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1485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3Word格式.docx

【汉】【汉无名氏】【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七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开题、作者简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人,性灵,自然万物,生命的启发;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湖南人,哲学家。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

2、教师示范性朗读,正音、节奏、语气、语调、情感

要求:

学生听准字音;

划出节奏、注意连读与停顿;

体会语气语调、情感;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

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生齐读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注意连读与停顿;

语气语调、情感;

4、疏通文意

1)第一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

甚:

很,非常。

蕃:

本义指草茂盛,引申为多。

唐刘禹锡《赏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予:

我。

而:

表示转折关系,但,却。

濯:

洗涤,后面省略“于”。

清涟:

微波荡漾的清水。

涟:

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妖:

妖艳。

蔓、枝:

在这里,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亭亭玉立:

花木细长挺拔或身材修长美丽的样子。

亵玩:

玩弄。

亵:

本义指伸手在别人衣裤里抓摸,引申为亲近而不庄重。

翻译:

水上、陆上草木植物的花,值得珍爱、赏玩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花。

我唯独喜爱莲花,喜爱它从污泥之中长出,却并不被污泥所玷污;

受清水洗涤后,清淡、质朴、自然;

中通外直,无枝无蔓;

香气四溢,越远却越清幽;

就这样洁净、庄重、袅娜地挺立于水中,只能远远地欣赏却难以接近、(被玩弄)(的特性)。

2)第二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

以为,认为。

也:

表判断语气。

“……(者),……也”,常用判断句式之一。

我认为,菊花在众花之中,可以用隐逸高士在众人之中相比;

牡丹在众花之中,可以用富贵闲人在众人之中相比;

莲花在众花之中,可以用君子在众人之中相比。

3)第三层:

噫:

感叹词,“唉”。

之:

在倒装句中表示强调。

鲜:

很少,少。

唉!

喜爱菊花(的高逸情节),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花,应该(有)很多人吧!

5、生自由朗读

淋漓尽致地将语气语调、情感表达出来。

6、课堂小结

生复述作者思路,并概括文章各层基本内容。

首句,众花可爱,各有所爱,引出全文;

接着,以时间为顺序,历述自晋至李唐,菊花、牡丹人皆有爱,并引出正题“爱莲”;

第三层,点出“爱莲”正题,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莲花与君子相似的特征;

第四层,以人喻花,以隐士比喻菊花,以富贵闲人比喻牡丹,以君子比喻莲花,给予这三种花各得其所的评价;

第五层,表达自己对爱菊、爱莲、爱牡丹这三种不同嗜好的态度。

7、作业

1、默写本文,然后用红笔检查、订正、辨析、补充、翻译;

2、听写注释,然后用红笔检查、订正、辨析、补充;

3、完成配套练习基础演练所有课内题目;

第2课时

1、学生齐读

齐读一遍;

2、重点语句翻译

1)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 总原则

忠实于原文、语句通顺、文字优美。

2 一般方法

逐字落实,尤其是关键词的词义;

结合句意、段意、文意进行全面理解、翻译;

3 特殊情况下的翻译方法

适当补充(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照录不译(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等;

古今词义不变的词语);

语序适当调整;

2)翻译:

第一步,逐字落实:

我唯独喜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被淤泥玷污),濯洗清水而不妖艳……

第二步,疑难字词、语境语义:

结构助词,取消所处短句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整句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翻译。

连词,转折关系,“但”、“却”……

我偏偏喜爱莲花生长于淤泥之中却不(被淤泥所)污染,濯洗(于)清水(之中)却不(显得妖媚)……

第三步,意译、修改:

我偏偏喜爱莲花(萌芽、)生长于污泥之中却不(被污泥所)沾污,濯洗(于)清水(之中)却不(显得)妖媚,(莲茎)外观笔直,内部通达,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莲花)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只)可以远观却不能够(被)靠近玩弄(的习性)。

3、精读鉴赏

(1)

这一句句意对于后面句意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

2)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是怎样的?

牡丹花是怎样的?

俗世之人都爱牡丹花,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尚?

作者所独爱的莲花有哪些基本特征?

