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538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docx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

10端午粽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要求】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认识“端、粽、节、总”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字。

认识“立、米”两个偏旁。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昧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2种偏旁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2﹒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课件出示2粽子图)

3﹒揭示课题并板书:

10端午粽(板书:

10端午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书中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不”:

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要想读好课文,就必须先认识这些生字朋友。

(课件出示3)

duānwǔjiézònɡyèmǐzhēnfēndòu

端午节粽子竹叶大米真是十分红豆

zǒnɡjiānròudàizhījùniàn

总会中间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读一下。

指正:

“粽、总”的平舌音,“端、间、分、念”的前鼻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的发音。

(1)谁能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其他同学跟读2遍。

(2)这些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4)

端午节粽子竹叶大米真是十分红豆

总会中间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3)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米、豆、肉、带”4个字,可以让学生自主认一认,联系实物图片读一读这4个生字相关的词,如“大米、黄豆、牛肉、海带”等。

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结合偏旁识记。

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立、米”,识记“端、粽”。

②熟字、部件方法识记。

“端、粽、节、总、据、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念”字的声旁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③联系生活识记。

“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可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4个象形字原来都是食物。

④熟字组词识记。

本课生字可以组成一些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词语举例:

(课件出示5)

端:

端午端正节:

节日过节

总:

总是总和间:

房间空间

分:

分开十分知:

知识知道

据:

根据据说念:

想念思念

3.生字朋友认识了,读课文就更容易了。

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本文介绍了有关粽子的哪些知识?

4.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

5.本文介绍了有关粽子的哪些知识?

(1)(课件出示6)粽子的做法、原料,粽子的味道,粽子的种类,粽子的纪念意义。

(板书:

做法味道种类纪念意义)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从几个方面抓要点概括课文大意。

(2)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课件出示7)

做法、原料: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味道:

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种类:

除了红枣棕,还有红豆棕和鲜肉粽。

纪念意义: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6.读读写写(课件出示8)

如,上午、下午、叶子、真心、真好、真正、豆子、土豆、大豆、节日、过节、大米、小米、千米、分手、分开、十分”。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午”、“节”、“叶”、“米”、“真”、“分”、“豆”(板书:

午节叶米真分豆)(课件出示9、10)

观察字形,注意“分”是多音字。

本文中,本文中读“fēn”,另外还读“fèn”。

2.指导写字规律:

【设计意图:

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书写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

上中下结构的“豆”和“真”要写得紧凑,整个字不能拉得过长。

午:

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真:

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部分则较宽,上面的“十”和下面的“八”要写得扁,中间有四横,长横要写平。

豆:

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节:

上窄下宽,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关键笔画写到位,“午、节、米”的“丨”站准竖中线,“真”的第六笔、“豆”的第四笔,“分”的第三笔起笔,都在横中线上。

3.(课件出示11)“真”的笔画顺序动画

4.(课件出示12)认识新偏旁:

“米、立”。

你还认识那些含有这两个偏旁的字?

(米:

粒立:

站)

5.教师指导,范写,学生描红,临写,展评。

6.读读写写。

如,上午、下午、叶子、真心、真好、真正、豆子、土豆、大豆、节日、过节、大米、小米、千米、分手、分开、十分

四、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课件出示13)

1.给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找朋友。

2.我能在括弧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课件出示14)

()的糯米()的枣

()的箬竹叶()好吃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生字“真”“节”“豆”,每个写两遍,注意一定要写美观哦,然后让爸爸妈妈欣赏。

2.写出含有下列偏旁的字。

米:

__________________立:

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一小()粽子一股()

一()粽子一()红红的枣

答案:

2.米:

粒粉料立:

站亲辛

3.一小(篮)粽子一股(清香)

一(个)粽子一(颗)红红的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认读。

(课件出示16)

午、节、叶、米、真、分、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17)

端午节粽子竹叶大米真是十分红豆

总会中间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精读感悟,了解端午粽。

1﹒齐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18)

(1)从哪个词语看出端午节是一种习俗?

(从“总会”写出了外婆端午节煮粽子不是偶尔的,而是习惯,可见煮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2)练习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

“总会”“盼着”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2﹒学习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

第2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

这段共3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昧和昧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自由读第2自然段。

(1)粽子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19)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课件出示20)(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这些短语在前面“()的()”朗读指导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里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③作者介绍粽子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2)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吗?

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课件出示21)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让学生练习用“一……就……”写句子。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几个词读得重一些。

后两句读出粽子的香甜。

(板书: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学习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22)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棕子?

(除了红枣棕,还有红豆棕和鲜肉粽。

)(板书:

红枣粽红豆棕鲜肉粽)

(3)谁读读这一句?

(课件出示23)“我们在外婆家美美地吃了以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你看出外婆怎么样?

(可以看出外婆的善良和无私)

(4)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

“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

4.(课件出示24)齐读最后一小节。

人们为什么吃粽子?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板书:

纪念屈原)

5﹒补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课件出示25)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

由于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于对屈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