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顿失滔滔:
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
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
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
等到。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
特别艳丽多姿。
娇:
美好可爱。
折腰:
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
稍差。
文采:
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
风骚:
义同“文采”。
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
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
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
拉满弓。
俱往矣:
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
数得上。
风流人物: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深入研讨,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 (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 (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
“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
千里冰封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
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
4、“望”字可否换成“看”字?
为什么?
不可。
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5、“顿”字可否删去?
“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⑴ 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⑵ 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⑶ 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
你的根据是什么?
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
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
特点?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
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5、指导分角色朗读,鼓励朗读背诵。
(投影下列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
↗(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
(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
(一字一顿)
6、小结。
《沁园春·
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7、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
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毛泽东
表达:
写景、议论和抒情。
教后感:
《雨说》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3、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领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初三语文)-4-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朗读预习:
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1、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
推荐乐曲:
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理清诗歌的脉络:
1节:
在漫长的等待中,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
雨轻轻地来了。
3节:
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
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
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
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
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
交代最终的归宿。
学生回答总结,教师板书:
第1节:
雨前——大地萧条。
第2、3、4、5节:
雨中——大地更新,充满欢乐。
第6、7、8节:
雨教——勇敢地笑。
第9节:
雨息——美好的祝福
2、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
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⑴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雨的形象: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
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
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
乐观、爱笑的雨。
)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⑵ 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
“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
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
5、“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6、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
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7、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
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
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
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
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
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3、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
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和意象,重新创作新诗。
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
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
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
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
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
第七节写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快乐和生机。
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
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
请赶快行动吧。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雨说郑愁予
《星星变奏曲》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明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
)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投影):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投影):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3、生字注音
静谧(mì
凝望(ní
ng)
安慰(wè
i)
遥远(yá
o)
颤动(chà
n)
萤火(yí
闪烁(shuò
朦胧(mé
覆盖(fù
寂寞(jì
僵硬(jiāng)
疲倦(juà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
(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
)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四、局部品味探讨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注:
学生的回答可以各抒已见,不必拘泥。
幻灯片展示: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
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
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幻灯片展示: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
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
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拓展延伸。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
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 意象是:
A、、的帆。
B、的大海,的海风,的波浪。
C、的碧流,的阳光,的异地。
⑵ 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⑴ 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 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
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
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⑴ 描绘一种情景。
⑵ 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⑴ 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⑵ 离乡 远去 挣扎 奋斗 享受宁静
2、⑴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⑵ 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
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
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3、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 题
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
变奏曲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