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699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实验分析文档格式.docx

会放:

把刻度尺的刻度尽可能与被测物体接近,不能歪斜;

会看: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与刻度尺;

会读:

应估读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

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数字和单位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

1.学会根据被测物体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达到的测量准确程度,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2.要根据被测物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3.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和读数;

会分析实验数据并且会归纳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了解实验误差的概念;

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2:

用停表测量时间(分组,可选)

停表的使用与读数:

停表能方便地启动和停止,可以很方便地测出时间间隔。

因此,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作为计时工具。

停表分为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两类。

机械停表的分度值可达0.1秒电子停表的分度值为0.01秒。

电子停表一般为数显式,可直接读数。

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

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

转一圈为30s),并将它们相加。

机械停表的读数: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读数+大盘的秒读数。

实验3:

测量平均速度(分组实验)

实验关键:

让学生知道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搞清楚实验中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测物理量时所用工具有哪些?

尤其,注意合作意识。

(二)声现象(共5个演示实验)

真空罩中的闹钟;

实验2:

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3:

发声体在振动;

实验4: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5:

演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1)实验关键——发声体振动现象的放大

(2)具体方法:

除了能让学生直接观察、触摸感受到的一些典型的振动发声的实例以外,采用给音叉叉股悬垂螺钉、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达到伴随铃声或放大振动现象的效果。

2、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实验关键——听到声音的效果

将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先在玻璃钟罩底边均匀涂上一层凡士林,放在抽气盘上,略微转动玻璃钟罩并稍施压力,使钟罩与抽气盘接触紧密。

用抽气机抽出罩里的空气,可以听到音乐随着罩里空气的稀薄而逐渐减弱。

然后将空气慢慢放入钟罩里,又听到音乐逐渐加强。

通过音乐声音前后强弱变化的对比,可以得出:

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所以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比较听到声音的变化并初步体会理想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

3、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

(1)实验关键——频率高低的比较。

选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进行比较;

用硬卡片拨动梳子的齿进行比较;

用齿数不同的转轮弹击硬卡片进行比较等等。

4、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演示实验)

(1)实验关键——比较振幅大小。

利用琴弦(钢尺)的振动展示振幅比较振幅的大小;

利用音叉振动接触水面,比较溅起的水花,既能认识音叉的振动发声,又能比较振幅的不同;

在扬声器表面或鼓面上附加轻小物体,效果也很明显。

5、演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实验关键——声能集中定向传播。

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典型事例很多,如爆竹声对耳膜的影响,爆炸声对窗户玻璃的冲击等。

在实验环境中,要设法把较弱小的声能集中起来,定向对蜡烛烛焰等产生作用,效果明显。

(三)物态变化(共三个分组)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实验关键——正确使用温度计

(2)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正确使用温度计的三个要点进行

2、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温度计、秒表、海波、蜡等。

【设计实验】

(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至40℃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做一次上述实验。

注意事项:

1.探究过程中,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直接加热,目的是让固体受热均匀。

2.调节实验装置:

顺序从下到上。

3.严禁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4.在用描点法作熔化图象时,应将所得点用用平滑曲线相连。

5.海波熔化时间太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通过增加水的质量、增加海波质量或调小酒精灯火焰,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学生实验)

(1)实验关键——安全,现象,数据,图像,沸点等。

指导实验器材的组装和加固,观察现象的要点,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正确地实验操作和整理器材的顺序,最后再指导描绘图像的步骤,分析和总结结论。

1、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开始就使用热水或减少水的质量;

2、如果烧杯擦得特别干净或用烧杯中的水曾煮开过,这时,由于气泡产生条件不足,致使沸腾时气泡发生不太剧烈。

如在水中投入少许碎瓦粒,则沸腾现象格外醒目。

3、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沸点为什么不是100摄氏度。

(四)光现象(共5个,2个演示,3个分组)

实验1、用激光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演示实验)

【器材】激光器,香烟,火柴

【操作】

(1)接通激光器电源,使激光器工作。

激光器射出束光束(在清洁的室内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少,光束径迹看不太清),在黑板的左面(或右面)墙上打出一个红色的光斑。

