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560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Word下载.docx

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链锁关系。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

多氯联苯、甲基汞、放射性污染、DDT、六六六、除草剂、橙剂等有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导致的疾病如:

水俣病、痛痛病。

8.★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之。

9.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④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⑤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

10.☆“hormesis”效应:

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

如较大量地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

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而稍高剂量则可以导致健康危害甚至死亡。

11.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

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①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②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③生物性迁移(生物放大作用)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转变成另一物质。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①化学转化②生物转化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①扩大暴露范围;

②增加暴露途径;

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④影响暴露剂量

12.暴露特征与反应:

(一)暴露途径:

①影响总暴露量②影响吸收率③改变作用靶

(二)★剂量-反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互关系。

分无阈值化合物和阈值化合物。

①无阈值化合物:

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

零阈值化合物。

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为直线型,认为这类化合

物无安全剂量。

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②阈值化合物:

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

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

有两个阈

值的化合物呈U形。

③制订卫生标准时,单阈值化合物应低于阈剂量,双阈值化合物应考虑适宜浓度范围

(三)暴露时间:

暴露时间越长,蓄积浓度越高;

物半减期越长,相对短时间蓄积量高。

13.健康效应:

是在某一环境暴露水平条件下,人体(群)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健康状况的损害。

14.☆健康效应谱:

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有冰山现象之称。

从下到上为:

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

15.★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

16.★易感人群:

易受环境有害因素损伤的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①非遗传因素: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个人行为(吸烟、饮酒、饮食嗜好、运动)。

②遗传因素:

性别、种族、遗传缺陷。

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易感基因多态性)。

17.★热浪:

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天气,持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之。

★寒潮:

凡使当地24h降温10℃以上或48h降温12℃以上、且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

18.★必需微量元素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

①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响酶的活性。

②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

③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

④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⑤微量元素对生长发育、机体免疫功能感官功能等均有明显影响和重要作用。

18.☆自然疫源性疾病:

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经常存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该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

这些疾病称之。

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流行特征:

①区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③受人类活动和社会行为影响④其它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物分物化生三类)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xz)

①急性危害:

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SO2、烟尘);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NOx、VOCS)

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1984年)

3.核泄漏事故的危害: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

4.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军团菌病。

②慢性危害:

1.非特异性影响:

免疫功能抑制(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强,人群患病率、死亡率增加)

2.引起慢性疾患:

COPD

3.持续性蓄积危害:

一类是Pb、Hg、Cd、As等重金属(水俣病、痛痛病);

一类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二恶英等。

(二)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xz)

①★致癌物的分类及环境化学致癌物

1类:

确证人类致癌物(107种):

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

有剂量反应关系;

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证据。

2A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59种):

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

动物实验证据充分。

2B类:

对人可能致癌(267种):

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实验证据不充分;

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动物实验证据充分

3类:

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可疑)(508种)

4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1种)

②空气污染与肺癌:

城市肺癌死亡率高于农村;

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发病率在

60岁~80岁年龄段为最高。

影响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空气污染、吸烟、呼吸系

统疾病史及家族史等。

③水污染与肿瘤:

饮水加氯消毒产生的氯化副产物如三卤甲烷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突变性

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饮用水亚硝胺等致癌物质污染是食管癌发病的主导因素。

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高发还与食用酸菜有关(亚硝胺、黄曲霉毒素)

(三)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反应停”事件(xz)

①空气污染与致畸;

②水污染与致畸;

③橙剂污染与致畸

环境致畸作用实例:

放射性照射;

胎儿性水俣病;

落叶剂2,4,5—T诱发畸胎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①定义:

存在于环境中,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人体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包括领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植物和真菌激素、重金属类等。

②分类:

雌激素干扰物;

雄激素干扰物;

甲状腺素干扰物;

糖皮质激素干扰物;

生长激素干扰物等。

③影响:

出生缺陷儿童增多;

儿童精神性和行为性异常增加;

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妇女乳腺癌发生率增加;

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男性生殖道缺陷发病率增加;

不孕症患者显著增加;

哮喘病人大量增加;

患免疫系统和甲状腺功能缺损的可能性增加。

20.☆基准与标准的比较(知道区别)

21.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qualitystandard)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级、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类、II类、III类、IV类、V类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标准

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healthstandard)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患;

或者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变化的浓度限量。

☆制订原则(熟悉):

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是以剂量-反应关系为依据的,一般用“最高容许度”来表示

①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②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④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

⑤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功能蓄积(functional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

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

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22.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

(一)★暴露测量

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

测定人体接触某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剂量称为暴露测量。

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

★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外剂量:

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

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通过测定血尿中污染物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

如血汞的含量代表汞的暴露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如致癌物或其活化的产物与DNA或血红蛋白形成的加合物的含量。

(二)健康效应测量

对象:

如果能筛选出高危人群,可以用较小样本的特定人群来进行研究。

☆高危人群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三)☆生物标志

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性生物标志。

②暴露生物标志分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

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比内剂量标志更赋予生物效应意义。

效应生物标志指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

易感性生物指标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

(四)☆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①对未知毒性效应的化合物或环境因素,研究其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以及对其致畸形、致癌、致突变性的特殊毒性做出评价;

②对特定的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卫生基准的制订及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

③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环境污染物或因素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④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确定病因;

⑤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4.

