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502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docx

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转移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

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

如何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实现党建工作的及时跟进,对XX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起因

XX县现辖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

共有人口20.02万人,党员10814人,其中农村人口13.2万人,农村党员5719人。

截止201X年8月底,全县农村转移人口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9.8%,其中约5.1万人在县城长期居住,1.8万人在县外长期务工;农村转移党员3138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4.9%,其中约1798名党员在县城长期居住,1340名党员在县外长期务工。

转移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橄榄球状,青壮年劳力居多,老人和小孩相对较少;在性别结构上,呈圆柱形,男女基本持平,但随着年龄的递增,男性多于女性,留守妇女比例增多;在学历层次上,呈倒梯形,学历越高,外出越多;在行业分布上,涉及建筑、运输、煤矿开采等体力型劳动居多。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XX县“空壳村”、“老人村”数量不断增多,如老军乡郭泉村有4个社,原有人口280人,此时尚有人口不到30人,而且大多数为60岁以上老人,党员仅剩2人。

像郭泉村这样的“空壳村”、“老人村”占到了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7.3%,而且数量还将加速增长。

就XX而言,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的聚集功能逐渐体现,吸附了周边乡镇大量的村民进城居住;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并迅速向城镇聚集;大型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如果农村人口不能及时向城市转移,农业的比较收益就会越来越低;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缺乏,特别是农村群众希望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推动了农村人口以家庭形式迁入城区居住。

二、挑战分析

农村人口转移冲破了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育,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农村人口转移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陷入困境。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给XX的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气象,也给党员群众带来了更多的福利,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却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多数转移党员群众长期不在家乡,成为流动劳动力,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对于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就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

剩下的党员群众由于文化程度有限,对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时不能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也就无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农村长期不开党员或村民会议,以支部会议或村干部会议代替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或党员群众代表会议,有的农村即使召开支部会议、村民会议或党员群众代表会议,但由于会前准备工作不到位,缺乏与党员群众有效沟通,党员群众不了解政策,不熟悉情况,最后还是干部说了算,“由民做主”到头来变成“为民做主”。

(二)农村人口转移使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缺位”。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农村出现了耕地闲置状况,土地实现正常流转后,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力促进了XX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经济联合体、股份制公司等多种新经济组织。

同时,农村不同利益群体迅速分化,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构成了农村社会中的一份重要力量。

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吸附了大量年富力强、有能力的党员,这些党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党员,他们除了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他们的生活圈、工作圈根本不在村上,参加村级党组织生活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存在矛盾,单一按行政村设置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采取“一刀切”的教育内容和“一锅煮”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人口转移使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农村人口转移后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高龄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他们的文化程度、政治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担任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而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又不愿回乡担任村干部,造成村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以及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

一些村班子战斗力、带动力不强,服务缺手段、缺资源,说话没人听、办事无人跟;全县有85%的村为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债务问题严重;一些农村党员作用弱化、先进性退化,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同时,人口转移群体中,大多数是农村精壮劳动力和有文化、有专长的优秀青年,由于他们长期在外,党组织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外地工作的现实表现,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培养考察。

而流入地党组织从流动性强的群体中发展党员又比较慎重,导致优秀分子入党申请书无处可交,良好愿望无处表达,农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困难,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四)农村人口转移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从农村党组织来看,流动党员远离本级党组织,教育管理工作鞭长莫及;从流入地党组织来看,流动党员大多没有接转组织关系,“口袋党员”不断增多,加上流动性大,存在“不愿管”的倾向。

一些农村的流动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断层。

由于流动党员组织化程度低,分布相对分散,缺乏统一培训和指导,党性意识逐渐淡化,义务观念逐渐弱化,责任感逐渐丧失,有的党员连身份都不愿亮明,让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了空话。

在空心村和老人村,大部分流动党员从来没有参加过农村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带动作用弱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农村人口转移使社区党建工作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混居进入社区,形成了城市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杂居的局面。

外来农村人口与城市本地人口之间,往往缺乏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组织认同、关系纽带,城市社区居民关系冷漠化的趋势加重,短时间内很难有机融合在一起,考验着社区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

