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4296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通史复习历史知识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经济领域:

纺织业:

此时期的纺织原料:

麻、葛、丝;

商朝有专职官员负责

指导蚕桑生产;

西周的“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

冶金业:

商周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陶瓷业:

商代出现了原始青瓷(釉陶),并开始由陶向瓷过渡。

(3)商业:

经济制度:

概况:

商代:

初步发展;

西周:

出现了骨贝、铜贝。

3、文化: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商周:

金文(铭文、钟鼎文);

西周晚期:

大篆;

礼乐文化。

㈡、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封建制度初步形成;

选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

2、经济:

封建经济(小农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⑴农业: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耕作方式:

出现了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赋税制度: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⑵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春秋晚期开始人工冶铁,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

⑶商业:

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3、文化

(1)思想:

“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2)教育: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

(3)科技:

战国:

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4)文学:

春秋:

《诗经》现实主义;

楚辞浪漫主义。

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乱局面结束后的“大一统”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专制,服务于政治;

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

秦朝:

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方:

郡县制);

颁布《秦律》。

汉朝:

中央:

实行中外朝制度;

地方: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刺史制度;

实行察举制选官。

2、经济

(1)农业:

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

东汉一牛挽犁);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赋税制度:

秦行“泰半

之赋”,汉休养生息,赋税较轻;

水利工程:

汉代关中农民发明了井渠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丝织业发达,被称为“丝国”;

盐铁官营、西汉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统一了货币,并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出现

了长安和五都等商业都会,开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达。

3、文化

(1)思想(实行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2)科技:

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教育:

太学出现,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汉赋”;

(5)艺术:

小篆:

创始于秦朝,富于图案美;

隶书(起源于秦朝,东汉达到顶峰,字体结构扁平)、楷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

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制度形成;

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族逐渐封建化;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

了民族大融合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北魏推行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

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水利工程:

曹魏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南北朝出现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三教并立并开始合流;

(2)科技:

东晋已经出现了火药;

(3)艺术:

书法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发展阶段(审美功能超过了实用功能);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四、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

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

科技文化兼收并蓄、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外交:

水陆交通发达,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政治中央:

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皇帝决策失误,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成熟)、集体宰相制;

设御史台监督百官。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道州县三级制;

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

科举制选官。

2、经济

(1)农业土地制度:

唐代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唐代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犁耕技术成熟)。

兴建隋唐大运河、发明灌溉工具筒车;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作坊兴起;

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出现了釉下彩绘。

水、陆路商运发达;

出现柜坊和飞钱;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出现

了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商业都会;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3、文化思想:

儒学学者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复兴儒学,实现了三教合一。

科技:

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文艺:

进入黄金时期:

唐诗;

楷书出现欧体、颜体、柳体,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画圣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文人画鼻祖王维(追求抒情写意、融多种艺术于一体)。

五、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

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商品经济繁荣。

思想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世界领先,文艺走向平民化、通俗化。

外交:

海路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

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1)北宋:

中央(二府三司制):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同平章事为宰相;

设参知政事、枢密

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

路州县三级制;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察;

另设转运使削弱地方割据

的经济基础;

设提点刑狱司负责路一级监察。

(2)元朝:

中央(一省两院制):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地区和统领宗教事务;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地方:

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西南实行土司制度。

2、经济

(1)农业:

宋初,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异常严重;

北宋出现灌溉工具高转筒车;

赋税制

度:

方田均说法。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元代黄道婆革新推广棉纺织技术;

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

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出现青花瓷。

北宋时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

宋汴京、元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

都市。

元代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3、文化思想:

儒学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南宋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教育:

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宋词、元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元杂剧使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关汉卿的《窦娥冤》;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创“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风俗画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六、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同时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资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但未产生近代科学,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艺空前繁荣。

实行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

明朝实行厂卫

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西藏事务;

清朝设都察院负责监察;

清朝还大兴文字狱;

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明清时期对外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出现灌溉工具风力水车;

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明朝“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杭成为

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

明代五彩瓷、清代粉彩瓷、珐琅彩瓷。

(3)商业:

出现了商帮和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

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实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4、文化

(1)思想: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陆王心学(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并占据统治地位;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古代传统科技达到顶峰,如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李

时珍《本草纲目》,但并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

(3)文艺:

空前繁荣,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是中外文学瑰宝;

京剧开始

形成于乾隆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专题二中国近代史

【概念阐释】

1、中国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两半社会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近代化:

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经济工业化、商品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3)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4)社会生活西方化、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阶段划分】1、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近代后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含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总体特征】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阶段特征】

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先后掀起了太

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三个阶段。

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

第一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或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逐步近代化的开始。

(一)政治:

1、侵略:

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抗争:

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葛云飞等爱国将领(定海)

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

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二)经济: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近代化举步维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工业出现:

外商企业;

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中国工业近代化;

民族工业的兴起,。

2、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逐渐多元化:

服饰:

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

旗袍;

饮食:

西餐馆,面包房;

租界出现西式住宅;

交通:

轮船;

在华传教士办报。

(三)思想:

1、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萌发新思潮: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搜集西方情报;

编译书籍和报纸;

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

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四)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第二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或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1.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①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1894—1895);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1900—1901)。

2.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①黄海海战(邓世昌);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军;

③戊戌变法;

④义和团运动;

⑤辛亥革命)。

1、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发展和破产;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社会生活上:

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①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

②服饰:

中山装;

③习俗:

断发易服、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止缠足;

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和称呼;

西方节日。

④行:

铁路——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奠定基本格局;

公路——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

民航——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

航运业——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

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局;

⑤通讯:

无线电报——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

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

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

20世纪初期,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

⑥报刊——1883《昭文新报》,维新派创办《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革命派办《民报》,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

⑦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

《定军山》(1905年)。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农民盲目排外思想,革命思潮,民主共和。

第三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侵华),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形成和深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制确立;

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

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进行反袁反北洋政府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

1、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婚姻自主;

丧礼简化;

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

改阳历;

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

有轨电车;

铁路——京张铁路修建;

中华邮局开办;

航空业起步——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水上飞机;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报纸发展——《民报》;

杂志—《新青年》;

电话领域发展;

国产电影发展;

(三)思想

1.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

【含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先后经历了

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迅速萧条、短暂的发展、陷入困境的过程;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并膨胀。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并走向成熟。

【阶段划分】

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第四阶段:

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

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共一、二大召开和中共成立;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

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国共合作实现;

推动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

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1、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汽车在各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

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

广播事业产生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开始传入:

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广泛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主流)。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关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农村革命,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