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5583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Word格式.docx

栾继承(艺名筱兰芝)的师爷娄大嘴(南边道艺人)约生于这一年。

《摔子劝夫》已经流传,“诗头子”也已经出现。

道光十九年(1839)

二人转最早只有大板子和碎嘴子。

弦(槟榔瓢)是后进来的。

弦(槟榔瓢)这时已经进入二人转乐台。

道光二十年(1840)

桦甸县夹皮沟金矿常有二人转艺人演唱,很受欢迎。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程喜发的师爷开始“吃唱饭”。

道光三十年(1850)

唢呐已经为二人转伴奏。

咸丰元年(1851)

夹皮沟有上戏台、下戏台两处经常演出二人转。

咸丰二年(1852)

怀德县刘房子屯及湾沟一带出现二人转频繁演出。

艺人有绰号林大寡妇和周半拉子等等,常走乡串户,说口逗乐子及做滑稽表演。

江东(松花江以东)已经有二人转。

咸丰、同治年间(1852――1874)

桦甸县夹皮沟一带(当时为韩边外领地)建有几处戏台,俗称上戏台、下戏台等等。

各戏台常有二人转和肘鼓戏演出。

《吉林旧闻录》载:

“戏唱对台,上下两台相隔五里,行人拥挤,热闹非常。

咸丰五年、同治八年(1855――1869)

这个时期活动在吉林一带的著名二人转艺人有老棋子、小韩凫水、胡大饼子、傅自来红、谷罗锅子、水上漂、刘缩脖子、大燎杆子等。

咸丰十年(1860)

从前,二人转的服装特别简单。

这时已经较为复杂了。

咸丰十一年(1861)

二人转艺人们从秧歌里辟出来《观灯》这出戏。

同治二年(1863)

二人转艺人刘福贵(艺名刘大头)出生,从艺时长期在桦甸、舒兰、榆树、吉林等地演出,颇有影响。

同治四年(1865)

二人转艺人赵凤礼(艺名赵小辫)出生,从艺后唱红于吉林一带。

喇叭这时已经为二人转伴奏。

同治六年(1867)

二人转这时唱的是悠喝腔,不唱胡胡腔。

同治中期(1869年前后)

吉林一带遍兴二人转演唱。

艺人多称别名或绰号。

其中有老棋子、小韩凫水、胡大饼子、谷罗锅子、刘缩脖子以及水上漂、自来红、火燎杆子等等。

同治九年(1870)

《开店》和《杨二舍化缘》已经流传。

前者是一出别具一格的“卖派篇”。

后者多被用做“开场码”。

同治九年、宣统三年(1870—1911)

著名二人转艺人“水上漂”大约生于这一年。

光绪元年(1875)

二人转艺人徐珠出生,从艺后长期在吉林一带演唱,为名唱手。

光绪三年(1877)

二人转艺人张相臣(艺名玻璃捧子)出生,从艺后在吉林一带唱红并教徒传艺。

光绪五年(1879)

著名二人转艺人马有大约生于这一年。

舒兰县二人转据说是张相臣(艺名玻璃棒子)和其师傅赵富(艺名赵破裤子)传过来的。

光绪六年(1880)

二人转进入兴盛时期。

光绪七年(1881)

双辽县郑家屯镇、双山镇出现二人转艺人在街头、市场等处演唱。

梨树县、怀德县出现了二人转小班活动。

艺人有王龙生及其子王海等,常演出于菜园、市场等地。

《王令安借当》已经流传。

[南边道胡胡腔]已经流传。

光绪八年(1882)

这时就有文嗨嗨、武嗨嗨、抱板、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等曲调了。

光绪十一年(1885)

梨树县(当时称奉化县)官衙禁止二人转演出。

《奉化县志》载:

“淫亵之甚,男女纵观,实为伤教,亦经知县钱(钱开震)先后查拿。

一种意见认为二人转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东北地区的秧歌有两种:

一种是高跷秧歌,从清中叶开始出现。

一种是地秧歌,这时已经出现。

光绪十三年(1887)

二人转开头不唱胡胡腔。

先唱悠喝腔,后接蛤蟆韵、大救驾等调,再加时调、窑调等曲牌。

唱二人转,外加的篇、词少。

表演秧歌性大。

这时蹦蹦艺人在奉化(今梨树)、怀德等县更加活跃,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将蹦蹦艺术又发展了一步。

