.3.3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3.4.4含泥量

3.4.4.1仪器设备

b)天平:

孔径为75μm及1.18mm的筛各一只;

d)容器:

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

e)搪瓷盘,毛刷等.

3.4.4.2试验步骤

3.4.4.2.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9规定的数量,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恒量系指试样在烘干1h~3h的情况下,其前后质量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

称取按表9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

将试样放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上表面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石子颗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18mm及75μm的套筛上(1.18mm筛放在75μm筛上面),滤去小于75μm的颗粒。

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小心防止大于75μm颗粒流失。

表9含泥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2.0

6.0

10.0

3.4.4.2.3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3.4.4.2.4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75μ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石子颗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75μ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筛余的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中,置于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3.4.4.3结果计算与评定

3.4.4.3.1含泥量按式

(1)计算,精确至0.1%:

G1-G2

Qa=×

100…………………………

(1)

G1

式中:

Qa——含泥量,%;

G1——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

G2——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3.4.4.3.2含泥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3.4.5泥块含量

3.4.5.1仪器设备

孔径为2.36mm及4.75mm的筛各一只;

3.4.5.2试验步骤

3.4.5.2.1按3.4.1.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9规定的数量,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3.4.5.2.2称取按表9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

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上表面。

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4h。

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2.36m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3.4.5.2.3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搪瓷盘后,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到1g。

3.4.5.3结果计算与评定

3.4.5.3.1泥块含量按式

(2)计算,精确至0.1%:

Qb=×

100………………………………

(2)

 Qb——泥块含量,%;

G1——4.75mm筛筛余试样的质量,g;

3.4.5.3.2泥块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3.4.6针片状颗粒含量

3.4.6.1仪器设备

a)针状规准仪与片状规准仪;

孔径为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及37.5mm的筛各一个。

3.4.6.2试验步骤

3.4.6.2.1按条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10规定的数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10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最少试样质量,kg

0.3

3.0

3.4.6.2.2称取按表10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

然后按表11规定的粒级按3.4.3条规定进行筛分。

3.4.6.2.3按表11规定的粒级分别用规准仪逐粒检验,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

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

称出其总质量,精确至1g。

表11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规准仪孔宽或间距

石子粒级

4.75-9.50

9.50-16.0

16.0-19.0

19.0-26.5

26.5-31.5

31.5-37.5

片状规准仪相对应孔宽

2.8

5.1

7.0

9.1

11.6

13.8

针状规准仪相对应间距

17.1

30.6

42.0

54.6

69.6

82.8

3.4.6.2.4石子粒径大于37.5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检验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大于37.5mm颗粒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卡尺卡口设定宽度mm

37.5-53.0

53.0-63.0

63.0-75.0

75.0-90.0

检验片状颗粒的卡尺卡口设定宽度

18.1

23.2

27.6

33.0

检验针状颗粒的卡尺卡口设定宽度

108.6

139.2

165.6

198.0

3.4.6.3结果计算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式(3)计算,精确至1%:

G2

Qc=×

100………………………(3)

Qc——针、片状颗粒含量,%;

G1——试样的质量,g;

G2——试样中所含针片状颗粒的总质量,g。

 

3.4.7有机物含量

3.4.7.1试剂和材料

a)试剂:

氢氧化钠、鞣酸、乙醇,蒸馏水;

b)标准溶液:

取2g鞣酸溶解于98ml浓度为10%乙醇溶液中(无水乙醇10ml加蒸馏水90ml即得所需的鞣酸溶液),然后取该溶液25ml注入975ml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3g氢氧化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h即得标准溶液。

3.4.7.2仪器设备

a)台秤:

称量10kg,感量10g;

称量1kg,感量1g及称量100g,感量0.01g各一台;

c)量筒:

100ml及1000ml;

d)方孔筛:

孔径为19.0mm的筛一只;

e)烧杯、玻璃棒、移液管等。

3.4.7.3试验步骤

3.4.7.3.1按规定取样,筛除大于19.0mm以上的颗粒,然后缩分至约1.0kg,风干后备用。

3.4.7.3.2向1000ml容量筒中装入风干试样至600ml刻度处,然后注入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至800ml刻度处,剧烈摇动后静置24h。

3.4.7.3.3比较试样上部溶液和标准溶液的颜色,标准溶液与盛装试样的容量筒大小应一致。

3.4.7.4结果评定

试样上部的溶液颜色浅于标准溶液颜色时,则表示试样有机物含量合格,若两种溶液的颜色接近,应把试样连同上部溶液一起倒入烧杯中,放在60℃~70℃的水浴中,加热2h~3h,然后再与标准溶液比较,如浅于标准溶液,认为有机物含量合格;

如深于标准溶液,则应配制成混凝土作进一步试验。

即将一份原试样用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质,再用清水淋洗干净,与另一份原试样分别按相同的配合比制成混凝土,测定28d的抗压强度。

