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579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案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

魏源

严复

茅以昇

成就

京张铁路

《制碱》

《海国图志》

译著《天演论》

钱塘江大桥

表2

新式教育的开端

科举制度需要改革的原因

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一些开明官员的推动

京师大学堂

创建的时间

戊戌变法时期

创建的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表明了中国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式教育

开始的标志

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意义

标志新式教育开始;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

表3

类别

代表作

文学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

郭沫若

《屈原》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艺术

美术

徐悲鸿

《愚公移山》

音乐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黄河大合唱》

「设计意图」表格设计,清新明了,指明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诊断,以了解学情,为课堂上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

课内探究

1.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鲁迅,前面哪里曾经讲过?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用新知识去同化旧知识,使新旧知识连成一个体系。

4.这些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点评」教师的概括总结,帮助初中学生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要素构建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

完善了板书。

课堂反馈训练

1.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得不偿失,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D)

 

1点拨:

排除法京张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侯氏制碱法是以侯德榜名字来命名的制碱方法;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设计意图:

设计上一课知识和本课知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同化新知识,当然如果ABC都不会,就凭本课知识也应该选D。

2.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其意义不包括(B)

A.打破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B.极大推动戊戌变法的顺利进行

C.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有利条件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1936年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合撰一幅挽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幅挽联是为了悼念(C)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聂耳

3.点拨抓住核心词语“呐喊”“彷徨”。

4.右侧是份歌曲推荐目录,其中不属于冼星海作品的是(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点拨本题疑似超标,不好会,但其实并不难。

只要明确了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洗星海《黄河大合唱》,运用排除法,就可以轻易作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校徽

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时及课程

周课时课程

学年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一年级

1

9

4

8

3

2

二年级

材料三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蔡元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北京大学校徽是在鲁迅设计的校徽基础上修改而成,请你欣赏后谈谈对这枚校徽构思与设计思想的理解。

(2)京师大学堂是什么时候创办的?

它和北京大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3)阅读材料二,结合你的课程和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然后简要概括说明不同之处。

(4)材料四是蔡元培的名言,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然后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给学生更多人文知识,更兼巧妙复习本课知识点。

参考答案

(1)①校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②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

文字与数字结合,彰显历史气息。

③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

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2)戊戌变法时期;

京师大学堂是北大的前身。

(3)把课程设置及名称、课时的差异说清楚即可。

(4)启示:

重视文化教育和体育的同时不可忽视德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认识:

可以从教育的目的、本质、意义及实施过程等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

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

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

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点评」通过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全面的回顾,同时激发爱国热情,提升精神境界。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四个人在茶馆闲聊起来。

甲说:

“听说现在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华北。

”乙说:

“我现在为了科举满脑圣贤书,不管那闲事了。

”丙说:

“我一个农民,免除了农业税已经知足了。

”丁说:

“我正在看《狂人日记》,别吵了!

”这四个人的话可信的是(D)

A.甲B.乙C.丙D.丁

「设计意图」本题较难,前后知识跨度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但此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翻书,当然如果紧抓书本插图《新青年》上发表鲁迅《狂人日记》也应能选到正确答案,不过这就要考验学生的细心了。

学习完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后,方老师建立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馆”网站(如图所示)。

认真读图,然后回答

2.网站首页导航栏已有“教育”、“文学”、“史学”、“哲学”四个一级栏目,如果再添加一个栏目,最适合的是(B)

A.音乐

B.艺术

C.绘画

D.歌曲

3.为了给网站提供一段关于徐悲鸿的视频,同学们准备排练一幕话剧,请你为主人公选择一句最适合的台词(D)

A.师夷长技以制夷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各出所学,各尽所知D.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4.网络上传播的“知识”也不尽如人意,有很多是不正确的。

以下是网友的近期留言,请你挑出有史实错误的一项(A)

A.京师大学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B.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田汉

C.鲁迅是近代中国鞭挞黑暗的文学巨匠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艺事业没有停滞

5.“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C)

6.学习完“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这一主题后,新世纪中学对其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1)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四人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近代,都去外国留学过;

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所创新。

他们的结论对吗?

