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有为之辩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
《无为有为之辩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为有为之辩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淮南子》对此解释说: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
“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
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
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
“„„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
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
”又说:
“„„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
”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
“老子谈‘无为’,
谈‘无以为’,老子不谈‘无不为’。
„„大概《韩非子》在解释《老子》、利用《老子》之际,于老子‘无为’思想别有会心的瞭解,乃创立‘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的政治法术。
后人不察,竟以此权谋法术加在老子朴素的哲学上。
帛书《老子》的出土,正可以澄清后人对老子哲学的误会,並可以瞭解法家如何改变老子的思想。
”③老子哲学是否在汉初以前只谈“无为”不谈“无不为”暂且不论,但从这段话中看,郑树良对“无不为”也理解为权谋之术应该是不错的。
“无为”与“有为”的体用之辩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
王弼注《老子》
④说:
“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韩康伯在《周易注》中说:
“必有
⑤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在王弼和韩康伯看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
两者是割裂开的。
老子说:
”如果理解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则身为体的“无为”与用的“无不为”就分出了层次,成了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的关系。
然而这似乎并不符老子本意。
老子在第一章论述“有”“无”的关系时说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在老子看来“有”与“无”是同源同生的。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谈到体用时说:
“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
”可见在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体用一源说更符合老子的论述。
无为无不为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
体用一源说将本体与其现象之间统一起来,那么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如何统一?
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
“‘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
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
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⑥把卡普拉“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那么“有为”应该就是顺应自然的行动了。
郭象曰:
“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
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也。
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
”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自然已经顺其自然地在运转,如果人不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一切行为岂不都是对这种运行的干扰,无为成了不为才最合适?
如果人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与花鸟虫曽一般,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自然运转的一部份,又何必区分“无为”与“有为”?
可以说,把“无为”单纯理解为顺其自然,“无不为”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无为而无不为:
无私而无所不可以为
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说:
“‘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⑧艾兰教授对水的论述并没有具体谈到“无不为”,但给人以启发:
水本身无意识,它自身的一切行为因此都是“无为”的,但在它流淌的过程中,它的行为又造成了一系列的“有为”结果。
司马谈对此也有一个论述: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⑨在司马谈看来,“无不为”是有前提的,即“无成势,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
回到老子的原文,老子对无为的具体表象有着大量的论述: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清静为天下正。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等等,可见在老子看来,“无为”即无欲,即清静,即无私、无名、朴。
若失去了这些前提,做不到“损之又损”,“塞其兑,闭其门”以达“致虚极守静笃”的无私无欲,就真如钱穆所说,是圣人凭其所窥之天道,操弄天道以无所不为,为所欲为了,实有违老子本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可见在老子看来,美丑善恶是相对,并没有一定之规,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不为”即是如有必要,一切皆可为。
综合起来,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
第二篇:
有为无为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制:
制度,管理方法《盐铁论》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
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
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
解读:
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知”通“智”。
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
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
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
出自《论语》: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日:
“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
子路在石门过夜。
守城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
”子路说:
“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
“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此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③句。
摘自《庄子·
内篇·
人间世第四》。
意思是:
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甘心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理解此句,应联系庄子的思想:
摒弃“人为”,崇尚“自然”,顺从天道,“清静无为”。
认为天道会有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自找苦吃。
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虽有些消极,但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仍然有积极意义。
此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④句。
摘自《孟子·
离娄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
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失当的事,坚决不去做。
然后,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
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此句强调懂得取舍。
注意这里的“不为”是为了“有为”,是要有所选择地“为”,不同于老庄的“无为”。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
“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
”既要选“两句”,还要找“关系”,才符合要求。
注意:
直接引用了两句话,或直接引用其中一句,但暗含另外一句话,都属于“选择其中两句”。
明显只写了一句话的,一般不超过42分。
不可孤立看某一句话,而片面地抓取某个关键词来立意。
综合看整个作文材料键词是“为”与“不为”,脱离这个关键点来写“变化”“变通”“时代”“创新”等,视为不符合题意。
两者的关系,可以是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互补、相辅相成、一分为
二、辩证分析等。
出现两句话的位置,不做硬性要求,可开篇,可中间过渡。
但题目要求“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某种关系”关涉文章观点,出现关键句宜早不宜迟。