(2)向激光束经过的空间喷烟,立即显现出一条鲜艳的红色光束。

(3)断开电源,使激光器停止工作。

【注意事项】

严禁有意识地把眼睛直接对着激光束观察,以免损伤眼睛。

实验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分组实验)

【仪器和器材】光的反射演示器光源

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

实验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分组)

【实验关键】准确定位像的位置,比大小、比距离,证明是虚像。

【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且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

1、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

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

,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

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1.为了使全班同学在各自座位上都能看到平板玻璃里的虚像,平板玻璃的高度要比蜡烛高一些,宽度要足够大。

2.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

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3.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4.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实验4、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情况(分组实验)

实验关键——显示两种介质中的光路,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实验5、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1)实验关键——现象明显,七色光的呈现要清晰。

将较强的白光投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在三棱镜的后方用干净的光屏承接彩色光带。

(五)透镜及其应用(共2个,1个演示,1个分组)

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演示实验)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组实验)

(1)实验关键——准确成像,比较距离和大小,总结规律。

指导学生在光具座上规范操作,仔细观察,收集数据,总结规律。

(六)质量和密度(共3个分组)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仪器和器材】托盘天平,待测固体和液体。

【实验方法】

对照实物,向学生讲解托盘天平的构造:

托盘、横梁、游码、标尺、底座。

将游码放至零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标尺中央。

被测物放在左盘上,在右盘里加砝码,当增减最小砝码也不能使天平平衡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这时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示质量即为物体质量。

1.天平的构造不是教学的重点,讲构造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调节和使用的道理,因而不要在天平构造的技术细节上花过多的精力。

2.几个需要注意讲清的问题:

(1)游码标尺的最大读数和每一格的称量值,游码读数基准线(一般为游码左侧);

(2)天平的维护事项。

 3.学生使用天平易犯的错误:

(1)调水平和调平衡的顺序颠倒;

(2)调水平后的天平随意移动位置;

(3)在调平衡时游码未放到零位置;

(4)不遵从由大到小的顺序选用砝码;

(5)各组之间互借互换砝码。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

(1)实验关键——规范操作,顺序合理,测量准确。

指导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测量体积和质量,注意测量的顺序,减小误差,收集和处理数据。

(七)力(共3个,1个演示,2个分组)

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秤(分组实验)

不同规格和形状的弹簧秤几支。

1.使用弹簧秤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

2.测力时注意使弹簧秤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秤的外壳摩擦。

3.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面。

拉力超过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弹簧秤会损坏。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分组实验)

(1)实验关键:

寻找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2)注意事项

测量重力时,要使测力计保持在竖直方向上静止,才能读数;

所测量物体重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弹簧测力计。

(八)运动和力(共3个,其中1个演示)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演示实验)

方木块(滑块),长20厘米左右的小木棒,小球,实验小车,宽约为10-15厘米、长分别为30厘米和60厘米左右且厚度相同的刨光的木板各一块,毛巾和棉布各一块。

一、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1.把滑块放在60厘米长的水平木板上。

用木棒推动滑块运动。

停止推动,滑块迅速停下。

2.用木棒以与步骤1中同样的速度推小球。

停止推动,小球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3.用木棒敲击滑块,敲击停止,滑块还要运动一段距离。

观察重点:

三种条件下物体变慢的情况。

结论: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初速相同时,在水平面运动的物体受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长

1.把30厘米长的木板垫成倾角30°

左右的斜面,60厘米长的木板水平放置,两板紧密相接。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毛巾。

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也可以用小球代替)。

2.在水平板上换铺棉布,重复步骤1。

3.取去水平板上的棉布,重复步骤1。

三次实验中小车都从同一高度滑下,刚滑到水平板上时快慢一样;

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运动的距离不同。

结论和推论:

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长。

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1.在实验一中,要抓住三次实验时物体从运动到停下来都经历了一段时间进行分析,纠正学生的“立即停止”的错觉,才能建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观念,这是本课题的关键所在。

