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全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全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全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3-5章):
追述婚后不幸的生活。
第三部分(6章):
总叙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悲愤心情和最后的决绝态度。
《采薇》
第一部分(1-3章):
戍边的士兵思念家乡,盼望尽快回家的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了主人公的忧伤之情。
第一部分(4、5章):
表达了主人公对猃狁的怨恨,和对自己阵营的自豪感。
第一部分(6章):
写出了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迫切、焦虑,也表露了主人公的痛苦心情。
4.感悟主旨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表现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痛斥了氓的无信无义、自私自利。
通过写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以及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的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
(三)精彩语段赏析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登上倒塌的墙,遥望那个从复关来的人;
没有看见那个从复关来的人,眼泪扑簌簌地直往下流;
看见了复关来的人,就又说又笑。
直言其事,大胆直率,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纯真、热情的性格和渴望爱情的心理。
这是赋的好处。
诗中第一、二、五、六各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经过,都运用了赋的手法。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树还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鲜嫩而润泽。
斑鸠呀,不要贪食桑葚了!
两句起兴,是隐喻又是告诫。
结合本章后几句诗的内容,联系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里对桑、对鸠的态度,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对所有女人的态度。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纷纷掉落。
这句也是起兴,但更有意味。
桑叶凋落,是秋天,诗句渲染了气氛;
桑叶由绿变黄,爱情也由热变冷。
诗句隐喻了主人公的遭遇;
同时桑叶由嫩绿变枯黄,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二三其德”“至于暴矣”何其相似!
这些诗句用桑叶起兴,又用桑叶由嫩绿变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到不幸,兴中含比,耐人寻味。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两句是比喻。
洪水再宽它也有个限度,洼地再大它也有个边际。
以“淇水”、“隰地”比男子,以有限、有边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在诗中,这两句是主人公打算决绝时说出的,旨在表明主人公已经认识到氓的行为无法与自己相伴到老,想到氓连青梅竹马情、信誓旦旦意都不顾,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诗句加强了主人公决绝与氓决绝的态度。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
我们可以联想到:
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
“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
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
”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
“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
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全诗最后一章,也堪称全诗的最佳段。
写征人归途上的心情。
在这个雨雪飞扬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
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
“杨柳依依”回首往事,“雨雪霏霏”则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行道迟迟”书写了戍卒归途的艰难和他心力交瘁的境况。
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戍卒无限悲伤的情感。
叠字的使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味和表达效果。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
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
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体会《氓》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篇在回忆中运用对比。
首先是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
其次是氓婚前婚后的对比。
婚前求婚,“氓之蚩蚩”;
婚后生活,“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婚前婚后的变化也太惊人了。
第三是氓与诗中的“我”的对比。
“我”的勤劳、善良、贤惠反衬了氓的负心、粗暴,反过来,氓的开始热情求婚、最后负心粗暴反衬了“我”的始终如一,勤劳善良。
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主人公从自身经历中总结的人生经验,对比中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难以自拔了。
这既是女主人公此番爱情经历的沉痛总结,也是对普天下妇女姐妹的真诚告诫。
“可说”、“不可说”对比鲜明,直白如话,形象地表现出爱情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此时,与其说是总结告诫,毋宁说是呐喊呼吁。
对比增强了“赋”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结合全诗进一步体会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言行,给人多么鲜明深刻的印象啊!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这是诗中男女主人公的行为对比。
女子行为没有什么过错。
男士的作为就有些前后不一致了。
“爽”,差池,错误。
与“贰其行”构成鲜明对比,倒是女子的行为更像个男子汉,而男士的行为却要让世人唾骂了。
对比之中更增添了语言表达的分量。
3、《采薇》中结尾的士卒回家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为什么却用“雨雪霏霏”的景色结尾?
