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428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部份专题一考点二 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

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2.表达方面,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

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等等。

答题模板:

(1)内容作用(人物和情节)+

(2)表达效果(主题和情感)。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

“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

”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

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

“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传记中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传记中,写他人均是为了写传主,因此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所以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

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题型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

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

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

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追述×

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

(2)×

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

请分析。

(3)传记一般都写人物大事,而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传主的?

请简要分析。

题干中一般有“细节”“小事”“写法”“手法”等字样

解答此类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对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

(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

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传主形象真实可信。

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

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

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

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

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2.从体现传记文本特色的角度

(1)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体现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2)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传记的表现力。

(3)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1)概括细节+

(2)指明手法+(3)分析运用+(4)表达效果(塑造人物、表达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王国维:

最是人间留不住

                    徐 虹

①静安先生有词云: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好一个“最是人间留不住”,仿佛预示了1927年6月2日的他,在颐和园投湖的终结一幕。

但见那日,如同中国北方六月的任何一个浮热天气,风动荷影,水弄柳枝。

时值正午,远处铃声轻响,一辆洋车停下,步下纤瘦学者。

其人湖色长衫,脑后留辫,眼睛深陷,架副深度眼镜。

他给了车钱,转身,不发一言,默默购了门票。

但见长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纤长而枯瘦。

是年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时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世界仿佛翻了个儿。

然而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他的三纲五常却变不了,依然梳辫子,穿马褂,老派学人风范,难免令卖票人轻声哂笑。

②那排殿西鱼藻轩,本是俗人雅客春末夏初游赏之地,鱼肥水美,下潜藏了千年的淤泥。

他或许早知了这一切。

现在,四边安静,午后的水汽正慢慢升腾。

他的心从来没有如今天一般宁静。

自沉于湖,已是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

世界是世界,他是他。

作为近代中国学问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那些史、哲、诗、戏,金文甲骨,红楼太虚,不过是他情死心枯之返照。

③王国维的死因,素有殉情说、还债说、丧子说、惊惧说、绝世说等等。

其遗书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更留下千年谜面。

然对其人终结的探究,是解锁其人初始及至人生轨迹的关键钥匙。

究竟是什么使他心殇弃世、“朱颜辞镜花辞树”?

④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

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其母凌氏,生了姐姐王蕴玉之后,身体孱弱,再生王国维,身体已江河日下,力不从心,自然不能常伴幼年王国维左右。

其父王乃誉,则是在江苏溧阳县衙内做笔帖士,因离家较远,公事繁忙,很少顾家。

姐姐王蕴玉长王国维五岁,倒成了他少年时代孤寂之时的一个玩伴。

⑤其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海宁虽江南富庶之地,亦战乱频仍,民不果腹,乃至出现食人惨剧。

沿江各地大水决堤,桐城、怀宁梅雨不断,山洪陡发,尽成泽国……据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回忆:

“我家原属小康,洪杨之乱,遭逢变故,仅剩薄田,仅得糊口。

”此乃王国维初世之社会背景及人生原罪,可叹其生不逢时,其母又很快辞世,他的人生初始给了他灰暗的人生底色,并且无可挽回地伴其一生。

⑥及至后来,他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纵论古今,少年意气。

然而父亲王乃誉仍对其十分苛刻,其父在日记中说:

“教其不可畏世,示其不可鲁莽。

”可见他在父亲眼中,是一个胆小、内心冲动又不擅逢源的少年。

⑦“避世”一词,并不能一言概之。

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僵化书生,而是有大是大非观念的才子。

1898年,“戊戌六君子”菜市口遭斩,王国维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

有论称,他对曾奢谈“维新”而一旦遭变却立刻改换阵营、隔岸观火的论者十分鄙夷,表现出中国学人的风骨内在。

同时,他也并非超凡脱俗、不问国是的“智巧之人”,他私下曾指斥慈禧太后“太无情”,义愤其先支持义和团而后反手又杀“团练大臣”,并提出“不先强其国,何能抗洋”的主张。

⑧他盛年“独学”,可谓“文章千古事,亦与时枯荣”。

除留下的巨著大论——《人间词话》之外,《宋元戏剧史》《红楼梦评论》《观堂集林》亦灿若星辰,照耀后世。

尤其,他醉心于叔本华的“意志者,乃一切生物内部之精髓,即欲生之心,支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悲欢苦乐”的消极思想,半生与叔本华之书为伴,认为“佛家涅槃”与叔本华之“意志寂灭”难舍难分。

可见他的消极与悲观由心而来,浸透灵魂。

文章第①段中,作者对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前的外貌、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题考查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关于本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点:

一是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二是突出了他临死前心情的平静。

从结构上看,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内容,从而揭示他内心消极的一生。

①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了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王国维仍是老派学人风范的形象;

②突出了王国维临死前心情的平静,并表明这是他自己“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

③很自然地引发下文人们对王国维死因的探讨,并揭示他内心消极的一生。

题型三 考查传记中的引用

人物传记为了满足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需要,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对传主的评价。

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

(1)文章中引用×

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了大量×

的诗词,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

对传主的评价?

(5)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

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题干中一般有“引用”“作用”等字样

1.了解引用材料的类型

材料类型

作 用

原始材料

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诗 词

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故 事

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书信、日记中的表白(自己的话)

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别人的评价

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增强说服力

  2.明确切入角度

(1)对传主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

(2)对文本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对结构的作用:

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对读者的影响:

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材料类型。

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材料属于哪一类。

第二步,明确材料作用。

确定了材料的类型后,就要看这一类材料常见的作用有哪些。

第三步,联系文本作答。

上面介绍的相关作用,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回答时要注意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主题或具体的人物以及在行文中的作用进行作答。

 (2016·

东北三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梅贻琦:

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

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可点者极多。

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

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

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

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静俭约,奉行无为而治。

“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

“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

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

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

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

“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

”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

“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

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

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

他坚持照常:

“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

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

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

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

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

“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

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

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

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

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

“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

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

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

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

教育家蒋梦麟曾说:

“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⑩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有删改)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皆为引用,请分析其作用。

文中两处画线部分,一处是通过何兆武之口对梅校长的肖像、行动进行描写,一处是教育家蒋梦麟对他的评价。

可以说,这两处都是借他人之口来刻画梅校长这位传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所以,分析其作用,主要从表现人物形象这个方面来作答,涉及人物的性格、功绩等。

另外,由于是征引别处资料,所以也增加了本文的可信度。

①引用何兆武的话突出梅贻琦即使在非常时期也极具绅士风度。

②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突出梅贻琦在近代历史上的巨大功绩。

③两处引用都从侧面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题型四 分析传记的选材与组材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

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的选材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是采用重大题材还是选择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材料的使用上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材料的次序是否安排得当,这些方面都是命题的重要角度。

(2015·

高考全国卷Ⅰ)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其他设问方式:

(1)本传记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突出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3)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组材的?

(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

(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

1.在解答选材类题目时需要注意: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所选事例往往都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代表的是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贡献。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

2.在解答组材类题目时需要注意:

(1)从时序角度入手思考。

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历程。

(2)从详略的方面思考。

传记的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表达中心作用大的材料,需要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

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材料,则需要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略

选材事例+特点+效果。

 (2013·

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①。

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

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

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

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

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

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

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

“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

她旋转得眼花缭乱。

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

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

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

“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

人们不得而知。

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

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

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

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

“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

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

《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

“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