光绪十四年(1888)

《打鸟》已经流传。

常被作为教学员的“开坯子戏”。

光绪十五年(1889)

著名二人转艺人程喜发(包头时艺名程喜凤:

唱丑时艺名程傻子)生于这一年。

光绪十六年(1890)

著名二人转艺人徐耀宗(艺名徐大国)大约生于这一年。

著名二人转艺人刘宝贵(艺名刘大头)和男旦李桂舫流动演出于吉林境内的松花江两岸。

光绪十七年(1891)

著名二人转琴师王春生于这一年。

二人转第一次进关,是锦州艺人王大头(名叫王荣)带进关内的。

二人转刚进关时是撂地演唱,后来反搭台子演唱。

这是对口莲花落的演法。

“对口”来自锦州,当时管关外二人转就叫“对口”。

刘富贵(艺名刘大头)和男旦李桂舫在吉林省境内、松花江岸经常演出《冯奎卖妻》。

光绪十八年(1892)

著名二人转艺人王兴亚(艺名小骆驼)大约生于这一年。

光绪十九年(1893)

在这以前二人转就有“口”,而且用得比较多。

光绪二十年(1894)

吉林一带的二人转是逐渐吸收了武打、打花鼓、河南小调、东北秧歌、霸王鞭等形式杂揉而成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

二人转的班名及其特点。

光绪二十二年(1896)

谷柏林的师傅谷长和(艺名西来花)生于这一年。

敞弦胡胡腔已经流传。

光绪二十四年(1898)

著名二人转艺人王云鹏(艺名双红)生于这一年。

著名二人转艺人许广才(艺名地攮子)生于这一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

评戏老艺人孙风岗这一年在乐亭见过东北落子,就是东北对口,今天叫二人转。

光绪二十六年(1900)

著名二人转艺人李庆云(艺名佛动心)生于这一年。

第一个现在知其名的二人转女演员彩云霞这一年拜刘富贵(艺名刘大头)为师。

《密建游宫》是二人转老艺人根据《临潼斗宝》改编的,这时已经流传。

在这以前,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是旦角先上场;

从这一年起,就改为丑角先上场了。

辽宁的二人转艺人沿铁路线大批向吉林进发,促进了吉林省二人转的发展。

光绪二十六、民国四年(1900——1915)

三辈二人转艺人的排法。

程喜发看见了著名二人转艺人金不换、白菊花、刘大头、赵小玲子、齐兰亭、陈海楼等的演唱。

二人转的调是两杂调,新旧全用。

文嗨嗨、武嗨嗨都比现在唱的慢。

它的演法比现在复杂。

二人转丑角瑞灯的方法。

二人转的口、相来历很久。

这个时期的口分成口、对口、串子口及一些零碎口等多种形式。

二人转的“绝活”已经有耍手绢、耍扇子、挎大板、玉子板、掏灯花以及腿功、腕子功等。

吉林的手帕功不错,能扔出许多名堂。

玉子板也数吉林用的多。

二人转演唱的时间、地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过还是以农村为主,农闲时唱得最多。

这个时期二人转曾在海龙、东山沟、煤窑、客店、金场、森林等地唱过,还唱过野台子和“撂地”。

没大批进城,一直保持着农村的派头。

光绪二十九年(1903)

著名二人转艺人程喜发拜杨德山为师。

这时唱二人转开头就用[胡胡腔],然后多接[大救驾]。

二人转有加[十三嗨]的,[压卜生]调也已经流传。

二人转用调虽有规定,但并不死板,一路戏有一路唱法。

它很重视唱功。

在这以前二人转不用大锣,用的是小鼓、二大钹、镲锅。

打武场时,大钹顶锣用,文场有笛、四弦胡胡。

后来改用高调门小笛、两弦胡胡。

这时武场已经很全,加大锣、手锣、马钹、镲锅、小鼓等。

文场用板胡(大瓢的)、喇叭。

二人转的装。

包头的装有海发(刘海式)、半拉装,也有大装。

唱丑的装可以随便些。

这时二人转就有单出头、二人演唱的和拉场三种形式。

唱词有准词,但变化大,艺人在唱时有加有减。

唱二人转用玉子板已经盛行了。

光绪三十年(1904)