菊花质朴自然,淡雅清香,性耐寒,独自开放于百花凋谢之时,枯萎后又不凋零。

牡丹,大气艳丽,有“国色天香”之美称,预示着富贵吉祥。

莲花从污泥之中长出,却并不被污泥所玷污;

就这样洁净、庄重、袅娜地挺立于水中,只能远远地欣赏却难以接近、(被玩弄)。

3)第二层:

请以陶渊明为例,说说隐逸高士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恰好以隐逸高士比喻菊花?

以富贵闲人比喻牡丹?

请以作者,或你所熟悉的某位文化名人为例,说说君子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恰好以君子比喻莲花?

作为知识分子,陶渊明在为官80天时,不堪于向权贵低头弯腰,毅然决然地辞官归乡,耕读于乡村,以至于行乞;

然而在那样的处境中,他态度乐观积极、心胸豁达坦荡,陶醉于田间劳作的乐趣,乡村至真至善的淳朴民风。

菊花不在百花盛开之时与它们争奇斗艳,却自有一番淡雅纯净之美,耐寒凌霜之气。

因此,将之比作菊花,最恰当。

富贵之人衣着体面,饮食精致,气态轩昂,牡丹大气艳丽,有国色天香之美,以富贵之人比喻牡丹,正好。

君子处闹市恶境却能洁身自好,为人朴实忠厚,内心豁达坦荡、谦恭有礼,外形俊美刚正,不走旁门邪道,厚德博学;

就这样洁净、庄重、袅娜地挺立于水中,只能远远地欣赏却难以接近、(被玩弄),以君子比喻莲花,也是恰当的。

4)第三层:

自陶渊明后,爱菊者甚少,为什么?

对于钟爱莲花的情趣以及爱莲之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尘世中人多爱牡丹,作者对此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坚持自我、淡泊名利、超凡出世者少之又少,独爱菊花之人自然也就很少听闻;

钟爱莲花,渴慕君子之风,是作者所自豪骄傲的,正因如此,对于爱莲之人,作者才视为知己;

俗世之中,多贪恋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人,因此喜爱牡丹之人,自然很多了;

作者对此表示理解,但显然不以为然。

3、课堂小结

4、生自由朗读并默写

5、作业

1)在作业本上完成思考探究第三题;

2)完成配套练习微型阅读;

第3课时

2、文言重点虚词“之”的识记与积累

1)结构助词

1 对构句起到辅助作用,相当于“的”

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穿井得一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

(《爱莲说》)

2 在固定结构“何……之有”中使用,倒装句的标志,不翻译。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3 使所处短句失去独立性而变成整个句子的一部分,不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2)动词,到,达。

“送孟浩然之广陵”

3)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他、她、它们”;

“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4)指示代词,“此”、“这”。

“有闻而传之者”;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3、精读鉴赏

(2)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什么叫“托物言志”?

1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以人喻花,在对莲花与君子相似的特征具体生动的展现中,解说了自己对莲花情有独钟的嗜好,对陶渊明爱菊之高逸的敬仰,对尘世之人追名逐利、贪恋富贵的理解、不屑。

2 “说”

像这样的,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义理的论说类文体,叫做“说”。

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3 “托物言志”之手法。

如本文,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2)与《陋室铭》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的语言风格相比,本文语言在句式长短变化、语气停顿连读、内容互补照应、修辞互文对偶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本文语言风格与《陋室铭》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语气随语意变化而在连读停顿方面富于变化,句式也长短不一。

在本文中,上下句互文对偶的骈句虽然不多,但长短不一的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

5、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人喻花,在对莲花与君子相似特征具体生动地表现中,解说了自己对莲花情有独钟的嗜好,对陶渊明爱菊之高逸的敬仰,对尘世之人追名逐利、贪恋富贵的理解、不屑。

像这样的,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而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义理的论说类文体,叫做“说”。

本文语言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与《陋室铭》有所不同。

1)在作业本上完成第3、5题;

2)中考拓展练习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

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

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

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

异香。

⑤芙渠:

荷花。

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3分)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