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431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

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另一篇课文为《插秧歌》。

《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

《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

《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两首诗时,应相互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学生在高一阶段首次接触《诗经》以及杨万里的诗歌,因此在预习阶段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并利用导学案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由于高一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还未形成基本的鉴赏能力,故本课在利用新课标群文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对比鉴赏的方式,让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最后可以利用本课“劳动”的主题,让学生练习细节描写的方式,巩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预习检测

1.导入新课

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明确: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2.预习检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

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

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3.作品、作者介绍

《芣苢》选自《诗经》十五国风中《周南》的其中一首,全诗充满了民歌风味。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

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4.创作背景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毛诗序》:

《茉莒》,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插秧歌》:

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齐读诗歌,初步感知

首先让同学们齐读诗歌,正字音。

芣苢( fúyǐ )  掇(  duō  )  捋( luō )

袺( jié)     襭(  xié  )

兜鍪( dōumóu ) 蓑(suō)胛( jiǎ ) 

朝餐(zhāocān )莳( shì )     匝( zā  )

2.《芣苢》《插秧歌》诵读感知

⑴同学们再一次分工朗读,女生读《芣苢》男生读《插秧歌》

⑵读完之后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七言诗一般二二二一断。

①把握好节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指导:

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②注意轻重音:

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⑶疏通诗歌大意

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

掇(duō):

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

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袺(jié):

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

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4)品《芣苢》

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

优美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品《插秧歌》

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

忙碌紧张,展现劳动艰辛

三、对比阅读,提示异同

1.读了这两首诗,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

明确:

相同点:

主题相同——劳动

不同点:

●劳动场景不同

●表达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2.劳动场景不同

(1)活动一:

请找出两首诗的动词,思考这些动词的细微区别。

(2)《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景?

(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下这六个动作)

明确:

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动词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摘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3)展示《插秧歌》中的插秧过程,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的劳动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

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明确:

劳动场景—齐心协力、紧张忙碌

(4)小结

劳动场景小结:

《芣苢》

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

《插秧歌》

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

2.表达情感不同

(1)芣苢——劳动者的欢歌。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吴师道

(2)《插秧歌》——劳动者的颂歌

明确: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

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

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3.表现手法不同

明确:

《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插秧歌》——白描手法

“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首联、颌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比喻: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4.总结

篇目

劳动场景

情感

表现手法

《芣苢》

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

劳动者的欢歌

重章叠句

回环往复

《插秧歌》

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

劳动者的颂歌

比喻细节

白描手法

四、动笔刻画,劳动之美

(1)问题: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

提示: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

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

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

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请你描写一个印象深刻的劳动场面。

(100字左右)

五、课后作业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天农民的劳动情景。

前两句写男耕女织的辛勤劳动,村中的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