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两首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风》《雅》《颂》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3、关于赋、比、兴
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氓》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⑵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
硕鼠》《小雅·
鹤鸣》,独具特色:
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
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⑶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⑷“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注音并解释:
氓(
)
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
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尔卜尔筮(
其黄而陨(
无食桑葚(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
无与士耽(
以我贿迁(
女也不爽(
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
及尔偕老(
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亦已焉哉(
躬自悼矣(
【课堂导读】
一、诵读课文。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
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
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
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
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
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
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
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
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
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
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
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
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
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共六章,用简短的话概括每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具体词句,概括每个阶段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心情。
三、问题探究
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2、文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课后训练】
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2、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相同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纯真痴情的性格特点。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5、下面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从诗中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6、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素材发现
1、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而《卫风·
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
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
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2、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恋爱中的甜蜜和婚姻中的苦恼、悔恨。
人们常说:
“有爱情没有婚姻是不幸的,有婚姻没有爱情是痛苦的。
”恋爱与婚姻不同,恋爱是把最美的东西给恋人看,说话有礼貌,讲修养,倾其所有,投其所好。
而婚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走进婚姻的殿堂,很多人的劣根性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什么办事拖拉、言而无信、懒惰、邋遢、不善家务等等。
我们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有爱情,又有婚姻。
3、从《氓》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女主人公对未涉婚姻少女的谆谆告诫,也是对自己盲目恋爱的忏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涉世不深的少女切勿深迷于所谓的甜言蜜语的爱情,陷入得越深,越难以自拔,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大。
而应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学会自尊自爱。
4、“氓”是负心汉,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忘记了作为男人的责任。
从这一反面教材中,我们要明白爱就是一生的承诺,就是以性命相托。
5、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
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
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
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
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
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秦香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虽不无善良,却失之怯懦。
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
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
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高峻的智慧。
(高中生优秀作文《人生废墟上的反思》)
6、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
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
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
“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科尔顿也说:
“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
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生命因责任而精彩》)
7、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曲《关雎》,唱出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东风恶,欢情薄,几年离索,错,错,错。
”一曲《钗头凤》,又激起了多少离散爱侣离别时的感伤之情。
而“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之苦以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切肤之痛又表现得如此深切缠绵,淋漓尽致。
8、《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男子变心到与之一刀两断的全过程。
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当时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道德准则规定了妻子只能是丈夫的附属品,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另一方面,对丈夫却少有约束,他可以有三妻四妾,不必将感情专注于一个女人,可以凌驾于女人之上。
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二人悲剧的社会根源,因此,这一悲剧的刽子手其实是陈旧的社会观念。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编号
1、重章叠唱的章法
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2、“杨柳”意象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
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注音并解释。
岁亦莫止()
猃狁之故()()
载饥载渴()
王事靡盬()
我行不来()
彼路斯何()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雨雪霏霏()
一、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2、集体齐读。
1、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2、这首诗共六章,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3、《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2、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薇(wēi) 猃(yá
n)狁 靡(mǐ)室靡家B.不遑(huá
nɡ)归聘(chěng)王事靡盬(ɡǔ)
C.孔疚(jiù
)戎(ró
nɡ)车四牡骙骙(kuí
)D.所腓(fēi)象弭(mǐ)雨雪霏霏(fēi)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忧心忡忡世外桃园即来之,则安之
B.糜糜之音纵横驰聘弥天大谎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戍马倥偬仓遑逃窜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莫名其妙沧桑巨变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薇亦作止(停止) 莫止(同“暮”)狁之故(缘故)
B.不遑(闲暇)归聘(问)载饥载渴(又……又……)
C.忧心孔疚(很)不来(回家)彼路斯何(那)
D.四牡业业(雄马)所腓(遮蔽)狁孔棘(同“急”)
4、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因为和犭严狁打仗的缘故。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C.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
D.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儿?
是棠棣花。
5、《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以采薇起兴,以的形式反复歌咏。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7、“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赞扬这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在这里说的正是诗歌创作中的另一个表现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
下面这首诗歌是怎样运用乐景写哀情的?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诵读着《采薇》,忽然想起《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战士思乡,是亘古的诗材;
战士保国,是永恒的主题。
思乡与报国,在战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因为爱乡,方能思乡;
国为爱乡,方能报国。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是当今战士的心声。
他们为了大家,舍去小家;
他们为了国家,不顾自家。
国家有急,他们捐躯赴国能,视死忽如归;
人民遇险,他们挺身挡灾祸,舍我而有谁,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征人思乡,哀怨连连。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进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会,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3、每当诵读《采薇》,我的心就被反复出现的“曰归曰归”打乱。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的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保家卫国的战歌中蕴藏着人性至美的天性,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包蕴着对家园父母妻子儿女的思念,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交织着“低头思故乡”“来日绮窗前”的回归意识。
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高山下的花环》催人泪下的原因,《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成为文学经典的缘由,因为它们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4、猃狁、战争、戍边。
只几个词,不知打乱了多少人的生活。
抗击外敌,保卫家园,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赋予他们的,由不得他们选择的命运。
被迫卷入其中的他们,看着随时间流逝生长的薇菜,寄托着早日回家的希望,坚忍地戍守在边疆,却只能看着薇菜发芽、初生、长壮、变老、枯死,看着回乡的希望如薇菜一般渐渐变得遥远、变模糊、消失不见。
当战争的幸存者最终回乡时,雨雪霏霏,故乡的模样早已大变,却又似曾相识,就和当初从家乡踏上去戍边的路时,回眸瞥见的一样。
只是那时的家乡,杨柳依依。
那一瞬,泪,止不住地流。
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他们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
他们吟唱,是自我遣怀,是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幸好,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他们,没有失去自我,没有成为行尸走肉。
他们有感情,他们有心声,即使生活只剩下苦难,他们也还拥有能感受到苦难的能力,也许这也是一种享受。
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他们,是弱小的;
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发出自己呐喊的他们,是了不起的。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瑶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
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