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541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Word文档格式.docx

B.硬鳞:

由真皮演化而成。

为硬骨鱼中原始的鳞片,见干鲟鱼、雀鳝。

C.骨鳞:

由真皮形成。

a.圆鳞:

游离端后缘光滑,大多数硬骨鱼类。

如鲤鱼等。

b.栉鳞:

游离端后缘有许多细小锯齿或齿状突起。

大、小黄鱼、鲽等。

例外情况

1.无鳞:

如鳝、鲶、黄鱼桑、鱼危等

2.呈刺状:

如刺鲀等

3.骨板状:

如海马等。

年轮:

骨鳞由许多疏密相同的同心圆的环片组成。

因季节的不同,鱼类生长的快、慢不同,在环片上呈疏、密相同的同心圆的环纹。

这种疏密相间排列的同心圆的环片(夏环与冬环),组成一个年龄。

4.粘液腺

鱼类为单细胞腺,位于表皮内,富有单细胞腺体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一个特点。

分泌粘液,形成粘液层。

作用:

①润滑体表,减少阻力。

②使皮肤不透水,维持体内渗透压恒定。

③防止细菌等的侵入。

资料:

侧线鳞:

有侧线穿孔的鳞片。

鳞式:

侧线鳞的数目

如鲤鱼为:

34-38

侧线上鳞:

背鳍起点→侧线鳞

侧线下鳞:

臀鳍起点→侧线鳞。

5.侧线器官

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埋(陷)在皮肤内的纵行管,该管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这种鳞片叫侧线鳞

侧线是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官,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具有感知外界水流、压力及低频振动的功能。

毒腺:

由表皮转化而来,与硬棘相连。

自卫、捕食(攻击)。

海产鱼类中:

虎鲨、角鲨、魟(灰刺魟、毒鲉等)

淡水鱼类中:

鳜鱼、黄鱼桑等。

色素细胞

来源于真皮,是许多鱼类的体色得以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

二、以鳍运动,具奇鳍和偶鳍(已具成对附肢)

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游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1.偶鳍的功能:

维持身体的平衡;

改变运动的方向。

2.鳍的结构、构成。

鳍棘:

坚硬、不分节、不分叉;

软鳍条:

柔软、分节、末端分叉。

3.鳍的种类:

脂鳍:

由脂肪组成,无鳍条,如黄鱼桑、鱼危等。

副鳍:

背鳍

尾鳍

臀鳍,如鲐、鲅等。

背鳍D.dorsalfin臀鳍A.analfin

尾鳍C.caudalfin胸鳍P.pectoralfin

腹鳍V.pelvicfin

4.鳍式:

用书面形式表达鳍的类别及鳍条数目的方式

如鲤鱼的鳍式:

英文缩写罗马字(硬棘数)阿拉伯数(鳍条数字)

D.(背鳍)Ⅲ-Ⅳ17-22

P.Ⅰ15-16

V.Ⅱ8-9

A.Ⅲ5-6

鳍棘和鳍条的数目为鱼类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5.尾鳍的类型

根据脊柱伸入部的情况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

原尾:

尾椎位于尾鳍正中,上、下对称,如鳕鱼,鱼类胚胎期。

歪尾:

尾椎向背方延伸至尾端,上大、下小,如鲨鱼、鲟鱼。

正尾:

尾椎上伸仅达尾基,外对称,内不对称,如大多数硬骨鱼。

鱼类尾鳍的基本类型

三、双凹型椎体;

无颈、荐椎(仅躯干椎和尾椎)

脊索残存:

肩带与头骨相连,腰带不连脊柱

1.脊索:

残存于两椎体间的空隙及贯穿椎体中心小管内,呈链球状。

2.头骨与脊柱愈合而不能活动。

3.肩带(上锁骨)与头骨相连(硬骨鱼类特有)

4.腰带不连脊柱为鱼类区别于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之一。

是适应水生的结果(水的浮力大,不需支撑体重)。

资料1:

鱼类中轴骨与附肢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讲授)

肩带和胸鳍(硬)

软骨性硬骨:

由间充质,经过软骨阶段,然后经骨化而形成硬骨。

即骨片形成过程中要经过软骨阶段,如枕骨、耳骨等。

膜性硬骨:

即由间充质直接形成硬骨,不经过软骨阶段。

骨片形成过程中不经过软骨阶段,如鼻、额、顶骨。

四、具上、下颌(从鱼类开始出现能活动的上、下颌)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上、下颌的出现是一个重大飞跃;

a.使被动取食变为主动取食(追捕咬牢食物)

b.使原不能使用的食物变为可利用食物(牙齿撕割和研磨)

c.防御工具(进攻、防御)

d.是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多种活动的工具

与主动捕食为多种活动相适应,动物的其它器官系统。

如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因此,颌的出现带动了动物身体结构的相应改变。

1.肉食性鱼类骨肠分化明显。

如鲨、乌鱼、鳜等,这与蛋白质的消化有关,因为肉食性鱼类:

①胃蛋白酶活性高(高过哺乳动物);

②胃内酸度高(盐酸)。

草食性、杂食性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长,如草、鲤、鲫鱼等,由于无明显胃,因而加长肠的长度来弥补对食物的消化。

食性与口位相适应

食性与牙齿关系

食性与鳃耙

游浮生物上位

杂食性刀片、缺刻形、磨形、刷形

杂食草食、缺而疏,如鲤鱼

底栖生物下位

浮游生物,细弱或绒毛状螺类,臼齿状

浮游生物:

长而密,如链鳙

链>鳙

中上层食物端位

草食镰刀状

浮游植>浮游动

2.有的具幽门盲束(幽门垂、鱼花)

某些硬骨鱼类在胃肠交界处有几个到几百个盲束状突起物。

如乌鳢(2个)、鳜、带、鲟、银鲳(600个)、大黄鱼等。

①分泌消化液。

②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3.软骨鱼类肠具螺旋瓣

肠壁向肠腔突出而呈螺旋的薄片状构造。

①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②延缓食物的移动,充分利用食物(使食物得到彻底的消化)。

4.直肠腺(肠盐腺)

板鳃亚纲鱼类(如鲨、鳐等)具直肠腺,为直肠背侧的一突出物(棒状)是一种盐腺,能帮助肾脏排出体内过多盐分(NaCl)。

5.胰脏

软骨鱼类:

与肝脏分开(即具明显定形的胰脏)

其肝脏很大,含多油脂,是提取鱼肝油的好材料。

硬骨鱼类:

大多为弥散腺体,一部或全部埋入肝中,如鲤、鲫,肝、胰细胞混杂在一起,称肝胰脏。

是硬骨鱼类的特征之一。

食物进出途径:

软骨鱼(鲨)、硬骨鱼(鲤)。

软骨鱼(鲨):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输尿管、生殖管)

硬骨鱼(鲤):

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

硬骨鱼:

①胃的分化不明显;

②无独立的胰脏(肝胰脏);

③肠内无螺旋瓣。

五、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1.功能:

鱼的呼吸器官,吸收水中的O2,排出CO2。

2.鳃的构造

①鳃弓:

软骨杆

②鳃耙:

滤食,防止砂粒入鳃。

草食杂食:

短而疏。

食浮游生物者:

长而密。

③鳃片,由鳃丝构成——在此进行气体交换。

④鳃间隔:

退化,仅着生在鳃弓上。

软骨鱼:

发达呈板状,由鳃弓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

故称板鳃。

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鳃的区别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1.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眼后各具1喷水孔,与咽相通,为退化的第一对鳃孔)

1.外被鳃盖,由一总孔(鳃孔)通向外界

2.鳃间隔发达

2.退化,形成鳃弓

3.鳃裂5-7对,多为5对

鳃裂5对,4对全鳃

1个半鳃

(第5对鳃弓的后壁上无鳃瓣)

3.4对全鳃,第1-4对为全鳃,第5对无鳃丝,只有一列鳃耙,鲤科鱼类是咽头齿

板鳃类:

鲨鱼的鳃瓣不是丝状而是由上皮折叠形成栅板状(如暖气片)贴附在鳃间隔上,因而鲨类又称极鳃类。

3.辅助呼吸

①皮肤呼吸:

如鳗鲡、黄鱼桑、弹涂鱼等(多为无鳞鱼)

②肠呼吸:

泥鳅(吞气入肠)

③口腔粘膜呼吸:

黄鳝

④褶鳃呼吸:

如乌鳢、胡子鲶、其第1鳃弓背面具1鳃上腔。

毛细血管丰富,行呼吸功能。

在湿润条件下,长途运输而不易死。

⑤鳔呼吸:

如肺鱼、雀鳝,干旱时用鳔呼吸。

鳔:

①调节比重,辅助鱼体沉浮;

②加强和传递声波(鲤形目:

通过韦伯氏器→内耳);

③发声:

如大、小黄鱼;

④呼吸:

肺鱼、雀鳝。

2.鳔种类:

①无鳔种类:

A.软骨鱼一般无鳔;

B.底栖种类如鳐等,快速游泳种类鲨、鲐鲅等无鳔。

这是因为底栖种类终年栖于水底很少向上游;

后一种需要迅速升降,而鳔内气体的调节较为缓慢,有了鳔反而会成为障碍。

②有鳔类(大多数硬骨鱼类)

A.闭鳔类:

无鳔管,如鲈形目。

B.开鳔类:

有鳔管,如鲤形目(喉鳔类)。

鳔管——排气、充气(通过口吞入排出)也可由血管分泌或吸收部分气体。

鳔从发生上看,由原肠管突出而形成,与脊椎动物肺同源。

红腺:

位于鳔前腹面的内壁上,在红腺处大量的毛细血管集中,以一定的顺序排列成“奇异的网”。

红腺的腺上皮细胞能将血管内血流中的O2(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及CO2(碳酸盐)分离出来,使之成为鳔内气体。

鳔内气体的重新吸收是靠鳔后背方内壁的卵圆窗。

卵圆窗呈囊状,囊的入口处有平滑肌形成的括约肌控制,当需要回收气体时,括约肌松驰,鳔内气体由卵圆窗渗入邻近的血管里。

韦伯氏器:

仅鲤形目鱼类所特有:

1.每侧由4块骨片组成,以韧带相连于鳔与内耳之间。

2.作用,加强声波振幅,传递大气压的变化,感受高频声波。

鳔图附韦伯氏器

(其它教材都为三块骨,无带状骨)

六、心脏具一心耳、一心室,单循环

血液循环全身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整个血液循环途径是一个大圆,这种循环方式称单循环。

(一)血液(根据具体情况可省略)

(二)心脏

结构:

①杨安峰第2版P71:

“心脏仅由1心房1心室构成。

”②教材P310:

鱼类具两腔的心脏,即1个心房、1个心室。

③丁汉波:

P78,“…,分三部:

即静脉窦,心房和心室”。

④华师、南师、湖南师院合编P59,“软骨鱼类的心脏由一个静脉窦一个单独的心房、一个单独的心室和1个动脉圆锥组成”…动脉圆锥的壁由横纹肌构成,能自动随着心室作有节律的收缩。

…硬骨鱼具动脉球……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在心脏前方的膨大部分,不属于心脏本体,不能搏动。

⑤《脊椎动物身体》——TheVertebrateBodyA.S.罗默T.S.帕尔森编,杨白仑译P340,原始的心脏“原始脊椎动物的心的四个腔是典型鱼类的心是分为四腔……。

根据上面几本书的阐述,我还是比较赞同《脊椎动物身体》对心脏结构的描述,鱼类的心脏应分为四个部分:

因不论是静脉窦还是动物圆锥或动脉球对心脏(心房、心室)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包括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四部分

包括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球)三部分

因动脉球是腹大动脉基部膨大部分,其壁没有横收肌,故不能搏动,球内没有瓣膜。

图软骨鱼类、硬骨鱼类心脏组成

(三)血管

动脉:

流离心脏的血管(血流离心血管)。

微血管:

(毛细血管)连接动、静脉的微小血管。

静脉:

血流回心的血管。

鱼类的腹大动脉,入鳃动脉(包括心室、心房)流动的都是缺氧血出鳃动脉为含氧血。

(四)血液循环途径

心室→动脉圆锥(动脉球)→腹大动脉→鳃→背大动脉→全身各部→后主静脉→静脉窦→心房

鱼类血液循环示意图

七、排泄器官为中肾

一对狭长的紫红色中肾位于腹腔背壁两侧

软骨鱼的直肠腺为肾外排盐结构。

功能:

1.泌尿,排泄代谢废物:

水、无机盐、含N化合物,CO2。

2.调节体内渗透压;

维持体内水平衡。

头肾:

位于中肾的前端,是拟淋巴腺不是肾脏本体,无排泄功能。

淡水鱼:

体内渗透压高于淡水→水渗入体内→肾排出大量稀薄尿液(浓度几乎等于淡水)。

海产硬骨鱼:

体内渗透压低于海水→体内水渗出→必须大量吞饮海水→多余盐由鳃壁上泌盐腺(泌氯腺、杨P75)排出。

海产软骨鱼:

血液中含尿素多→体内渗透压高于海水→水渗入体内→肾排水(多余盐分通过直肠腺排出)。

资料2:

在无羊膜类:

一般情况是雄性的中肾管兼输尿和输精;

但鲨鱼较特殊,中肾管仅作输精用,而由另外形成的副肾管输尿。

八、雌雄异体,多为体外受精,卵生

1.雄性具特殊的交接器,鳍脚。

雄:

中肾管→输精管;

雌:

前肾管→输卵管。

2.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生)或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卵胎生或胎生)

卵生:

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营养来自卵黄。

如虎头鲨、猫鲨。

卵胎生:

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营养来自卵黄。

尖头斜齿鲨、电鳐等。

胎生:

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营养不仅来自卵黄,(胚胎发育早期),也来自母体(胚胎发育后期)如星鲨。

九、具典型五部脑、小脑发达、脑神经10对

小脑发达是与其迅速游泳的相关的(有人试验,切除鱼的大脑,除失去嗅觉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未受到明显破坏。

脑:

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

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颜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十、感觉器官特点

1.仅具内耳,半规管3个

2.具特殊的侧线器官

3.水晶体为固定的球形,曲度不能调节,为近视眼。

侧线为水生无羊膜脊椎动物所特有的感觉器官,为陷在皮肤内的纵行管状(一般硬骨鱼)或沟状结构(如银鲛)。

它分出许多小管在侧线上穿孔与外界相通。

一行者:

多数鱼类

多行者:

如舌鳎

无侧线:

如鲥鱼。

但头部具致密侧线网。

①感受低频声波(内耳不能听见)。

②感觉水流,水温等。

途径:

外界刺激→经小孔→侧线管内液体流动→感觉细胞→迷走→脑。

内淋巴管与外界相通(头部),声波由此传入。

内淋巴(管)是封闭的,声波由耳区薄的头骨传导。

具鳔鱼类:

内耳或多或少与鳔相通,可通过鳔接受外界振动。

如鲤形目鱼类:

通过韦伯氏器,联系鳔与内耳联系,故听觉敏锐。

第二节鱼纲分类

鱼纲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纲。

现存已知:

全世界:

24000余种

我国:

2000余种[2830余种(刘)]。

海洋鱼类1500种、淡水鱼类800余种。

湖北:

130余种。

根据骨骼的性质将鱼类分为两大类:

即:

软骨鱼类、硬骨鱼类。

以前把这两类分为两个系:

软骨鱼系、硬骨鱼系。

目前较新的材料都将这两类分为(升为)两个独立的纲。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软骨鱼纲:

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全头亚纲(Holocephali)

硬骨鱼纲:

肺鱼亚纲(Dipnoi)、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从有化石记录开始,就是两股道上发展起来的。

故把它们列为两个纲。

一、软骨鱼纲(软骨鱼类)

(一)主要特征:

1.内骨骼全为软骨(内骨骼有一定的硬度但不为骨化的结果,而是石灰质沉淀形成的(钙化));

2.体表多被楯鳞;

3.鳃隔发达,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无鳔;

4.肠粗短,大肠内具螺旋瓣;

5.歪形尾;

6.雄性具鳍脚,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二)分类

1.板鳃亚纲:

①鳃裂5-7对分别开口于体外;

②体被楯鳞;

③喷水孔2个,位于眼后;

④具泄殖腔孔。

鲨目(全球235-250种)

鳐目(300-340种)

1.鳃裂侧位

1.鳃裂腹位

2.体多呈纺锤形

如狭纹虎鲨、扁头哈那拉鲨,噬人鲨,双髻鲨等

2.体多呈圆盘形(适于底栖)

如犁头鳐,中国团扇鳐,鸢鲼,日本鲾鲼等

2.全头亚纲

特征:

1.鳃裂4对,外被一皮肤状鳃盖,仅一对鳃孔通体外。

2.上颌与脑颅愈合;

(故称全头亚纲)3.无鳞、无喷水孔;

