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4714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8、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19、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1光年=94605×

108(亿)Km=3×

108m/s(光速)×

365天/年×

24小时/天×

60分/小时×

60秒/分。

21、秒差距——恒星周年视差为l"

时的恒星距离叫做1秒差距。

如图2.1所示:

当星日连线和星地连线的最大张角为1"

时,该星日距离长度定义为1秒差距。

22、变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更短)亮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恒星。

23、几何变星——是指两颗星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又称为食变星。

24、脉动变星——是由于恒星的体积作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变星,约2/3的变星属此类。

25、爆发变星——是因为恒星本身的爆发现象而引起亮度突然变化的变星,如新星和超新星。

26、新星——光度在几天内突然增加9个星等以上,亮度增大几万倍至几百万倍的变星。

27、超新星若光度增加更大,亮度增大到1000万倍至l亿倍以上的变星。

28、中子星——是指由中子组成的恒星。

29、脉冲星——就是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30、黑洞——巨大质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密度极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质无法逃脱,辐射也被禁锢出不来的天体。

黑洞不发光,但可根据其强大的引力场,推测它的存在。

目前认为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

31、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

32、宇宙年——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km/s,周期约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33、河内星云(简称星云)——由银河系内的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看似云雾状的天体。

如猎户座大星云等。

34、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庞大的恒星集团,由于它们距离太遥远,看上去也是云雾状天体,称为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

如仙女座大星系等。

35、本星系群——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为300万光年的空间,包含约4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体。

除银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

36、红移——天体光谱中某一谱线相对于实验室光源的比较光谱中同一谱线向红端的位移,这一现象叫天体光谱的红移,简称红移。

37、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38、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39、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40、人造天体——当今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统称人造天体。

41、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

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

少数小行星轨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

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42、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43、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44、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

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45、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46、磁扰——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

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

47、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48、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49、哈雷慧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归周期为76年的彗星。

50、流星现象——当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时,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摩擦而发热发光,人们可看到一条亮光划破夜空,这就是流星现象。

流星一般在离地面80-120km高空才开始发光。

51、陨石——大块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尚未燃尽,其剩余部分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

52、二体问题——将两个天体看成质点,研究它们按万有引力定律相互吸引的运动规律,称为“二体问题”。

53、摄动——任何行星除受太阳引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天体引力(摄动力)的影响,使天体的运动偏离二体轨道的现象,被称为“摄动”。

54、日月会合运动——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还在绕太阳公转,同时二者又存在着速度差异,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相对于太阳也产生相对运动,称之为日月会合运动。

55、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56、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它公转相同,天文学上称这种自转叫“同步自转”。

所以人们总是只看到月球的半边脸。

57、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58、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59、地平圈——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

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60、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

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61、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

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

62、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

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

63、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

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地方平时。

64、时区——是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

65、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

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

经线为中央经线。

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

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66、区时——理论上各时区均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亦称该区区时。

67、法定时——事实上,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总是受政区界线约束的,而现实时区使用的标准时由法律规定,称为法定时。

68、世界时(UT)——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即格林尼治时间)称为世界时。

显然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钟”所计量的地方平太阳时。

69、原于时(IAT)——利用原于稳定的电磁震荡周期所计量的时间系统。

原于钟是一个与“地球自转钟”毫无关联的守时系统。

70、协调世界时(UTC)——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协调世界时。

71、历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

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

72、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73、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故取名莫霍洛维奇面。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24.4km,但厚度的变化很大,各地不同。

74、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故取名古登堡面。

根据地幔物质组成的差异,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75、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圆层。

因为在约5150km深处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在1996年发现的,叫做莱曼面,因此2900-5150km范围叫外地核,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

由5150km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内核物质可能是固态的。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

(一)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独立性),而且,各个要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整体性、区域性)。

(二)举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在组成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球圈层。

这种特殊性一般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

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地球外能,除部分被高空大气吸收和被云反射回太空外,其余都投射到地球表层,并在这里发生多方面的转化与传输,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举例)。

而以地热和重力为代表的地球内能也进入地球表层,它的作用多以间接的方式和途径反映出来(举例)。

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举例)。

、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

(1)陆地表面——固态圈层和气态圈层的界面;

