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14世纪后期就已经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
16世纪开始,
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利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18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使无产阶级不仅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也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生活等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
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以压榨摧残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来反抗和斗争。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也只有以现实实践的经验为基础才能形成。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什么先知先觉者布下的某种“福音”,也不是什么千古不变的“教义”,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世界文明世代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的结晶。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
但是,只有这些要求还不够,这些要求还仅仅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们不仅投身于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善于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规律,而且善于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优秀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科学的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种学说具有无限的力量,是因为它正确;
而这种具有完备而严密体系的世界观,一定是在继承发展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它是在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而创新、发展起来的。
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而又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
资本主义自产生起就暴露出诸如贫富分化等难以克服的弊端。
针对此,不同阶级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虽然由于没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而陷入失败,但其中代表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思想精华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直接来源。
他们虽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科学地阐明矛盾产生的必然性;
他们虽然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说明这一历史变革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这一历史时代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则在哲学上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揭开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篇章。
而回顾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才可能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相反,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正是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的态度审查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无愧于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特别是19世纪创立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总结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是由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因为它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科学的方法论。
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每一个规律、每一个范畴之中。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
它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与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以客观规律为前提,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总结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第二,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第三,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四,劳动成为生活的享受;
第五,分配原则为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
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可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吸收了它们关于物质论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1)物质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回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极其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
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6.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
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7.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而且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理解实践本质的前提下,全面揭示出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