抚松县内出现二人转及肘鼓戏。

艺人来自辽宁、山东等省,主要活动于山区。

榆树县有关内卖艺人孙玉德流入。

当地二人转艺人张祝香(艺名张杆香)向其学武术。

其中有“九破头”、“乱劈柴”(梢子棍)、“二龙探”(齐眉棍)、“靠马罗”(单刀枪)以及“双股刀”等。

后来张把所学技艺运用于二人转表演。

他演出的《十字坡》、《董家庙》、《五龙堂》及《劈关西》、《全合钵》等,均用了一些武打技巧。

著名二人转艺人李青山(艺名大金镶玉、大机器)生于这一年。

这一年程喜发跟师傅杨德山学会了《武松大闹董家庙》。

二人转和梆子的关系很近。

这时二人转艺人跟梆子班学来不少技艺,影响了二人转的发展。

在热河一带,还有一种说法:

“二人转出自<说天平>的。

”这时二人转的唱词中也夹有<说天平>的词。

二人转传入通化地区,人们称为“棒子戏”。

随着长白山区的开发、繁荣,“棒子戏”的演出逐渐活跃。

但当时的政府把它视为“有伤风化而炽乱源”,下令禁演。

吉林一带的二人转有武打,是从这年开始的。

光绪三十一年(1905)

二人转艺人王兴亚、徐耀宗从艺,均在吉林一带唱红。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有人说蹦蹦戏(即二人转)是从王荣(艺名王大脑袋)那兴起的。

二人转第一次进天津,是由辽西艺人王荣(艺名王大脑袋)带的班。

大口落子唱的戏,和二人转的差不多。

月明珠是跟成兆才(也是唱蹦子的,又名“文丑子”)以后,才红起来。

光绪三十三年(1907)

这时程喜发遇见了几位二人转坤角。

光绪三十四年(1908)

西安(今辽源市)、东丰两县境内,已有二人转艺人演唱。

宣统元年(1909)

二人转琴师王春从艺,成为九台、永吉、舒兰、榆树等县著名伴奏者,艺人称“王拉弦的”

宣统二年(1910)

二人转艺人王云鹏(艺名双红)从艺,在榆树县一带唱红。

著名二人转艺人杨福生(艺名金香草)生于这一年。

《瞎子观灯》已经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尤以春夏盛行。

这时唱二人转已经用手绢了。

扔手绢是陈海楼带过来的。

宣统三年、民国十九年(1911――1930)

洮南县二人转演出兴盛。

诸如:

十里香、干子炮、麻子红、硬下手、线黄瓜等等。

演出剧目主有《西厢》、《蓝桥》,及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等。

二人转已经形成“南靠浪,北靠唱,西靠说口,东耍棒”四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白城地区各县皆有二人转演唱。

常在乡间演出,形式简单灵活。

中华民国元年(1912)

《西厢》已经广泛流传。

二人转的小帽是从这时才有的。

这时才开始使用大弦,还没有[胡胡腔],都唱[喝一喝]调。

莲花落在北京和什不闲合演以后,加上十不闲的锣鼓,就成了女落子。

到了天津之后,再加上京戏和梆子戏的锣鼓,就形成了二人转的雏型。

这种加上锣鼓的板彩扮莲花落,传到东北以后,和各地已有的各种民间演唱形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二人转基本形式和独特风格。

二人转由盛渐衰。

这时二人转曾在山东黄县演出过。

四平地区各县的蹦蹦戏,新人倍出,班伙济济。

中华民国二年(1913)

二人转艺人齐兰亭在延吉于道尹公馆进行堂会演唱,剧目是《大西厢》。

二人转艺人程喜发在安图县为商务会演堂会戏,同时在县城内进戏院演出。

剧目有拉场戏《回杯记》、《擀面》等。

著名二人转艺人刘士德(艺名大滑稽)生于这一年。

《占花魁》、《高成借嫂》、《刘公案》、《刘云打母》、《夜色审周紫琴》、《告扇子》、《回杯记》、《擀面》已经流传。

二人转艺人曾去林场、公馆、山沟演唱。

西安县(今辽源市)知事公署布告:

“通令禁演蹦蹦戏”。

中华民国三年(1914)

吉林一带的二人转下装(丑角)已经使用“花棍”。

还没有胡琴和喇叭。

中华民国四年(1915)

[乾板擂胡胡腔]已经流传。

中华民国五年(1916)

