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541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孟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Word文件下载.docx

)  灭跗(fū)

虷(há

n)蟹  絷(zhí

潦(lǎo)  適適(tì

蚷(jù

)  奭(shì

口呿(qū)

2.掌握通假

(1)不辩牛马(辩通“辨”)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通“墟”)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

(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

(5)困百家之知(知通“智”)

(6)然异之(通“茫”)

(7)公子牟隐机大息(机通“几”)

(8)还视虷蟹与科斗(科斗通“蝌蚪”)

(9)且夫知不知事非之竟(前一个“知”通“智”,竟通“境”)

(10)反于大通(反通“返”)

3.一词多义

(1)闻

(2)始

(3)见

(4)于

4.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义:

特指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古义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

连词,表因果。

(3)至于北海。

到,达到,两个词。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修养很高的人。

举止自然,不拘束。

5.词类活用

(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轻:

轻视)

(2)然不然,可不可(然、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

(3)然异之(异:

意动用法,以……为异)

6.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莫若己”。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见……于”表被动。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是如何说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课文节选自《庄子·

外篇》中的《秋水》,通过对河伯的刻画,引发议论来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没有枯燥的说理论证,而是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写得惟妙惟肖。

文段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是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2.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东行的?

此时的心态如何?

【详细解答】河伯到北海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季节。

秋季多雨,黄河纳百川而成奔涌澎湃之势,河宽水急,浩浩荡荡,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清。

文章开头以简洁生动的语句,描摹了秋水形成的磅礴的黄河壮景。

在这种壮阔的气象中,作为主管黄河的河神,当然地就高兴莫名,以为天下美景尽汇到自己这里来了。

文章以“欣然自喜”写出了河伯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

3.文章写北海之大的用语同写黄河之宽的用语分寸上有何不同?

河伯此时的心态该是怎样的?

【详细解答】文章以“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状北海之阔。

“不见水端”即看不到水的尽头。

显然,较之黄河的“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要宽阔不知多少。

文章的用语极有讲究,在黄河与北海之间的宽窄上有意造成巨大的落差,因而也就在河伯到北海的前后心态上造成了一个反差。

先前以为黄河是天下第一壮观景象,因而得意之状溢于言表;

随后才知道自己原本只是井底之蛙,其沮丧和醒悟也就随之而来。

这样就为下文写河伯的感叹作好了准备。

4.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

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的可贵之处?

【详细解答】河伯的感叹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嘲笑自己的狂妄自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二是庆幸自己尚未盲目自大到危险的地步。

三是表述了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的估计: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在这一段感叹中,我们能看到河伯对所犯错误的翻然醒悟、严以解剖,能读出那种“觉今是而昨非”的庆幸,也能读出其深深的后怕。

5.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详细解答】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比较中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

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大,只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当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时,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

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

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

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3.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

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

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

4.第1则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这是《庄子·

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

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

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才得以辨别。

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

(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

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

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

“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那志得意满、飘飘然的神态,“叹”则表现了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始旋其面目”,一“顺”一“旋”所表现的是不同的人物心情,“顺”字反映当时河伯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的那种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而一“旋”字则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又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之处。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

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这是由“不自知”到“自知”的升华;

也有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即由“始吾弗信”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此时的河伯已认识到了大海的无穷性,即世界的无穷性,从而对他物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做法不同,结局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们的是失误。

5.研读两则寓言故事,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1)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

河伯、海神若、坎井之蛙、东海之鳖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映衬着井鱼、夏虫、蝌蚪等小生物,传达着庄子对社会人生睿智而深刻的洞察,给读者一种鉴赏童话世界般的愉悦。

(2)两则寓言分别含有一组对比。

河伯与海神若;

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

(3)运用了一些独具匠心的比喻。

(4)常常用很少的文字写出事物的情态。

坎井之蛙听说了东海大乐“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写活了其情貌。

(5)想象丰富气象壮阔。

G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要讲方法的道理。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们永远不应该自满。

/>

>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

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

C.旋其面目(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

【详细解答】 少:

轻视,看不起,莫:

没有人。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

B.

C.

D.