同时,考虑阅卷的实际情况,建议能直接引用,且能多次出现相关句的关键词,比语焉不详、隐晦暗含更有利。
①与③做事要因时随世,明智变通,在事有不济时又要乐天安命,坦然淡然。
或因时随世,是有为,智为;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不为,不乱为。
都是智慧人生的体现。
①与②首先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往无前的精神,然后还要有“因时而变,随时而制”的灵活变通。
或:
既要懂得变通,巧为智为,也要敢为勇为,人生无往而不胜。
②与③要奋发有为、敢为,万一做不成,则安之若命,乐天安命。
儒家崇尚入世、有为,道家推崇清静无为,不乱为,不妄为,不失为两种处事准则。
儒道互补,做好人生的减法。
年轻人要有为、敢为,不宜学老庄的无为。
②与④既要执着勇为,还要有不为、有所为。
也就是:
执着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既要敢为,还要会为)或:
学会取舍,“有所不为,有所为”确立正确的目标,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着不舍。
方向要正确,做事要执着。
①与④人生须有为,而“为”有两大诀窍:
一是变通,一是取舍。
③与④人生既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还要有事有不济安之若命的淡泊心态。
例文:
学会审时度势
生活有高山,也有低谷;
有辉煌的日出,必然也有惨淡的日落;
有成功的喜悦,必然也有失败的落寞„。
而这些皆不在于客观的事上,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题记
做一个会“审时度势”的人,会让我们免去无数的烦恼。
省却很多无谓的艰难;
会让我们的成功之路变得比别人的成功之路更简单一点,更迅速一点。
前些天读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有一天,他想别人谈起他成功的方法时,说:
“有一次我受邀请到一座小茅屋里与一位老前辈见面,我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进小茅屋。
可是,就在进门是,我的额头‘砰’的一下撞到了门框上,额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包。
这时,那位老前辈走过来笑着对我说:
‘怎么样,很疼吧。
这是你今天来最大的收获。
你想要成功,就必须记住低头。
’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
《红楼梦》中说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生活中,要想成功,就必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
如果你不谦虚,又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如果你不尊重他人,又如何能学会“审时度势”?
就像一首歌又低沉也有高昂,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如果你总是昂头,那么实际上你是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说以有时低头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说低头是成功第一条基本准则,那么昂首则是第二条准则。
有一家公司要招聘员工,门外排了很长的队。
应聘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招待室。
进去后,主考官都首先都先不由分说的凌空劈来一巴掌,然后问:
“这是甚么感觉?
”应聘的人都捂着脸出来。
他们自然都没被录取。
直到又一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也是劈来一巴掌,问:
”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便又以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速度给了主考官一巴掌,然后回答说:
“就是这样的感觉。
”然而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富兰克林因为低头而获得成功,年轻人因为昂首而获得成功,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是实并非是这样的,这两件事告诉我们:
在生活中,我们要以不同的清醒去处理问题。
在向他人请教时,要学会低头;
在面对心里的自己时,要抬起头来。
也就是说,我们要低头处事,昂首做人。
作文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所给的句子中选取其中的两三句提炼立意,写出自己的观想和思考,首先应该名曲每个句子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事、因势而为;
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
第三句调强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
然后进行相应的组合,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
如包含、并列、递进、条件、一分为二等。
行文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要体现句子之间的联系,最后引用句子。
理性与感性的对决
①从古至今,世间从没有停止过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我认为,《论语》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理性的代表。
感性与理性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在我看来,理性战胜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从命运摆布,是顺从内心真实想法的决然和勇气。
晚清康梁为首的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被迫逃离,只有谭嗣同不肯离去,决心以死殉变法事业,用生命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斗争,谭嗣同慷慨说: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
”他选择毅然决然留下来殉法,这种感性的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从理性看是愚蠢的,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图将来。
谭嗣同用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或许能汇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但从大局看,活下来才能“将以有为也”。
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权衡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定,是理性与智慧的行为。
刘邦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封,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克服谋求功利的想法,理智的辞封归隐。
因此,“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正因张良没有迷失功利,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时行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一笔。
这样看,这样的理性战胜感性,值得称赞与效仿。
④现实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从未停止。
不同的人在对决中胜负不同。
但极端的理性让人裹足不前,极端的感性让人感情用事,鲁莽草率导致错误不断。
那么,如何才能把理性与感性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呢?
我认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静,正确研判。
热血男儿捍卫尊严,若为国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冲冠一怒”;
若为私欲与面子,则大可不必。
保持理性冷静,运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袭是感性充满理性的行为。
而审时度势,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是正确的态度。
⑤所以,当可为与不可为矛盾时,当理性与感性碰撞时,理性选择是解决难题最好的态度,也是最佳的办法。
有所敬畏是面对冲动的一种理性;
自强不息,是好男儿不服输的一种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强。
在辱母案中于欢表现虽可圈可点,但冲动也陷入了牢狱之灾。
⑥康德说:
世界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
一是头顶上的星空;
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让感性与理性中和为一体,敬畏与喷张,恰当表达,因时而化。
一是题目《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较为精准概括材料的含意,提出观点但结果不够明确。
二是能够提炼概括两句话的各自精华,最后综合为一体,这种选择符合儒家中庸之道.三是开篇合理(简洁)引述材料,明确提出观点;
主体部分,分别从所选择的两句话辩证的论述。
列举古代与近代典型事例,恰当地证明什么是“可为”与“不可为”;
然后回到现实,依据法律与特殊情况,寻找条件,辨析二者是与非,最后中庸调和一体,有所升华。
四是审题立意比较准确、思路层次清晰;
引用事例古今结合,观点与材料水乳交融。
【主要问题】
1.不符合写作要求:
没有“选择其中两句立意”,或选择了两句,但没有体现彼此关系,两句名言之间油水分离,或者关系牵强,勉强为之。
2.对材料理解有误:
如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解为“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还偏要去做”,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理解为“人不追求作为然后才能够有所作为”,把孟子的“不可为”等同于庄子的“无为”,把“因时而变”等同于“清静无为”。
3.举事例陈旧雷同:
动辄拿乔布斯、海伦·
凯勒、马云等名人说事;
或沿用旧题,比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2010年北京卷),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容易彼此撞车,或有套作之嫌。
第三篇: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班主任是什么?