2.在这个课题中,没有必要把实验结论上升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高度。

让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仅仅是为了进行伽利略的分析推理的需要。

3.实验二也可以用J2127型斜槽轨道接一个水平槽来代替,此时用金属球代替实验小车,实验方法同上。

4.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两方面的内容。

上面的实验仅突出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个方面。

在概括出定律之前,应先举简单实例阐明“保持静止”这一个方面。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分组)

【器材】

小车(两端有拉钩),滑轮2个(附固定铁夹或支架),光滑平板,钩码,彩色细线。

【操作】略

(1)平板要光滑,否则,当小车受到不相平衡的二力时,由于摩擦力作用,可能出现静止状态。

平板要水平放置,否则,小车受到平衡的二力作用时,由于重力的分力作用,可能出现运动状态。

(2)对于小车及钩码质量、滑轮的高度要选择适当,如果小车太重而钩码太轻,滑轮高度不够,则小车可能静止;

如果小车太轻,钩码太重,滑轮高度过高,则小车可能被提起。

(3)为使效果明显,小车质量不宜太大,钩码质量稍大一些。

如果仍不理想,则可调节滑轮比小车略高几毫米,在细线拉紧小车时可减小小车与木板间的正压力,以减小车轮和板间的横向滑动摩擦。

(4)本节的重点是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可以加深这种认识。

但由于实际中还存在着重力和摩擦力的问题,建议在学完有关内容后再回过头来讨论。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组)

【实验技能】

(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将木块置于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设计实验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②如何改变物体对接触面压力的大小?

③如何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

解决的方法:

①在木板上分别放置棉布和毛巾;

②在木块上加砝码;

③将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和侧放.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变量的控制

(4)在此实验中,探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一般教材上的会告诉学生选毛巾和棉布做接触面。

其实在做实验中,由于毛巾和棉布的材质都较软,当在木块上加钩码时,毛巾的绒毛就压扁了,而且加得越多,越不粗糙。

学生实验用的弹簧秤一般也不是很高级的,这时,由于实验数据接近,学生很难得出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结论。

改进建议:

改用比较粗糙坚硬的百洁布和毛巾来做此实验。

(九)压强(共:

5个)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分组);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分组);

大气压强的存在(演示);

实验4:

测量大气压强(演示);

实验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组)。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实验关键——控制变量,增强对比。

先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有亲身体验,在规范地对比压强小桌实验,科学合理。

让学生知道通过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微小压强计(J2114型),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器(J2113型),玻璃容器(量筒、烧坏或玻璃杯),方座支架(J1102型),水,红水。

1、让学生知道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是通过微小压强计中两液面高度差来反映的;

2、一定要向学生介绍清楚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器每个构件的作用和用法;

3、用橡皮胶管连接压强计和试验器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两液面高度是否相平;

4、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如何改变橡皮膜的方向和所处深度以及液体密度;

5、不作实验时,要将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器和微小压强计分别拆开,易碎元件用纸包好,放入包装盒内保存。

(十)浮力(共4个,2个演示,2个分组)

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演示);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分组);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分组);

盐水浮鸡蛋(演示)。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想法:

1、让学生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2、让学生尽可能假设,比如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有关;

3、严格按照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引导学生排除每

一个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4、这个实验利用以下器材来进行比较方便:

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酒精,清水,浓盐水。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关键】科学合理。

1.实验方法要交代清楚,不要一开始就把全套仪器端出来,先不挂小桶演示,再加挂小桶演示,要指出加挂小桶的意图;

要说明溢水杯的作用;

要指出浸入体积与排开体积和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气体)受到的重力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对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步骤明确了解是本实验收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教师必须交代清楚。

2.实验层次要分明。

如浸入前、底面刚接触液面、浸入一部分、全部浸没、浸没在不同深度、沉到底部,每步都要有明确的观察重点,有意澄清一些错觉,得出准确结论。

(十一)机械能(共2个,1个分组)

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分组);

观察滚摆运动(演示)。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关键——控制变量,增强对比。

最好能在板面上固定较薄的铝铁皮,便于小车定向行驶,选用轻质木块,被推动距离更显著。

(十二)简单机械(共4个,其中1个演示)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分组);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分组);