【详细解答】 A组,介词,被/介词,从;

B组,于是、就/竟、却;

C组,均为动词,认为;

D组,用在主谓之间/宾语前置标志。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穷”,意思相同的是( C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穷寇莫追

C.觉宇宙之无穷

D.不忍穷竟其事

【详细解答】 题干和C都当“穷尽”讲。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5.选出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C )

例:

以为莫己若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详细解答】 题干和C都是宾语前置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海若曰: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

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6.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你)

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丑陋)

C.此其过江河之流(超过)

D.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称赞)

【详细解答】 丑:

见识浅薄

7.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尾闾泄之 ②方存乎见少 ③笃于时也 ④仲尼语之以为博 ⑤顺流而东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上食埃土 ⑧填然鼓之 ⑨七十者衣帛食肉

A.①/②④/③⑧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⑧⑨/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⑦⑧⑨/⑤⑥

D.①②/③/④/⑧⑨/⑤⑥⑦

【详细解答】 ①使动;

②动词作名词;

③形容词作动词;

④形容词作名词;

⑤⑥⑦为名词作状语;

⑧⑨名词作动词。

8.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是北海若向河伯讲述的天地之大与人间渺小的道理,作者以此表达他对事物大小的看法。

B.这篇文章多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C.本文作为寓言故事,以形象的事物表明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D.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这篇文章片面夸大了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同时,使人走向颓废,消极,所以鉴赏价值不大。

【详细解答】 鉴赏价值不大的评价过于片面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9~10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

“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

合同异,离坚白;

然不然,可不可;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

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谓东海之鳖曰:

‘吾乐与!

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

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9.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 坎井之蛙__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0.庄子讲这个寓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 这个寓言故事,运用对比,活画出坎井之蛙的固步自封、安于小我的心态,形象阐释了小气象和大气象的天壤之别。

是对公孙龙的辛辣讽刺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渚(zhǔ)崖   崖涘(sì

)   尾闾(lǔ)

B.稊(bì

)米  吾喙(huì

)  井幹(há

n)

C.缺甃(zhò

u)  持颐(yí

D.虷(gà

n)蟹  奭(shì

)然  口呿(qū)

【详细解答】 A闾:

lǘ,B稊:

,虷:

n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详细解答】 A闻:

①听说,②见闻,知识;

B虚:

①通“墟”,②空虚,C少:

①不多,②轻视,D穷:

都当“穷尽”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详细解答】 是非:

①对错,②这不是

4.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泾流之大 ②两涘渚崖之间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少仲尼之闻⑥轻伯夷之义 ⑦睹子之难穷 ⑧非至于子之门 ⑨大方之家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

【详细解答】 分类依次为: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结构助词“的”

5.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B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详细解答】 见:

接见;

ACD中的“见”都表被动

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下列判断与这句话意思不合的一项是( D )

A.“仲尼之闻”“伯夷之义”都为世人所称道。

B.“始吾弗信”是指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像仲尼、伯夷那样的圣人。

C.“则殆矣”,“殆”在坐井观天,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文句中的“子”是指“不见水端”的北海。

【详细解答】 子:

指海神若

7.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一句从侧面表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水流之大。

B.河伯起先“欣然自喜”,为的是与后文河伯“望洋而叹”进行对比,并且突出后者。

C.庄子引用野语,用来表现河伯深深的自责之情。

D.庄子告诉人们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因而事物是不能认识清楚的。

否则,将被修养很高的人耻笑。

【详细解答】 属望文生义

8.对“望洋兴叹”一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段文字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表现了河伯勇于认错的精神。

B.这段文字描绘了秋季黄河猛涨的浩瀚水势,从侧面表现了海若的谦虚胸怀。

C.这段文字记叙了河伯看到北海的广大,扩大了眼界,因而对自己盲目自满感到惭愧。

D.这段文字先写了河伯欣然自喜,再写了他的叹息,最后写了他的惭愧,表现了河伯情绪的起伏。

【详细解答】 从寓意方面考虑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百川灌河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详细解答】 “于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A项,这里特指黄河,今义指河流。

B项,这里指到达,今义指达到某种程度。

D项,这里指深明大道理,今义指①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10.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C )

B.顺流而东行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详细解答】 端,尽头,名词。

A.美,盛美,形容词作名词。

B.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D.少,看不起、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详细解答】 A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被动句,C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则寓言中的河伯是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河神,也是庄子为教育人们而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

B.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

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这则寓言通过设喻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也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

D.庄子的这种“戒除自满”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继承并广大之。

【详细解答】 A项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说法欠妥当。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

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

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

以战去战,盛王之道。

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

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

十五年,拜驸马都尉。

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

虏皆奔走,不战而还。

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

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

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

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

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

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

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