2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risk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

危害认定(首要步骤)、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核心)、暴露评定(关键)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第三章大气卫生

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1.大气圈:

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

a对流层:

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

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

b平流层:

高约15-35km处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c中间层;

d热成层;

e散逸层

2.☆干洁空气(xz):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气体、水汽和气溶胶组成。

除去水汽和气溶胶的空气称干洁空气。

3.气溶胶:

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可分为轻雾、浓雾、霾、粉尘、烟气、烟、烟雾和烟炱等。

4.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

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

·

☆太阳辐射: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紫外线生物学作用:

UV-A(长):

色素沉着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

UV-B(中):

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

UV-C(短):

杀菌作用

★紫外线过强照射的危害:

眼损伤:

紫外线性白内障、眼炎(雪盲、电光性眼炎)

皮肤损伤:

日光性皮炎、皮肤癌

★空气离子:

大气中带电荷的物质统称。

分轻离子和重离子。

新鲜的洁净空气中轻离子浓度高,污染的空气轻离子浓度低。

空气中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50时,空气较洁净。

空气负离子对健康有益:

镇静、催眠、镇痛;

降压;

增进食欲;

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高。

空气正离子对健康有害:

失眠、头痛、烦躁、血压升高。

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氧、氮)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带电荷的离子的过程。

二.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1.★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称之。

分类:

天然污染(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为污染(★工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

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其他)

①☆工农业生产

农业:

化肥、农药喷洒、焚烧

工业:

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卫生防护的重点。

燃料的燃烧:

燃料的燃烧,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的主要

工业燃料是煤(硫化物),其次是石油(硫化物和氮化物)。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

由原材料到产品,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有

污染物排放出来。

污染物的种类与其生产工艺有关。

②交通运输:

目前这些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是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燃烧后能

产生大量的颗粒物、NOx、CO、多环芳烃和醛类。

③其他:

地面尘土飞扬、水体和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意外事件。

④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煤、石油制品等为燃料。

☆冬季低空污染主要来源。

特点:

量大;

燃烧不完全,污染物排放量高;

无组织排放。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①大气污染物分类:

化学性污染物(各种有害气体、颗粒物质);

物理性污染物(噪声、

电磁波、放射性物质);

生物性污染物(介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植物花粉),以化学污

染物种类最多、范围最广。

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气态和气溶胶。

★大气颗粒物:

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微粒。

粒径是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性质。

★按空气动力学直径(Dp)将颗粒物分为:

沉降性颗粒物:

粒径>

100μm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

粒径≤100μm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IP;

PM10):

粒径≤10μm颗粒物(飘尘,进入呼吸道)

细颗粒物/细粒子(PM2.5):

粒径≤2.5μm颗粒物

(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超细颗粒物(PM0.1):

粒径≤0.1μm颗粒物(来自汽车尾气)

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大气污染物:

直接来源于污染源,其理化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

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

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Ⅰ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排放量:

是决定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距污染源的距离

a.无组织排放:

距离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

b.有组织排放:

★烟波着陆点:

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向下风侧逐渐扩散

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

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

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近地面的大气中

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最大,下风侧浓度随距离增加而下降,在烟波着陆点与烟

囱之间无明显污染。

排出高度:

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指烟囱高度+烟气上升高度

一般认为,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高度的平方呈反比。

即有效排

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到原来的1/4。

烟囱越高,烟

波断面越大,烟波中轴高度越高,污染物稀释程度越好,地面污染物浓度越低。

Ⅱ气象因素

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windrose):

将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出现的频率按比例标

在罗盘坐标上所绘成的图。

意义:

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指示一定时期某地区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范围。

风速:

决定大气污染物稀释的程度和扩散范围。

大气湍流:

风速时大时小,并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上下、左右出现无规则的摆动,风的

这种不规则运动称大气湍流。

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梯度,决定大气稳定度,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

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这种气温垂直变化,称之。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

正常情况下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度数通常为0.65℃。

1.气温随高度递减:

γ>

0,空气垂直对流剧烈,大气不稳定有利污染物扩散。

2.气温随高度递增:

γ<

0,空气垂直对流弱,大气稳定不利污染物扩散。

★逆温:

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分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

形逆温。

著名的马斯河谷和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原因中,地形逆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γ=0,空气垂直对流不剧烈。

☆大气稳定度:

气团垂直运动的程度。

☆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

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

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取决于

γ的绝对值和γ与γd的相对值。

分波浪型、扇型、锥型、上扬型和熏烟型。

γ>γd:

大气不稳定,有利于空气垂直对流,有利污染物的扩散。

γ<γd:

大气稳定,空气垂直对流弱,不利污染物的扩散。

γ=γd:

大气处于中性状态,空气垂直对流不剧烈,气团停滞不动,扩散能力差。

Ⅲ☆地形:

白天的谷风,晚上山风;

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热岛效应:

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

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之热岛效应。

原因:

城市有大量热源;

城市建筑物有较高热容量;

城市水蒸发少,热量消耗少

Ⅳ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大气的自净:

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消失的过程。

其中扩散和沉降是主要方式。

主要有3种方式:

扩散和沉降(物)、发生氧化综合反应(化)、被植物吸附和吸收(生)。

转移:

向下风侧更远的地方、向平流层、向土、水转移。

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对影响

Ⅰ★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WD: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心血管疾病(与颗粒物污染有关)、肺癌(砷、BaP)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出现不良反应。

可分为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

★烟雾事件:

分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WD区别,XZ或TK)

①煤烟型(coalsmog):

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

产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

烟尘、SO2以及硫酸雾。

②★光化学型(photochemicalsmog):

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

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

色烟雾所致,属于二次污染,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等。

如洛杉矶、东京烟雾事件

生产事故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露;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

2.☆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害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①影响呼吸系统功能(COPD)②心血管疾病③↓免疫功能④引起变态反应(变应性鼻炎)

Ⅱ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