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107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副伤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副伤寒.docx

《伤寒副伤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副伤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副伤寒.docx

伤寒副伤寒

教案首页

第6次课,授课时间2001年12月10日,教案时间2001年8月13日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年级

98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院

授课方式

大班课

学时

2

教员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电话

授课题目(章、节)

伤寒及副伤寒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传染病学通编教材,

教案目的与要求

目的:

通过授课及讨论,使学员初步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案方法

讲述为主,多媒体投影与板书相结合,重点部分反复强调。

适量使用专业英语词汇

讲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时各列举1个病例。

授课结束时留5分钟复习测验、提问。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

伤寒及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

伤寒的发病机理及肥达反应的原理、判定及临床价值。

学员学习方法

以自学为主,上课多采用提问方式,结合病例分析启发加深印象。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伤寒及副伤寒

(TyphoidFeverandParatyphoidFever)

概述(Introduction)

1.定义(definition)

中医学中,伤寒顾名思义指为寒所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侯群,包括了西医学一系列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疾病----伤寒(typhoidfever)及副伤寒,发热虽然是其临床特点之一,但是指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styphi)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肠道传染病。

2.历史(history)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考证可能属“伤寒论”中缓脉型伤寒。

西医学的发展扎根于实证主义,其发展具有较好的续贯性。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fever。

1873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病原学(Etiology)

1877年几乎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KarlJosephEberth,45,和Robert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1884年德国细菌学家GeorgT.A.Gaffky年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cartnern在患有伤寒小鼠粪便中分离出鼠伤寒杆菌。

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DanielE.Salmond.在美国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enterobacteria),命名为沙门菌。

沙门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按照O抗原(菌体抗原)的成分可分50个群,按照H抗原(鞭毛抗原)成分进行血清学分型,目前有2000以上血清型。

3min

重点讲述伤寒,副伤寒在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上同伤寒类同,不再专门讲述,主要要区别之处,重点强调

六大主征

8min

板书表达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对人类致病的有6个群及其代表菌属。

可通过食物污染导致对人类和热血动物发生胃肠炎、肠热症、败血症等。

胃肠炎:

甲型副伤寒杆菌---副伤寒丙(其他沙门菌)

肠热症:

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伤寒、

副伤寒甲、乙、丙

败血症:

副伤寒杆菌C(脓毒血症,迁徙性脓肿)

(肺炎型:

鼠伤寒沙门菌等)

1.形态学(morphologiccharacteristics)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D群,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长2-3微M,宽0.6微M,菌体周围有鞭毛,无夹膜,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生长(了解)

2.抗原构造(antigeniccharacteristics)

菌体抗原“O”,H抗原对辅助诊断有意义,含有Vi抗原的菌株在体内有抗吞噬和抗溶菌作用,Vi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伤寒慢性带菌者进行调查,对之可进行噬菌体分型,用于了解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生存能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流行病学(Epidemioligy)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3-4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人在进入恢复期2周内排菌,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我们称之为慢性带菌者,2-5%的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typhoidmarry举例说明)慢性带菌者是伤寒散发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行,暴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

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沙门菌示意图

(投影)

电镜照片

(投影)

10min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4.流行特征地区:

温带和热带居多。

季节:

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是本节课重点,但是要熟悉掌握临床表现,需要对发病机理有透彻的了解。

因此两者同时讲述。

重点之处强调。

伤寒杆菌随饮食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残存的细菌进入小肠,肠道内呈碱性,其中有胆汁和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的生存、繁殖。

细菌在小肠上段侵入粘膜上皮细胞,或侵入粘膜下层被巨噬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经淋巴管入小肠肠壁的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继续繁殖,并导致肠道淋巴组织T细胞致敏,淋巴组织增生。

后经门静脉或胸导管入血,24-72小时形成初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不出现症状,如果机体免疫力较强,可将细菌杀灭而不发病。

如果机体免疫力差,细菌随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如肝脏、脾脏、胆囊、骨髓、及淋巴组织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继续大量繁殖。

在胆囊内细菌繁殖比较旺盛,第2、3病周,大量细菌经胆汁排入肠道,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型变态反应,淋巴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肠壁溃疡。

在次期菌血症以前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伤寒潜伏期。

3-35天,平均10-14天。

在潜伏期末,细菌再次侵入血流,形成次期菌血症,病人开始出现症状,进入……..

