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12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雎不辱使命13篇比较阅读真题训分师生版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2017秋•延平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

赵王自效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

“臣闻之曰: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

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

“何谓也?

”对曰:

“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①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

“无忌谨受教②。

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

①卒然:

同“猝”,突然。

②无忌:

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王怫然怒

怫然

  

②天下缟素

缟素

③唐雎谓信陵君曰

④人之有德于我也

(2)下列对文中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B.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C.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D.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

(4)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简述甲乙两文各写出唐雎怎样的性格品质。

3.(2017秋•翁牛特旗期末)《唐雎不辱使命》与《晏子使楚》比较阅读。

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乙】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

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

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

就是衣裳的袖子。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尔  

②仓鹰击于殿上  

③傧者更道  

④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翻译句子。

①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4.(2017秋•黄州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临①周而求九鼎②,周君患之。

颜率③曰:

“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

“夫秦之为无道也④,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周之君臣,内自尽计⑤,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⑥,美名也;

得九鼎,厚宝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⑦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①临:

兵临城下威胁。

②九鼎:

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

③颜率:

东周大臣,著名谋士。

④秦之为无道也:

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⑤内自尽计:

在宫廷内想尽办法。

⑥存危国: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

⑦陈臣思:

齐国大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②周君患之

患: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使陈臣思∕将以救周

C.臣∕请东借救于齐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翻译下边的句子。

(4)甲文中“秦王不悦”的原因是  ,乙文中“齐王大悦”是因为:

  。

(5)安陵君和周君都遇到了强秦的欺凌,但他们面对欺凌的处理方法却有所不同,试比较说明(请结合《唐雎不辱使命》全文内容考虑)。

5.(2017秋•秀屿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

“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

”郑同曰:

“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

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

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

“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

“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

‘寡人不喜。

’臣曰:

‘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

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欲宗庙之安乎?

’王曰:

‘然。

’‘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

①狙:

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

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

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  ②寡人谕矣  

③亲尝教以兵  ④安敢不对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非:

没有;

具:

装备;

当:

通“挡”,抵御)

(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5)唐雎不畏强权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6.(2015•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四】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1)与“母子相视而笑”中的“相”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儿童相见不相识

D.相形见绌

(2)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

B.时人莫之许也

C.孔子云:

何陋之有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苔痕上阶绿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④岂直五百里哉

(4)请写出你学过的初中文言文中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来。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

(6)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元方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到遥远的地方去;

结果陈太丘不守约迟到了,元方的父亲就离去。

这件事怨陈太丘。

B.《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说院子里满地都是澄澈的水,仔细一看,原来真是水,而且水里面藻、荇交错,相映成趣。

D.《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孔子认为:

刘禹锡的房子一点也不简陋,因为刘禹锡道德品质高尚。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2015秋•垦利县期中)

【甲】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1)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

【乙】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3)

【甲】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4)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

8.(2014•广安)文言文阅读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雎;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今赵王自效迎,卒(cù

)然①见赵王,愿君忘之也。

“无忌②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卒然:

突然。

“卒”,通“猝”。

信陵君的名。

(1)用“∕”给下面的句子节奏。

(只划一处)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岂直五百里哉  ②天下缟素  

③破秦人  ④吾有德于人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②无忌谨受教。

(4)从古到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5)

【乙】文中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甲】文中唐雎劝说秦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9.(2019秋•林甸县校级月考)

【古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卫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③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④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卫律:

投降前,西汉使节,后为匈奴丁灵王。

②羝(dī):

公羊。

③常惠:

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

④去:

即“弆”(jǔ),收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C.乃幽武,置大窖中幽:

D.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白: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C.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3)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①箪,古代用竹子等编成的盛饭用的器具;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量器;

钟,古代一种容器。

②汉节,汉代使臣所持的由皇帝授予的符节。

汉代的节,“以竹为主,柄长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困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乙文中的苏武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6)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10.(2016•铜山区模拟)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

”……唐雎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

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⑪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长跪而谢之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寡人谕矣

④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使毕使于前。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

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

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11.(2014•沙县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

”唐雎对日:

”秦王日:

”唐雎日:

【乙】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A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B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

“死所甘心,C乞贷⑤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

“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