请你谈谈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2)以下是他们搜集到的《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以、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请你对照今天你们的课程与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6.答案

(1)不完全对。

他们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是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的共同点。

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

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

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魏源没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

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

(2)《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而我们的课表没有这门课。

我们的课表有音乐,而它没有。

我们初二课表有化学,它没有。

另外,我们的课表有政治思想课,它叫“修身”;

我们的课表有数学,它叫“算学”;

我们的课表有生物,它叫“博物”;

我们的课表有美术,它叫“图画”;

我们的课表有体育,它叫“体操”。

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表没有。

「设计意图」本题较难,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消化难点,同时兼顾上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二、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

教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然后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教案上,主要包括整体完成情况、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设计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及时纠偏。

「设计意图」精选适量习题,进行拓展训练,及时加强反馈和纠偏,既可以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巩固、拓展、提高。

课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史实记忆:

准确记忆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

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2.能力锻炼:

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

学会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理解本课知识条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4.情感体验:

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自己爱国主义思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科举制度废除、民国时期文艺成就。

2.学习难点:

新式教育产生的过程、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的新方向。

课堂反馈

1.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得不偿失,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2.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其意义不包括()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幅挽联是为了悼念()

4.右侧是份歌曲推荐目录,其中不属于冼星海作品的是()

”这四个人的话可信的是()

2.网站首页导航栏已有“教育”、“文学”、“史学”、“哲学”四个一级栏目,如果再添加一个栏目,最适合的是()

3.为了给网站提供一段关于徐悲鸿的视频,同学们准备排练一幕话剧,请你为主人公选择一句最适合的台词()

以下是网友的近期留言,请你挑出有史实错误的一项()

《经济大危机》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

导入新课,请把预习习题拿出来,我们一起看预习表1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生:

学生回忆,集体朗读。

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

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二)》。

首先,观看话剧《新式教育的开端》。

然后完成大屏幕上的题目。

众人表演。

头拖长辫子、身穿马褂的老书生,边走边扶眼镜,边吞吞吐吐的背《论语》,一步三摇两咳嗽。

“范进,范进,你还在读什么古书,科举考试废除了!

”一小男孩跑过来说。

“什么?

不用八股文了?

我还没有中举呢?

”“你读的这些,考的八股文,太不符合时宜了,国家改革教育制度了”。

一小女孩也跑过来说:

”哦,我也可以上学了,我也可以像男同学一样上学了。

”“什么?

丫头片子也上学?

岂不知,圣人说:

女子无才便是德!

”“走,咱们上学去!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范进感慨万千地说:

“天哪,这天要变了,怎么让人活啊!

观看的学生哄堂大笑。

「点评」在这一环节,每一学生都积极参与,表演的学生惟妙惟肖,观看的学生喜出望外,气氛相当的热烈。

各学习小组组内探究氛围浓烈,探究成果超出预想,说明话剧的设计及教师的引导启发是成功的。

我们来一起观看大屏幕。

完成题目。

「点评」此表的内容有些难,概括要求比较高,通过展示交流,看出学生对这里有一定的难度。

下节课还需要再巩固巩固。

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讨论。

得出结论。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

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虽然《奏定学堂章程》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它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

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科学家有?

詹天佑、侯德榜、茅以升。

思想家有?

严复。

文学家、艺术家呢?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填写,并对照自己的预习作业,改正。

「点评」通过展示交流,看出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说明课前预习是有效的,这些都为下一步课内探究的有序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鲁迅,前面哪里曾经讲过?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之一。

请学生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找到课本P118页中间小字一节。

郭沫若创作《屈原》的历史背景?

未来适应抗战的需要。

意义?

表达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

徐悲鸿出来代表作是《愚公移山》,还有擅长画什么?

奔马。

我们一起朗读徐悲鸿的名言。

读。

有人会唱《义勇军进行曲》或《黄河大合唱》吗?

举手。

你在听这样歌曲时,心情是怎样的?

震撼。

「点评」学生的歌声明显调动了全班的气氛,还有许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跟着后面唱。

他们创作的背景?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最终结果?

中国取得胜利。

就在这歌声号召中、文学作品感染中,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点评」提高学生对歌曲艺术欣赏水平。

使学生认识到歌曲产生于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设疑: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讨论得出结论:

国歌今天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设计理念:

情境的创设缩小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些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寻找。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合上课本,完成课堂反馈练习,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做。

点评。

(板书):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

2.废除科举制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1.民国文化主旋律

2.著名文学家家、艺术家

(副板书)

「点评」教师的板书,帮助初中学生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要素构建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教学反思

仇湖中学杨德群

一、课题的评析

本课在全书中不是重点,但是本课知识点纷繁且有些难懂。

尤其是新式教育的开端一目,时间跨度大,知识点杂,理论性强。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考的话,可以与隋唐的科举考试、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相关联考试。

综合性、理论性太强。

二、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