(2)海洋表面——液态圈层与气态圈层的界面;

(3)海洋底部——液态圈层与固态圈层的界面;

(4)海洋和陆地边缘部分——特殊的气、液、固三态圈层的界面。

在上述界面之向,三相物质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接触渗透,发生着多种形式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举例)。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

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发展。

生命的存在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典型的特征。

4、人类聚居的场所。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

虽然人造卫星和星际航行事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环境超出地球表层的范围,人可以进入高空和宇宙空间,但是现代航天技术没有从本质上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根本上说,自然地理环境始终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空间(就此观点发表意见)。

(三)谈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太阳以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的形式,向外放射着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太阳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对地球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太阳风与地球磁层。

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偶极磁场,当太阳风等离子体吹向地球时,使地球磁场被太阳风包围,形成地球磁层。

一方面(好的方面),由于地球磁层的存在,使得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不能到达地面,从而保护了地球表面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坏的方面),总有一部分高能带电粒子闯入磁层内,被磁层禁锢在地球高层。

通过空间探测器,1958年美国范·

艾伦发现了包围地球的强辐射带,称为“范·

艾伦辐射带”。

这个强辐射带分内、外两层,像套在地球赤道周围的两个轮胎环子,它对人类冲出地球的宇宙活动,会造成严重辐射的危害,要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1)较高的电离E层和Fl层,因太阳短波辐射强烈,电离程度高,自由电子密度大,主要反射短波电波;

(2)电离D层,由于太阳短波辐射较弱,电离程度差,自由电子密度小,只能反射长波。

(3)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激发电离层大气分子进一步电离,造成离子浓度增高和吸收电波增强。

尤其是太阳耀斑爆发后,会引起地球向阳半球面短波信号衰减或中断。

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中断,一般是几秒钟至几分钟,特别情况下长达半小时至1小时以上。

3、对地磁的影响。

(1)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

地球上发生磁暴时,磁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从而影响野外工作,尤其是磁力探矿。

同时,对军事战斗,以及飞机和船舶的定向、定位也都带来影响。

(2)另外,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经常出现一种变幻莫测、美丽壮观的极光现象,这也是太阳活动引起的。

它主要发生在100-200km的高空,有的高达l000km。

(3)形成极光。

现代研究认为极光是围绕地球两半球的一种大规模放电过程和表现形式。

这种放电过程,是通过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实验证明极光在南、北极地区同纬度、同时间会一起出现与消失。

4、太阳活动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由于太阳活动引起太阳辐射的改变,必然导致气候相应的变化。

例如:

(1)有人研究树木年轮的生长状况,是受当时的气温、降水的影响,它既记录着气候历史的变化,又反映了太阳活动的情况,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符。

(2)根据我国2000多年太阳黑子的记录,黑子的11年、22年或更长周期,与我国历史上大范围旱、涝灾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3)此外,现代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地震活动同太阳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名词解释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晶质矿物——凡组成矿物的质点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一切固体,都称晶质矿物。

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是晶质体。

3、单形——指矿物晶体由一种同形等大的晶面所组成,单形数目仅47种。

4、聚形——是由两种以上单体组成的晶体。

聚形特点是在一个晶体上具有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晶面,其种类成千上万。

5、双晶——如果两个以上同种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6、穿插双品——两个相同的晶体按一定角度相互穿插。

7、接触双晶——两个相同晶体以一个简单平面相接触。

8、聚片双晶——两个以上晶体,按一定规律彼此平行重复连生。

9、结晶习性——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结晶习性。

10、晶簇——岩石空隙或孔洞壁上发育的完整的结晶合成体,是一群完整晶体。

11、杏仁体和晶腺——充填岩石空洞的矿物集合体。

从空洞壁向中心层层沉淀,最后充满。

<

2cm的称杏仁体,>2cm称晶腺。

12、结核和鲕状体——产生于多孔或疏松岩石中的圆球状、透镜状、团块状或姜状的矿物集合体。

结核一般直径>

2mm,有的甚至大于20-30cm;

