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64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

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

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

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时,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知识拓展】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构图解史】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漫画解史】 “交子”

信息提取:

“交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的“先”与“后”

【教材补遗】 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在合著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重点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制度的变化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试答:

                                    

【提示】 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

影响:

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

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史论归纳】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1)私有制的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宋代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

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

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

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

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

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重点二 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史料 

(1)图一说明唐以前的城市以政治中心为主。

(2)图二反映了宋代的城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1)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体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2)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市”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城市功能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从数量和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

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重点三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史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二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

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1)根据史料一的出处判断,史料反映的是宋朝东京“市”的情景。

“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限制,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

(2)根据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提示】 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

有饮食服务设施,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

【史论归纳】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纸币出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市兴盛

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

不受时间限制;

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商品经济繁荣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政策变化

中唐以来,传统的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榷场贸易发达

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

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海外贸易发达

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

(2)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③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④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⑤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⑥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

史料 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据《岭外代答》《云麓漫钞》《诸蕃志》等书记载,两宋时期,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

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摘编自《宋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从对外贸易的范围、国家、商品种类及对外贸易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据史料,归纳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

【提示】 贸易港口大大增多;

贸易范围有所扩大;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史论归纳】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及历史地位

(1)表现

①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超过唐代,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③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

(2)历史地位

实现了对外贸易重心转移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

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

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

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

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与宋朝时期一致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

汉唐时期,汉唐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持。

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

[研真题·

引领航向]

1.(2019·

高考江苏卷·

T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

命题点:

宋代市镇的发展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

2.(2018·

高考全国卷Ⅰ·

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选A。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

只依据四川井研县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

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3.(2016·

高考全国卷Ⅱ·

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宋代的土地制度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选B。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

C项与题干无关;

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2015·

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

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5.(2015·

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社会习俗的变化与经济的关系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

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

B项虽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

[练模拟·

能力提升]

1.(命题点:

宋代小农经济的发展)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据题干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选B项。

2.(命题点: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

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

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

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

D.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

题干中“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故选A项。

商贩叫卖之语与宋词韵律不能等同,B项排除;

“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不能反映商业活动打破“时空界限”,C项排除;

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3.(命题点:

宋代工商业发展)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格显示的是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和非农业税的比较,非农业税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税是逐渐下降,正是这一原因的体现,故C项正确;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农业税收的减少不能说明农业发展衰退,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是对外贸易的税收,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宋代的科举制)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  )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和南方的比例不断变化。

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因此导致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的增多,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选C项。

5.(命题点:

元代对外贸易)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

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

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  )

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

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

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

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

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

“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

“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故C项正确;

“政府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私人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6.(命题点:

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

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宋代农学家陈敷说: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

“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代农学家沈氏说:

“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

通过“广种不如狭收”“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少种多收”可以得知,从宋到明,农学家主张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即对精耕细作的传承,故B项正确。

2.(2020·

广东百校联考)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  )

地区

商税

户数

户均

北方

3633392贯

5676606

640文

南方

4114751贯

10893968

377文

全国

7748143贯

16570474

467文

A.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

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

由材料可知,南方商税、户数均高于北方,但户均远远不及北方,由此可见南方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故B项正确;

A项“已成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商税对比而非人口增长,故D项错误。

3.(2020·

江苏南京三模)宋朝高斯德有诗云:

“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

”材料说明,宋朝(  )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表明养蚕业因为桑的价格太高而破产,说明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故选B项。

4.(2020·

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通过题干可知,南宋知州对“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现象表示反对,而户部则认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在南宋时期,农民一方面可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经商,说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故选A项。

5.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由此可知,宋代(  )

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说明当时设镇是为了增加政府的商业税收,即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一定的承认,故选A项。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市镇的发展,B项错误;

宋代仅仅是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弃,C项错误;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实施这些措施并未影响小农经济的地位,D项错误。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

苏洵对此有这样的描述:

“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

”由此推知,当时(  )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宋代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出现富民阶层,故选C项;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政府政策导致出现富民阶层,排除A项;

材料看不出农业经营方式落后与否,排除B项;

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松弛的,并且材料也不涉及这一方面,排除D项。

7.(2020·

广东汕尾二模)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

人/平方千米)。

这一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