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演示);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组)。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仪器和器材】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钩码(J2106型),线,方座支架(J1102型)。

1.安装、调整杠杆

将杠杆安装在方座支架上,安装时注意使杠杆的支撑轴成水平。

调整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平衡。

2.研究动力和阻力相等的平衡

取数目相同的两组钩码,一组作动力,一组作阻力。

把它们分别挂在杠杆的两臂上,先把动力臂长度固定,改变阻力臂的长度直到杠杆平衡。

这样做3至4次,看每次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是否相等。

把最后一次数据记入表中。

3.研究动力和阻力不相等的平衡

在杠杆两臂分别挂上2个和4个钩码。

改变阻力臂的长度,直到杠杆平衡。

改变动力臂的长度重复实验。

看每次的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和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

把最后一次读数记入表中。

4.用测力计作阻力进行实验

在杠杆的一臂挂上3个钩码作动力,在同一臂上用测力计向上拉杠杆作为阻力,一直到杠杆平衡。

然后记下测力计的读数以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数值。

这样做几次,看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和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

 

5.分析数据

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1.用测力计作阻力时,应保持测力计与杠杆成垂直状态。

同时还应注意不能使测力计的指针与刻度板摩擦。

2.调好杠杆平衡进行实验之后不得再调整平衡螺母。

3.交代杠杆在挂钩码前处于水平位置的目的。

(十三)电流和电路(3个分组)

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组)

【目的】

学习和掌握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

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接法和控制作用。

  一号干电池2节(带电池夹和接线柱,或用其他3伏直流电源),小灯泡(2.5V、0.3A)2只),单刀开关3只,导线若干、小刀。

【步骤】

(1)复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概念。

(2)认识要连接的电路并且检查和核对元件。

认清每个元件至少有两个连接点,每个连接点导电性能要可靠。

认清电源有正极和负极。

单刀开关在接入电路前应放在断开的位置。

导线两端的连接部分,应露出1~2厘米的铜芯,并且铜芯的外层不能有绝缘层或氧化层,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应该用小刀削刮清理。

(3)明确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的方法,将导线露出的铜芯,绞成一股,先弯成半圆形,再套绕到接线柱上,注意线头应沿顺时针方向(如图14-1),以保证在旋紧接线柱的旋钮时。

导线不会被推出。

接线柱的旋钮要旋得适当紧(在拉动导线时线头拉不出来即可,不要过分用力将旋钮旋得太紧)。

(4)明确组成电路时,连接元件的顺序。

可以按照电路图,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用导线顺次连接各元件,最后接到电源的负极。

也可以从电源的负极开始,顺次连接各元件,最后接到电源的正极。

组成串、并联电路时注意事项

(1)干电池电源要带电池夹和接线柱,小灯泡也应带灯座和接线柱,以便与导线连接。

(2)开关在接电路前,应放在“断开”位置。

在电路检查无误后,进行实验和观察时才可以将开关接通。

不观察时应及时断开开关,不要让小灯泡一直亮着,以节约用电。

在连接电路时,不能将开关两接线柱直接接到电源的正、负板上,以防止电源被短路造成损坏。

(3)本实验直流电源电压最多用3伏,不允许将别组的电源取来与本组电源串接使用,以防烧坏小灯泡。

(4)用小刀削刮接线的接头时,用力要适当,削刮要细心,防止小刀划破手指。

(5)实验结束,必须养成整理好仪器的良好习惯。

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学生实验)

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学生实验)

(1)实验关键——组织好分组实验,爱护仪器,规范训练,尤其是电表的使用和接法,收集数据,总结规律,提高要求。

指导学生电表的连接和读数,尤其是正确地换位测量。

每次实验在观察读数后,应及时将开关断开,以切断电源。

到下次观察时,再接通电源。

(十四)欧姆定律(共3个)

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关系(演示)

(1)实验关键——控制变量,开放讨论,归纳总结。

(2)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用2.5V、0.3A的小灯泡,电源用3伏时,当导体的阻值取不同数值时,小灯泡的亮度要有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