2mm如同鱼子者称鲕状体。

13、被膜——不稳定矿物受到风化后形成在矿物表面的皮壳,由次生矿物组成。

14、假化石——岩石中由氧化锰等溶液沿裂隙发育而成的酷似植物的矿物集合体。

15、矿物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所留下的痕迹颜色,即不透明矿物粉末的颜色。

16、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力。

17、硬度——矿物受到刻划、研磨等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械强度,称硬度。

18、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19、极完全解理——矿物晶体极易裂成薄片,解里面光滑平整,如云母。

其他如石墨、辉钥矿等也有极完全解理。

20、完全解理——晶体可裂成规则的解理块或薄板。

解理面光滑,很难发生断口,如方解石、方铅矿、岩盐等。

21、中等解理——晶体裂成的碎块上既有解理又有断口,解理面常具小阶梯状,或某一方向有不太平滑的解理,如长石、角闪石等。

22、不完全解理——晶体破裂时很难发现平坦解理面,常为不规则断口,如锡石、磷灰石等。

23、无解理——矿物碎块上都是断口,如黄铁矿、黄铜矿等。

24、断口——矿物在受力后,并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而是沿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种断面称为断口。

25、胶体——指直径大小为1-10um的微粒在另一些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分散而成的混合体。

此种类型的常见矿物有蛋白石,褐铁矿Fe2O3.nH2O,赤铁矿Fe2O3等。

26、类质同象——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27、同质多象——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28、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29、岩浆——是在地壳深处生成的、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亦是各种岩浆岩及其矿床的母体。

30、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1、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停滞在地壳中冷凝,结晶,称岩浆的侵入作用。

由此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其在地壳深处(地表以下3-6Km处)和浅处(地表以下0-3km或近地表)形成的岩石分别称深成岩和浅成岩。

32、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功——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即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功(挥发成分大部逸失),这种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33、岩浆岩结构——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之为结构,

34、岩浆岩构造——指矿物集合体及其之间的各种特征,包括矿物的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

35、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以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沉积后,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36、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即是变质岩。

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分别称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

37、矿床——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质和量均可供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38、矿体——矿床中具有一定形态、大小和产状的矿石聚集体。

它是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开采的对象。

39、矿石——指有用的含量达到开采利用标准的岩石,是岩石的特殊部分。

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40、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矿物或非金属矿物。

41、脉石矿物——与矿石相伴生但不能被利用并将在选矿中被废弃的矿物。

42、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称为矿石品位,它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

43、内生成矿作用——由内部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得到局部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44、外生成矿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组分聚集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外生成矿作用,主要指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及生物堆积作用。

45、变质成矿作用——岩石或原有矿床在热力、动力特别是区域变质作用下受到改造,使之某些成矿组分集中和重结晶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变质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变质矿床。

46、多因复成矿床——在长期复杂过程中形成的,成矿作用可能是多期多阶段的,成矿类型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成因的矿床。

它包括改造矿床、叠加矿床和层控矿床。

47、改造矿床——指早期分散于地层或岩石中的元素或有用矿物组分,在后期的地质作用中活化、运移、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形成改造矿床的重要媒介经常是下渗加热的热水溶液或来自岩浆的热液。

48、叠加矿床——是在先存矿床(主要指沉积矿床)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热液带来的成矿物质,形成具有双重成因的矿床或者说形成于两个时代两种成矿作用的矿床。

49、层控矿床——则是由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作用)初步形成的矿胚层或矿源层,经后期改造富集或再造叠加而形成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

50、矿床的工业类型——是根据矿床在工业上的经济意义和要求,结合矿床成因类型而划分的矿床类型。

51、燃料矿床——即可燃性有机岩矿床。

它是在过去地史时期的某一阶段,地球上极为发育的生物群死亡后,在适宜环境中堆积起来,经特定的物理、化学作用和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又称“化石燃料”,包括固态的煤和油页岩,液态的石油和气态的天然气。

52、煤——是一种固态的,可以燃烧的或用作工艺原料的可燃有机岩。

它是古植物遗体堆积在一定环境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的。

煤矿的有机组分由C,H.O,N等元素组成,主要由植物遗体转化而来,燃烧后便挥发逸失;

无机组分燃烧后变成残渣,称为灰分。

煤矿中的灰分一般在30%以下。

53、成煤作用——由植物转变为煤的过程称为成煤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