在这些转移人口中,大多数党员党组织关系还挂在流出地农村,但又不能做到经常性地在流出地参加党组织活动,结果造成党员“空挂”、党组织“空转”。

对于流入地的社区党组织而言,如何加强对这些变动中的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如何做到城市社区党建覆盖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驻区全体党员,如何顺应流动党员变动趋势以动态发展的视野和理念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已成为考验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的关键一环。

当然,由于城乡分离、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管理体制,社区还存在对农村流动党员没有太多的管理与服务积极性,往往从其自身利益和当地利益出发,并未考虑流入党员的真正需求。

三、对策建议

必须看到,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村传统的单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党组织设置已不能适应产业延伸发展态势,传统的党建工作内容已不能满足农村党员日益多样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手段已不能契合人员频繁流动的客观实际,农村基层党建必须求变求新。

(一)强化综合治理,在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求突破。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强化治理,调动多方资源、凝聚合力。

在人口转移占全村人口50%以下的村,通过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党员服务中心等沟通联系平台,拓宽村民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村民的所需、所求、所盼,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利用微信、农村远教等党建阵地资源,加强农村转移党员群众思想教育,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农村治理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是在组织架构上强化治理,优化管理模式、增强实力。

在人口转移占全村人口50%以上的村,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从现行的“乡镇—村—村民小组”调整为“乡镇—片区—村(村民小组)”。

即在乡镇分片区设立公共服务站,作为乡镇政府派出机构,承担公共服务等职能;在片区下以一个或数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础形成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真正实现村民的事情村民管。

三是在运行机制上强化治理,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权力。

建立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质询会议制度和罢免村干部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

探索建立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户主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载体,负责监督村级经济社会事务民主决策;监督村“两委”成员正确行使职责;收集村民意见,向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反映。

(二)创新设置方式,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上下功夫。

一是整合资源联动建。

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邻”的原则,打破原支部区域,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支部(党总支),实现以强带弱,因势利导,资源互补,互帮互利,促进人口转移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村村联建”、“村居联建”的党支部书记可由党委下派,由驻村党员干部兼任,原村支部书记担任支部副书记,“村企联建”的党支部委员可以采取交叉任职。

二是优化配置对接建。

打破按照行政村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单一形式,按照“简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将有条件的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并以“产业链”为支点,采取“支部+协会”、“支部+专业合作社”、“支部+基地”等模式,在人口转移村建立相关产业型党支部。

产业党支部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党员带头等方法,围绕产业化经营开展党组织活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跟踪管理链条建。

根据农村转移党员的分布特点、职业类别,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方式,在转移党员相对集中的务工地建立党组织,始终使转移党员处于有效管理之中。

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务工地,在所在乡镇党委的同意下单独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少或暂不具备单独建立条件的,采取区域联合或行业联合等方式建立联合党支部;在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务工地,要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组织开展活动。

(三)加大培养激励,在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想办法。

一是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增强队伍活力。

认真落实“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制度,采取产业致富能人“择优内推”、务工创业能人“引导回归”、现任管理能人“公推留任”等措施,着力选拔能人型村干部,为人口转移较多的村级班子输入新鲜“血液”。

全面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和养老保险、离任生活补贴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力度,真正让村干部干好有希望、生活有保障。

严格执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双考”制度,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二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提高综合实力。

把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党员干部培训规划,坚持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原则,采取集中办班、赴外考察、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经常性培训。

县上重点抓好对空白村、老人村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集中轮训和新任村干部的岗位培训,乡镇负责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口转移村村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三是实施“载体助推工程”,激发党员动力。

拓宽、畅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渠道,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青农民、农村致富能手、非党村组干部、回乡青年、退伍军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扩大人口转移村党员发展的源头,解决后继乏人问题。

推行农村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务奉献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等做法,深化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带头脱贫、带头致富,发挥作用。

(四)健全配套机制,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找方法。

一是深化“双向共管”机制。

深入推行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模式,通过签订《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强化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