二人转艺人李庆云(艺名佛动心)从艺,先后在舒兰、榆树、吉林一带演唱,颇有影响。

著名二人转艺人谷振铎(艺名谷月秋)生于这一年。

李青山投奔二人转小班。

中华民国六年(1917)

3月14日,抚松县按奉天省长公署训令,呈文回复:

“查抚松地方僻远,人民稀少并无演戏举动,惟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演唱,俗名棒子戏(二人转),尤为鄙俚不堪,早经知事严行禁止。

10月18日,长春新市场一带有二人转演唱。

《盛京时报》载,因“过于淫荡,警厅取缔”。

著名二人转艺人张文学(艺名金镶珠)、傅生(艺名傅喜子)生于这一年。

李青山拜张相臣(艺名玻璃棒子)为师。

李庆云拜徐珠为师。

通化地区发布奉天省长公署训令,令各县严禁乡屯演戏,使二人转的演出受到阻碍。

李青山向钟石辰(艺名千盏灯)学会《摔镜架》,也得过潘富(艺名一阵风)的技艺。

他又听老艺人说:

最早有个《十三姐进城》是《回杯记》的开头,也是单出头的唱法。

《丁郎寻父》很时兴,是常下单的节目。

它是先有“单出头”,后有的“小拉场”,“小拉场”是赵小辫等几个老艺人凑起来的。

中华民国七年(1918)

年初,二人转艺人王芝兰在东辽县二道河子镇(今建安乡)演出,主要剧目有《西厢》、《蓝桥》等。

著名二人转艺人阎永富(艺名阎筱舫)生于这一年。

这时唱二人转仍用老腔老调。

中华民国八年(1919)

二人转艺人李青山(艺名大金镶玉、大机器)从艺,后在舒兰县一带唱红。

二人转艺人郭山从艺,在扶余县一带唱红。

著名二人转艺人王希安生于这一年。

中华民国九年(1920)

二人转伴奏用的曲牌[七反招]是王春琢磨出来的。

这时笛子已经为二人转伴奏。

通化地区蹦蹦戏班的演出非常活跃,除在乡、屯、集市撂地演出外,还时常进入城镇落子园、茶社演出。

一些二人转新秀崭露头角,上演剧目更加丰富。

秧歌很盛行,二人转艺人从秧歌中学了很多技艺。

中华民国十年(1921)

二人转艺人王尚仁(王三乐子)从艺,先后在昌图、白城一带唱红。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

长春老市场茶社始见二人转演唱。

这一年李青山和赵凤礼(艺名赵小辫)在一起演过《寒江》。

《寒江》曾是赵凤礼和徐耀宗(艺名徐大国)的拿手戏。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

二人转艺人傅生(傅喜子)拜师学艺,成为梨树、永吉一带有影响的演员。

著名二人转艺人栾继承(艺名筱兰芝)、演员王悦恒生于这一年。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

二人转作者王肯、白万程、张文奇生于这一年。

二人转受京戏、评戏、河北梆子等大戏的影响,取消了丑棒,开始学习运用大戏演员的身段和手式。

并采取秧歌中的舞蹈动作,丰富了二人转的演出手段。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5)

桦甸县城公埠市场内,有商人隋升等集资兴建一座土木结构、薄铁顶盖的小剧场,可容四、五百人。

同时组织演戏小班,主要演出二人转及“小落子”。

二人转作者王彻、二人转研究员王兆一、二人转作曲崔广林生于这一年。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

梨树县蹦蹦艺人耿君组成蹦蹦戏班,人称耿君班。

著名二人转艺人谷柏林(艺名小金钟)生于这一年。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

二人转研究人员于永江、二人转作者杨维宇、二人转作曲者赵云程出生于这一年。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

观众送给李庆云“佛动心”的艺名。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

套子口《姐夫戏小姨》是刘士德和师哥听一个读书人给讲的故事。

他俩一听挺有趣,演出时就用上了,以后便流传开了。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

二人转作曲者那炳晨,二人转作者、演员顾玉增,二人转作曲者孙玉琛,二人转作者于宪涛出生于这一年。

柴云霞和他师傅琢磨着把窑调[好嫖回头]装到二人转[胡胡腔]里唱。

刘士德搭秧歌班唱二人转。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

二人转演员谷长海“九•一八”后参加抗日队伍,年底牺牲。

二人转作者苗中一出生在这一年。

李青山跟刘老永学习《劈关西》。

刘士德编出套子口《馋老婆偷舐鹌鹑腿》。

中华民国二十年至三十四年(1931――1945)