士卒回家,他的心中既高兴,又担心,百感交集,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所以用“雨雪霏霏”来衬托他当时的心情。
4、应如何看待《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难以避免的。
(还可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方面考虑)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
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隔行押韵,但不拘泥。
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字音字形
生难字注音
氓(mé
ng)之蚩(chī)蚩将(qiāng)子无怒涟(liá
n)犹可说(tuō)也淇水汤汤(shāng)徂(cù
)
靡(mǐ)室劳矣渐(jīān)车帷(wé
i)裳(chá
ng)于(xū)嗟(jiē)桑葚(shè
n)罔(wǎng)极
隰(xí
)泮(pà
n)遑(huá
ng)愆(qiān)期筮(shì
)陨(yǔn)兮(xī)
多音字辨析
靡:
靡(mí
)费望风披靡(mǐ)载:
怨声载(zà
i)道一年半载(zǎi)将:
扶将(jiāng)
将(jià
ng)领将(qiāng)进酒卜:
占卜(bǔ)萝卜(bo)汤:
米汤(tāng)流水汤汤(shāng)
形似字辨析
(1)望风披靡(mǐ)羁縻(mí
)肉糜(mí
)
(2)斑鸠(jiū)饮鸩(zhè
n)止渴
(3)善哉(zāi)栽(zāi)树满载(zà
i)而归剪裁(cá
i)(3)睽睽(kú
i)暌(kú
i)离
(4)聘请(pì
n)驰骋(chěng)(5)虎视眈眈(dān)耽(dān)搁
(6)台隍(huá
ng)彷徨(huá
ng)湟(huá
ng)潦
3、一词多义
贸: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动词,交换财物。
(2)古今一揆,先后不贸。
动词,变,改变。
谋:
动词,商量。
(2)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名词,计谋,计策。
贿: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名词,财物。
(2)厚贿之。
动词,赠送财物。
(3)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
动词:
用财物收买。
陨: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动词,枯萎,衰败。
(2)陨身灭国。
动词,灭亡。
罔: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动词,没有。
(2)罔疏则兽失。
名词,渔猎用的网。
(3)罔罪而众。
副词,不。
(1)靡有朝矣。
(2)望其旗靡。
动词,倒下。
(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
动词,浪费。
宴:
(1)总角之宴。
形容词,快乐。
(2)宴安鸩毒。
形容词,安逸,安闲。
(3)添酒回灯重开宴。
名词,用酒饭招待客人。
聘:
(1)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动词,访问,探问。
(2)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动词,聘请,招请。
(3)乃假货币以聘。
动词,旧时以礼物订婚。
载:
(1)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连词,又。
(2)载以牛车。
动词,装载。
(3)怨声载道。
动词,充满。
(4)春日载阳。
副词,开始。
岁:
(1)岁赋其二。
名词,年。
(2)岁月如流。
名词,泛指时间,光阴。
(3)成有子九岁。
名词,年龄。
(4)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名词,年成,收成。
弭:
(1)象弭鱼服。
名词,弓。
(2)内难未弭。
动词,消除。
(3)治国家而弭人民。
动词,安抚,安定。
1、?
?
古今异义
(1)氓古义:
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
ng。
如:
氓之蚩蚩今义:
流氓,音má
(2)涕古义:
眼泪。
涕泣连涟。
今义:
鼻涕。
(3)贰古义:
不专心。
世贰其行。
作数词,“二”的大写。
贰佰。
(4)君子古义:
指将帅。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指人格高尚的人。
(5)小人古义:
称兵士或地位低的人。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今义:
指人格卑鄙的人。
三、复习《离骚》
(一)复习目标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3、分析理解屈原的政治抱负和崇高人格。
4、学习本文运用的拟人、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二)课文整体感知
离通“罹”,遭;
骚,忧,愁。
“离骚”即罹忧,亦即遭到忧患的意思。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决不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决心,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
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司马迁引刘安《离骚传》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总之,《史记·
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第一部分(1-7节):
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
这种精神被司马迁称赞为“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
表达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强烈愿望,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本文通过追述自己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写作者遭逢乱世理想不得实现,表白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矢志不变的决心。
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三)精彩语段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这两句一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是表达诗人追求理想、坚守节操的决心。
“哀”:
哀伤,哀叹。
“民生”:
泛指人生,也包括屈原自己。
“善”:
爱好,崇尚。
“所善”:
“所”字结构,名词短语,崇尚(爱好)的美德。
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核心一方面是为国家为人民,一方面是为自己刚正不阿、追求理想的秉性,为此即使弄得九死一生,他也毫不后悔。
诗句直抒胸臆,表达理想,是诗人人格力量的有力体现。
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及比喻手法,借以描述政敌对自己的诽谤、诬陷,不仅提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出自己的坚贞。
诗人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茞”,以芳草比喻美德,让读者了解自己的美德时还感受到了生动具体的香花美草,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做出了选择。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从诗歌节选部分看,课文塑造了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他因小人当道、楚王昏聩而“哀民生之多艰”,他“好修以为常”,把“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自己的“心之所善”,然而“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君王却“终不察夫民心”,导致君王偏听偏信,对他“朝谇而夕替”。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甚至“宁溘死以流亡”,从而表现出诗人屈志忍辱、恪守节操、正道直行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2、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
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
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押韵。
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
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及“楚辞”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贵族,很有才能,“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重用,当过左徒、三闾大夫。
他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但由于上官人夫等人的嫉妒陷害而遭楚怀王疏远。
后又遭楚襄王流放。
最后自沉汨罗江。
传说五月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可见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