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079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步哽咽gěngyè

四、熟读课文,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

(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

(小弗郎茨)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茨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茨的变化。

(小组讨论)

A、小弗郎茨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茨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1、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茨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

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2、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茨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

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

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大字。

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2、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

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

动作:

转、拿、使、写、靠、做手势。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茨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茨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茨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二、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

忘自己的祖国,

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

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

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

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

(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三、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

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四、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

(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

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教后记:

6、过零丁洋

文天祥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

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二、朗读并赏析诗歌: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4、品析鉴赏,思考讨论: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

惶恐\'

\'

零丁\'

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存

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课堂小结: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五、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六、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第一堂课

老舍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

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

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

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

今天表现如何?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

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

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

(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写什么?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

(“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四、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

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五、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

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

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

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

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

七、作业布置:

写作练习:

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或一位老师,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板书设计]

上课前:

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 

课堂上:

沉默、严肃 

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

逃离

梅岭三章

陈毅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

伏 

旋 

旌 

悬。

2.试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二、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

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

“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精读细研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

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

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

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集”,空间较小;

“收”,缺少声势;

“率”,不含招集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打”,没有毙敌之意;

“杀”,褒贬不明;

“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2.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

内含着什么意思?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

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

《史记·

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

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

“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后吴果被越灭。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

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

激励战斗)。

“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3.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

追溯参加革命)。

“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

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

“当”、“须”,则都力量较弱。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4.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这三首诗:

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

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

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要求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