日本侵略者对通化地区进行血腥统治,严令取缔蹦蹦戏。

致使抚松、濛江、临江、辑安一带的蹦蹦戏绝迹,辉南、海龙、柳河、通化一带仅存的少数蹦蹦戏班,也流入吉、奉等省所谓“良好治安区”境内。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

“十里香”、“王桂舫”、“干子炮”、“筱菊花”、“一阵风”、“粉白桃”等大批二人转艺人活动在白城地区城乡各地。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

5月18日,二人转艺人杨有林(艺名杨菊花)于柳河县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青年义勇军,曾任大队长、连长和指导员等职。

这一年刘士德把“骂水浒”的词、调、相学来了一些,给二人转当开场口用。

二人转活动受到限制,窑调大兴。

中华民国二十二至三十五年(1933——1946)

这期间二人转艺人在西安(今辽源市)、东丰两县的演唱活动,更为普遍,更为活跃。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

二人转演员王忠堂出生。

李青山改功唱丑,跟徐耀宗学唱《观灯》。

从这时开始,李青山以唱下装为主了。

他的艺名(唱旦时“大金镶玉”,唱丑时“大机器”)也是这一年观众给他起的。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

《劈山救母》是二人转中“坐骨生芽”的段子,这时已经流传。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

刘士德和徐大国把“河南坠子”调加在二人转里边了。

中华民国二十五至三十五年(1936——1946)

这期间东路二人转的一些青年演员崭露头角。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

梨树县二人转班社金凤山班成立,演员有段小千、杜小兰(女)等。

这时开始用笙为二人转伴奏。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

二人转艺人刘士德、徐大国、谷振铎等在舒兰、五常一带演出,被抗日联军从日军手中救出带进山里,为抗日军演出《西厢》、《龙凤配》、《小王打鸟》、《双锁山》、《卖线》、《穆桂英指路》等。

二人转演员苏文芳、作者张震生于这一年。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

二人转演员关长荣出生。

刘士德看见一个艺人吹秫秸给二人转伴奏。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

蹦蹦艺人王尚仁(王三乐子)到白城一带搭班演出,能蒙语“说口”,受蒙族观众喜爱。

蹦蹦女演员赵国华(金不换)进入西安县城,在东市场杨家茶馆演出。

从这时起,演拉场戏《冯奎卖妻》在扮相上更接近戏曲了。

这时四平地区各县,蹦蹦活动仍在发展。

梨树县出现了南柴北傅中间李包牙的三大蹦蹦班;

怀德县开始出现女演员;

双辽、伊通两县也常有零散戏班流入。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

二人转演员董孝芳、陈殿栋、高茹、二人转作者李桂仲生于这一年。

李青山、杨福生、王云鹏、马有、李庆云等二人转艺人在吉林市圈楼唱撂地。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

梨树县的洪国栋班(二人转)成立,主演有于兴亚、洪宝子、王玉兰等。

二人转作者冀立昌出生。

二人转艺人习来凤来到刘士德班。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

二人转艺人李青山、王悦恒在乌拉街北高屯演出时,遭警察捆打。

李青山愤而弃行,到处乞讨;

王悦恒被抓当劳工二年。

二人转作者赵月正出生。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

[纱窗外]小调来自关内,流传到东三省后,和当地民谣揉合,吸收了跳大神的“跳神词”,由二人转艺人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了由民歌过渡到说唱,由说唱向戏曲发展的拉场戏雏型――《二大妈探病》。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

蹦艺人傅生(傅喜子)在梨树县成班,主要演员还有李才(李大包牙)、苏利等。

小骆驼过世。

二人转演员郑淑云、于莲出生。

这时二人转几乎没人敢演了,李青山冒着风险与王悦恒、徐文臣几个人聚在一起,逢年过节演演二人转,不敢成立大班。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

梨树县李小楼班(二人转)成立,共二、三十人,有两名女演员(黄毛子、张灵芝)。

这时通化地区的二人转恢复了生机,一些艺人又重操旧业,搭班演出。

但国民党军队入侵后,又以“八路军探子”的罪名,迫害戏班和艺人。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