4.雄性除一对鳍脚外,尚有一对腹前鳍脚和1额鳍脚(均为辅助交配器)。

全球24-28种,我国仅2种。

黑线银鲛:

产于我国沿海及日本、朝鲜。

深居深海中,冬季向近海洄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它的背鳍和胸鳍为有名的“鱼翅”。

曾氏兔银蛟:

二、硬骨鱼纲(硬骨鱼系,硬骨鱼类)

1.骨骼多为硬骨(除鲟鱼外);

2.体被骨鳞,多为圆鳞、栉鳞、硬鳞或无鳞。

3.具鳃4对,外被骨质鳃盖,由一鳃孔通体外,鳃间隔退化,多数具鳔。

4.除鲟形目外,偶鳍非水平位,正尾型;

5.雄性无鳍脚,多为体外受精、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如柳条鱼、魟鳉等)

Ⅰ.肺鱼亚纲

是一类古老、特化(偶鳍双列式和板齿)及将要灭亡的淡水鱼类。

(1)特征:

①偶鳍双列式(偶鳍为总状双列式)(基鳍骨一长列)(总状)。

即偶鳍具分节的中轴骨,辐鳍骨和鳍条沿两侧对生(双列)。

②具内鼻孔。

③鳃“肺”(鳔)都能呼吸;

(干旱时,鳔能执行肺的功能,单独呼吸,故称“肺鱼”)。

④心房内有分隔,具双循环雏形,(与肺(鳔)呼吸相适应)。

⑤牙齿呈板状(适于挤压无脊椎动物的甲壳)。

⑥干旱时,有夏眠习性。

(钻入淤泥中,休眠数月,直到雨季来临时才苏醒)。

(2)分类

肺鱼(淡水产):

单肺目、双肺目。

单肺目:

澳洲肺鱼,鳔(肺)不对成,偶鳍挠状。

(粗)

双肺目:

美洲肺鱼、非洲肺鱼。

鳔(肺)成对,偶鳍鞭状。

(细)

1.具内鼻孔,能行“肺呼吸”,但因偶鳍双列式与陆生脊椎动物四肢差别太大,不可能是两栖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2.非洲肺鱼进入体眠状态时,用粘液粘起泥土包住自己的身体,形成特殊的“鱼茧”。

Ⅱ.总鳍亚纲

本亚纲动物在古生代和中生长时期种类繁多,分布广。

人们一直认为该群动物在白垩纪已全部绝灭。

但1938年在印度洋南非沿岸70M水深处,竞捕到一条现存的总鳍鱼,命名为矛尾鱼。

当时曾轰动一时,被称为“活化石”,1952年捕到第2条,至今已捕到92条。

以后又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海域中陆续捕到150尾-200尾。

古总鳍鱼是两栖类(即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古总鳍鱼(骨鳞鱼)→古代两栖类(坚头类)→爬行类。

《大自然》1983.4《矛尾鱼来到北京》

科摩罗政府赠送我国一条矛尾鱼,于1983.9.23到达北京(自然博物馆)。

杨P82

1.总状偶鳍单列式,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

即偶鳍内具有中轴骨(基鳍骨)、辐鳍骨和鳍条排列于其末端外侧,呈一纵列(单行)。

总鳍鱼的偶鳍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上爬行。

2.具内鼻孔;

3.鳃“肺”并存,均能呼吸。

古总鳍鱼类的骨鳞鱼为两栖类的祖先。

古代的总鳍鱼,当气候干燥时(水中缺O2),能用鳔(肺)呼吸空气。

河床干涸,迫使它用偶鳍支撑身体,在植物茎杆上和干涸的水底移动,转移到另外有水的地方去生活。

这样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从水中生活的总鳍鱼,逐渐进化到能在陆上生活的两栖类。

在古生代有一支转移到海洋中生活,象矛尾鱼就是这类残存的种类。

其余大部分因不能适应当时的剧烈的环境变化中而绝灭。

关于总鳍鱼在动物学上的地位:

见华南湖合订本P.95-96。

Ⅲ.辐鳍亚纲(Actimoplorygii)(棘鳍亚纲)

本亚纲是现代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纲,占现代鱼总数的90%以上。

分布极广,具多种生态类型。

因本亚纲鱼类具辐鳍骨一行,呈辐射状排列由此得名。

(杨书中:

各鳍由真皮性辐射鳍条支持)。

其特征具有硬骨鱼类的典型特征,前面已祥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叙。

分类:

全世界40多个目,我国29目。

现将常见主要目介绍如下:

见杨安峰P82-83。

本亚纲分为3个总目,硬鳞总目、全骨总目(或硬骨硬鳞总目)和真骨总目。

这3个总目实际上代表了3个进化阶段:

硬鳞总目代表原始类型,在古生代曾占主要地位,少数种类残存到现代;

全骨总目代表中间类型,中生代占据优势地位,少数种类残存到现代;

真骨总目在新生代占据优势地位直至现今。

1.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为辐鳍亚纲中较原始而古老的类群,兼具较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

主要特征:

具软骨鱼类特征:

1.吻长、口腹位、偶鳍水平位,歪形尾;

2.骨骼多为软骨;

3.脊索发达,终生存在,无椎体;

4.具动脉圆锥;

5.肠内具螺旋瓣。

具硬具鱼特征:

1.具骨质鳃盖、鳃间隔退化(鳃丝着生在鳃弓上,而不是着生在鳃间隔上。

);

2.体被五行硬鳞;

(纵行骨板);

3.具鳔。

从结构上看,鲟形目是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的过渡类型。

鲟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

一般体长2-3米,体重200至400kg,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以上,体重可达1000kg以上。

鲟科:

中华鲟:

1.体被五行纵列骨板;

2.口前面有4条触须。

分布于长江深域。

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达氏鲟:

生活在长江流域,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白鲟科:

白鲟:

1.体无鳞,仅尾鳍上叶基部有几枚6-7(8-9)枚硬鳞(棘状)。

2.吻长呈剑状,具一对短吻须。

3.鳃盖缘膜长大如象耳,亦称“象鱼”。

为我国特产,亦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体重可达千斤以上,肉味鲜美。

①鲟科,鳇属,鳇鱼。

栖于我国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各河流,鱼体最长可达5600毫米,体重1000公斤以上。

皮可制革,肉和卵均可食用。

②鲟属还有3种:

史氏鲟:

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

小体鲟:

分布于新疆。

裸腹鲟:

2.鲱形目(Clupeiformes)

1.头骨骨化不全(还留有许多软骨)。

2.鳍无硬棘(全由软的分支鳍条支持,故又称软鳍目)。

3.前后端脊椎骨相似(大小、形态)故又称等椎目。

4.鳞为大而薄的圆鳞。

代表:

大麻哈鱼、鲥、鳓、鲚、银鱼等。

1.大麻哈鱼:

①背鳍和脂鳍各一个并分别于腹鳍与臀鳍相对;

②口大、口裂斜、牙齿尖锐、性凶猛;

③为海河洄游鱼类,亲鱼产卵后大部分死亡。

分布于亚洲沿岸,南至朝鲜和日本北部,在北美沿岸南至旧金山。

体重可达7.5公斤,卵在商业上称“红卵”,特别名贵。

2.鲥鱼:

上、下颌几等长(口端位)上颌中间有一缺刻,下颌中间有一突起;

腹部有硬棱鳞

广布于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一带,亦属海河洄游鱼类,大者可达3-4公斤,肉细脂厚,为古今驰名的食用鱼。

3.鳓鱼:

外形与鲥鱼相似(体侧扁、鳞薄)与鲥鱼的区别:

下颌突出,上颌中央无缺刻。

(口上位)腹部为锯齿状棱鳞。

分布中国沿海一带,以至日本、朝鲜、印度等。

华南叫:

白力鱼、力鱼、曹白鱼、白鳞或鲞鱼。

华北叫:

快鱼、鲙鱼。

此鱼每年捕获量达3-4万吨,为我国五大渔业之一。

福建、广东等地产量最多,一般均制成咸鱼售市。

4.鲚鱼:

长江下游产量丰富。

体长似刀形,前宽后窄,又名刀鲚。

臀鳍长,又名凤尾鱼。

内味嫩美,常制成“凤尾鱼罐头”,畅销国内外。

5.银鱼:

海河洄游鱼类

体细长透明,一般无鳞,有一脂鳍。

肉味鲜美。

可干制或鲜吃,通常干制(打汤吃)。

以上几种鱼(2-5)均无侧线。

3.鲤形目(Cypriniformes)

是鱼类中第二大目,淡水鱼中第一大目。

已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