临床表现(clinicalmanisfestations)

初期:

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升,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5-7天体温达到39-40度。

如为预防接种者或小儿,可有不典型轻型伤寒。

很少出现极期症状。

1-2周痊愈。

极期:

2、3病周出现了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1.持续高热,10-14天,稽留热,39-40℃左右,少数有弛张热。

原因:

内毒素血症;菌体同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相对缓脉和重脉:

多数可见相对缓脉,少数见重脉,正常人体,体温升高1度,脉搏每分钟加快15-20次,(附以体温表单),例如患者体温40度,脉搏仅仅90-100次,称为相对缓脉,内毒素导致副交感神经所致。

触疹挠动脉,每一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称为重脉,由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导致扩张所致。

3.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表情淡漠、重听、反应迟钝、精神错乱、昏迷,有时出现脑膜刺激症。

(举例)

 

10min

 

20min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2.玫瑰疹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在6-10病日,在躯干部位,胸部、背部、腹部出现2-4mm直径的淡红色充血性皮疹,压之可退色,数目不超过10个,原因不明。

一般在3-5天自行消退。

(幻灯)

肝脾肿大,第一病周末,肋缘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脾,1-2cm之内。

质地软,有轻微压痛。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所致,伤寒小结形成。

灶性坏死,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肝细胞浊肿,脂肪变性。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幻灯)

6.其他:

肠道粘膜的溃疡病变可导致腹痛、腹泻。

电解质紊乱、中毒性肠麻痹可导致便秘、腹胀、右下腹压痛等。

白细胞减少,少于5000/dl,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贫血常见,乃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而其它造血细胞系受抑制结果。

缓解期:

第四病周,体温呈弛张热,逐渐下降,病情开始好转,患者消瘦虚弱,同时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

此后随着人体抵抗力的增强,在4、5病周,细菌被消灭,或长期隐藏在体内,特别是胆囊,成为慢性带菌者。

体温正常,症状逐渐消失,组织逐步修复。

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不典型伤寒:

1.轻型免疫接种有部分免疫力者及儿童。

1-2周可愈

2.顿挫型儿童及有部分免疫力成人。

3.迁延型血吸虫病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病程可迁延数月。

症状轻。

发热持久,但其他症状轻。

4.逍遥型病情轻微,可坚持工作,但常突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5.爆发型急剧高热,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谵妄、昏迷,中毒性心肌炎、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休克。

见于感染严重及免疫力极差的病人。

儿童伤寒特点:

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呕吐腹泻多见,肝脾肿大突出,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

婴儿伤寒起病急,重症多,高热、惊厥、腹账、腹泻、呕吐,白细胞计数降低不明显。

老年人伤寒特点:

体温多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恢复慢,病死率高。

再燃和复发部分患者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重新上升,称为再燃。

可能同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有关。

再燃时症状随之加剧。

有的病人在退热1-3周后临床症状再现,称为复发,原因是病灶内的细菌尚未完全消灭,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伤寒杆菌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流,多见于抗生素疗程过短的患者,少数病人可有两次以上的复发。

复发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并发症与合并症较少。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并发症(complication)

1.肠出血肠壁的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多少不等的出血,出血少可见大便潜血阳性。

出血量大则可出现黑便或紫红色血便,表现为体温骤降低后回升,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多发生于2-3周,腹泻的病人容易发生。

2.肠穿孔肠壁的溃疡侵蚀浆膜层,则导致肠穿孔,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

病人突然出现右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及休克症状,不久又出现高热、腹胀、腹膜刺激症,肝浊音界消失,X线检测可见腹腔内游离气体,白细胞总数升高,往往由饮食不当,滥用泻药、排便用力,高压灌肠,钡餐检查或肠胀气等,多发生于第2、3病周,发生率1-4%。

3.伤寒肝炎肝脏对伤寒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产生非特异性反应,肝肿大发生率10-50%,ALT异常50-90%,黄疸1-3%,肝功能异常同肝肿大程度无关,预后良好,个别可发生肝性脑病和全身出血。

4.心肌炎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S-T、T波改变。

5.支气管炎咳嗽咳痰,X线有肺炎表现。

6.肾炎蛋白尿发生率40%,内毒素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肾炎。

7.溶血尿毒综合症,以急性溶血、贫血、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表现,血小板数目减少,血中有破碎的红细胞。

预后很差。

其它还有胆囊炎、脑膜炎、骨髓炎等较少见。

诊断(Diagnosis)

一、临床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