10月,吉北专署组织蹦蹦艺人开展反映土改的文艺演出活动。

舒兰县蹦蹦艺人李青山、韩凤林等演唱蹦蹦戏《穷人翻身》、《搞生产》、《搞副业》等等。

蹦蹦艺人李庆云在敖化屯被选为农会会长,参加中国共产党。

榆树县蹦蹦艺人谷振铎、杨福生等组织一个小班跟随土改工作队,“扫荡队”(谷振铎任“扫荡队”会计),扭翻身秧歌、编演反映土改的《二流子回头》、《地主马大肚子》、《枪毙六和尚》等新剧目。

11月,吉林军区政治文工团从磐石县将蹦蹦艺人小红等二人请到延吉,组织团员向他学习小帽和《西厢》、《蓝桥》等剧目,以及秧歌、舞蹈身段、打竹板等。

12月,榆树县蹦蹦艺人刘士德(艺名大滑稽)和舒兰县艺人于乃昌搭班,在榆树县苇子沟演出《蓝桥》、《双锁山》等剧目,演出后,农会给刘士德、于乃昌每人一套衣服。

1948年

3月9日,

李庆云、李青山等艺人在农会演唱自已编的《送哥哥参军》、《送弟弟参军》、《送儿子参军》。

鼓励参军参战,歌颂人民的新英雄主义和拥军优属,以及一切为了取得胜利的行动与爱国热忱。

12月,舒兰县蹦蹦艺人张成富(艺名张长条子)、王春(艺人称王拉弦的)、王希安(艺名金镶月)、韩凤林;

永吉县徐文臣、王悦恒等搭班,在永吉县缸窑区于屯,王悦恒、张成富唱《回岗岭》唱到“小分家”时,缸窑区来两个工作人员,要“路条”,特别提到舒兰来的4名艺人,没路条更不行。

把6名艺人带到缸窑区上拘留两天,罚扫雪。

徐文臣找到区长,才把6人放行。

1949年

3月,吉林军区文工团邀请蹦蹦艺人李庆云、李青山、王春、韩凤林、王希安到吉林向新文艺工作者传授二人转艺术,他们演出了《西厢》、《蓝桥》、《茨儿山》等。

8月4日至15日,吉林文协举办吉林市文艺表演竞赛大会,吉林平(京)剧院演出《太行轶事》获奖旗一面,奖金若干;

二人转《支援大军过长江》(作者李鹏荣)获创作一等奖;

二人转《枪》(作者董世文)获创作三等奖。

柳河县孤山子镇工商联合会成立演出京、评戏和二人转的业余剧团,为该县当时唯一的戏曲演出团体。

12月10日至20日,东北文代大会,代表615人,上午10时半,在沈阳市文化俱乐部举行开幕典礼。

东北人民政府高崇民副主席莅会致词、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刘芝明同志做《将文艺提到人民建设时期的新水平》的专题报告。

吉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在会上演出了《红灯舞》,演员陈励、姜薇、楚彦、崔立中等,主要用蹦蹦曲调演唱了本团吸收陕北秧歌的特长,借鉴洋片、蹦蹦等民间艺术形式创作的新洋片《苏军救子》等节目。

1950年

1月,长春市文工团开展向民族、民间文艺学习活动。

邀请民间艺人教授东北大秧歌、民歌和二人转。

并向京剧演员张清华、吴瑞兰学习舞绸子。

同年创编出《红绸舞》。

2月1日至15日,舒兰县人民政府教育科举办旧艺人训练班。

有蹦蹦、书曲、皮影等30名艺人参加。

蹦蹦艺人学会了《农业大生产》、《胜利年》、《苏军救子》、《送喜报》、《反对买卖婚姻》、《农家乐》等新剧目。

训练班结束组成文工队。

队长李庆云,副队长王希安。

4月,经王肯推荐,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把舒兰县唱蹦蹦戏的艺人沈广太请来教唱,王肯记录了全部《蓝桥》。

7月,榆树县蹦蹦艺人王云鹏(艺名双红)自编《八出戏》、《胡小玉劝夫参军》、《灯下劝夫》等剧目。

8月5日至25日,省文化处文艺科派人到舒兰县开办民间艺人训练班,参加人员有蹦蹦艺人21名、大鼓艺人8名、皮影艺人4名。

艺人在训练班期间,除学习政治、文艺方针外,还学习了新的表演方法、化妆、舞台装置及对蹦蹦传统剧目内容分为有益、无害和有害三类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