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班主任是条扁担,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
“要求”的箩筐里已被教学任务塞得很满,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
“心愿”的一头,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的殷殷期盼。
班主任每天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日常规范、生活等诸多方面,拼时间,耗精力,天天严防死守,让人疲倦而压抑。
“无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门优秀的管理艺术。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
“无为”用于教学管理上即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转变管理机制,形成学生“有为”、教师“无为”的良性状态。
如果说学生是一群羊,那么教师的“无为”不是放散羊,更不是羊群后的鞭子,而是要做羊群前面的一片水草地。
要真正地实现班级“无为而治”,让班主任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无为”中的“有为”
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极其需要非语言的暗示活动,这也是体现班主任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才是教育追求的最佳境界。
有些情况班主任不必在班集体中当众说得很清楚,可以通过一些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班会课学生走神,你可以走到他面前停住,或是向他递一个眼神,以这样细微的动作代替批评。
这样既不影响课堂,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天早上一位学生迟到了15分钟,低着头眼里噙着泪,嘴角微微颤动,好像要解释什么。
我当时一句话也没说,让她回座位好好自习。
跑操结束后,我以唠家常的语气询问她最近的学习状态,是否存在困难需要我进行帮助。
没想到她主动说明了早上迟到的情况,从孩子的眼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激。
此后的一个学期里她每天都到得很早,而且学习越来越刻苦。
班主任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在孩子眼中就是无限的鼓励、尊重和自信。
二、“有为”中的“无为”
一个班级的管理机制对班级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规的班干部建设只能培养极小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不能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的积极性。
班主任常把工作安排给班长、团支书等人,其他学生总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意识。
因此,只有把全班的学生都动员起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达到教师的“无为而治”。
有些学生学习观念差、纪律性不强,这严重制约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班主任十分棘手的问题。
前不久,多位任课教师反映班级里一位学生状态欠佳,我将问题传达给部长,希望也坚信他一定能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密切关注这个部长的动态。
我发现他首先安排组内同学与该同学聊天,可能是进行了一些思想上的引导,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我亲自出马。
我利用课间时间专门找该生交流,一个星期内我没有听到关于该生的任何负面新闻。
可好景不长,该生又出现了不交作业、日常行为散漫等诸多不良情况,部长向我寻求解决办法。
“不是还有学习部嘛,你可以先求助他们啊!
”于是学习部接到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没两天学习部部长就向我打报告,希望通过我这里的原始材料深入了解基本情况,我当然是积极配合部长工作。
最终他们部内商议决定对该生进行一次家访。
我有点担心孩子的家访会如何进行,还是不放心地提醒学习部部长要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要给同学留情面,只要达到家长和我们共同监督促进发展的目的就可以了。
之后我第一时间接到了家长的电话,他感到很意外又很有感触,孩子们以自己的切身经验讲得很真挚。
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看来孩子的潜质是无限大的。
一次学习部的成功家访让我更大胆、更放心地将工作交给他们处理,也更坚定了我“无为”治班的信念。
然而时间一长,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激情就慢慢淡了下来,怎么让他们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成为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于是我将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中。
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拼搏意识,让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将班级日常生活、学习情况、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等皆纳入部门考评的范围内,由六个部长商定班级总的考评方案,每周对小组考核结果进行一次公示。
考评末位的部门要满足考评优秀的部门一个要求,或是接受一次小惩罚。
每月我将对考评优秀部门发放“最优异部门”证书,同时由民主评议得出“最给力部门”、“最得力干将”、“当月的文明之星”等等多个奖项,将学生的照片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
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的年龄,不服输是他们最大的性格特点,这种机制刚好和他们的性格相吻合。
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挑战;
给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前进;
给学生一个未来,让他们自己去把握。
学生的“有为”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无为而治”,才能让弯曲的脊梁得以挺拔,让卑微的学生从此自信,让他们的未来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黄晓)
班主任管理的“有为”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