当原试样制成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淘洗试样制成的混凝土强度的95%时,则认为有机物含量合格。

3.4.8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3.4.8.1试剂和材料

a)浓度为10%氯化钡溶液(将5g氯化钡溶于50ml蒸馏水中);

b)稀盐酸(将浓盐酸与同体积的蒸馏水混合)

c)1%硝酸银溶液(将1g硝酸银溶于1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5ml~10ml硝酸,存于棕色瓶中)。

d)定量滤纸。

3.4.8.2仪器设备

a)鼓风烘箱:

b)台秤:

c)天平:

称量1kg,感量为1g及称量100g,感量为0.001g各一台;

d)高温炉:

最高温度1000℃;

e)方孔筛:

孔径为75μm的筛一只;

f)烧杯:

300ml;

g)量筒:

20ml及100ml;

h)粉磨钵或破碎机;

i)干燥器、瓷坩埚、搪瓷盘、毛刷等。

3.4.8.3试验步骤

3.4.8.3.1按规定取样,筛除大于37.5mm的颗粒,然后缩分至约1.0kg。

风干后粉磨,筛除大于75μm的颗粒,将小于75μm的粉状试样再按四分法缩分至30g~40g,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3.4.8.3.2称取粉状试样1g,精确至0.001g。

将粉状试样倒入300ml烧杯中,加入20ml~30ml蒸馏水及10ml稀盐酸,然后放在电炉上加热至微沸,并保持微沸5min,使试样充分分解后取下,用中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10次~12次。

3.4.8.3.3加入蒸馏水调整滤液体积至200ml,煮沸后,搅拌滴加10ml浓度为10%的氢化钡溶液,并将溶液煮沸数分钟,取下静置至少4h(此时溶液体积应保持在200ml),用慢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至氯离子反应消失(用1%硝酸银溶液检验)。

3.4.8.3.4将沉淀物及滤纸一并移入已恒量的瓷坩埚内,灰化后在800℃高温炉内灼烧30min。

取出瓷坩埚,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出试样质量,精确至0.001g。

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量。

3.4.8.4结果计算与评定

3.4.8.4.1水溶性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以SO3计)按式(4)计算,精确至0.1%:

G2×

0.343

Qd=-×

100  ………………………(4)

 Qd——水溶性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G1——粉磨试样质量,g;

G2——灼烧后沉淀物的质量,g;

0.343——硫酸钡(BaSO4)换算成SO3的系数。

3.4.8.4.2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2%时,须重新试验。

3.4.9坚固性

3.4.9.1试剂和材料

a)10%氯化钡溶液;

b)硫酸钠溶液:

在1L水中(水温30℃左右),加入无水硫酸钠(Na2SO4)350g,或结晶硫酸钠(Na2SO4.H2O)750g,边加入边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饱和。

然后冷却至20℃~25℃,在此温度下静置48h,即为试验溶液,其密度应为1.151~1.174g/cm3。

3.4.9.2仪器设备

c)天平:

称量1kg,感量为1g;

d)三脚网篮:

用金属丝制成,网篮直径为100mm,高为150mm,网的孔径2mm~3mm;

e)方孔筛:

同3.4.3.1;

f)容器:

瓷缸,容积不小于50L;

g)密度计

h)玻璃棒、搪瓷盘、毛刷等。

3.4.9.3试验步骤

3.4.9.3.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可满足表13规定的数量,用水淋洗干净,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4.75mm的颗粒,然后按规定进行筛分后备用。

表13坚固性试验所需的试样数量

石子粒级,mm

9.50-19.0

19.0-37.5

37.5-63.0

试样量,g

500

1000

1500

3000

3.4.9.3.2按表13规定数量称取的试样,精确至1g,将不同粒级的试样分别装入网篮,并浸入盛有硫酸钠溶液的容器中,溶液的体积应不小于试样总体积的5倍。

网篮浸入溶液时,应上下升降25次,以排除试样的气泡,然后静置于该容器中,网篮底面应距离容器底面约30mm,网篮之间距离应不小于30mm,液面至少高于试样表面30mm,溶液温度应保持在20℃~25℃。

3.4.9.3.3浸泡20h后,把装试样的网篮从溶液中取出,放在烘箱中于(105±

5)℃烘4h,至此,完成了第一次试验循环,待试样冷却后至20℃~25℃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第二次循环。

从第二次循环开始,浸泡与烘干时间均为4h,共循环5次。

3.4.9.3.4最后一次循环后,用清洁的温水淋洗试样,直至淋洗试样后的水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不出现白色浑浊为止,洗过的试样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用孔径为试样粒级下限的筛过筛,称出各粒级试样试验后的筛余量,精确至0.1g。

3.4.9.4结果计算

3.4.9.4.1各粒级试样质量损失百分率按式(5)计算,精确至0.1%:

P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