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874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上册 9册 第八单元 备课Word下载.docx

正确读写生字及词。

教学难点:

理解“远征”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七言律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一)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二)教师小结: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三)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

读懂,读顺,读正确。

帮助学生利用熟字来加深记忆,如,“礴”,薄厚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

”,“磅礴”的“礴”。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一)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二)学生质疑。

(字词)

(三)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四)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

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

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

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

气势雄伟。

开颜:

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五)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

板书设计:

七言律诗毛泽东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两句子为一联)

第二课时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

3.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一)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二)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想诗境,悟诗情

(一)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

等:

等于、等同;

闲:

空闲、闲置;

等闲:

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

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

(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

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

翻;

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

走:

滚动;

泥丸,泥球。

走泥丸:

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1)用“不仅……而且”回答。

(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2)朗读颔联。

(三)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

铁索:

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

暖的感觉;

寒:

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

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四)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预设1: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预设2: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比如:

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预设:

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五)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更喜:

对胜利充满信心。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一)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

入情朗读。

(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二)检查背诵。

 

课后习题:

句段推敲。

课后反思

26、开国大典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略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有详有略地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

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

2.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及词。

了解文章大意,弄清写作顺序。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报。

(二)过渡:

(出示图片:

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地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的情景。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1)正确连线。

擎 

檐 

qǐnɡqí

nɡ 

zhān 

 

n

(2)解释词语,练习造句。

擎着:

往上托;

举。

(造句练习)

瞻仰:

恭敬地看。

(3)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二)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练习分段。

1.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2.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1-4):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5-10):

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11-13):

阅兵式盛况。

第4段(14):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15):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二)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

毛主席宣告;

升国旗;

读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三)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略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有详有略地记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一)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1.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

会场在__________。

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3.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4.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二)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的解说词。

1.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3)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

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5)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三)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1.小组代表解说。

2.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3.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4.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四)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2.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回归全文

过渡:

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

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

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大典前

开国大典宣布成立

大典中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游行壮景

大典后

课后习题:

选字填空

檐、瞻  (  )仰   (  )檐

钮、纽  (  )扣   电(  ) 

爆、暴  (  )动   (  )发

佛、拂  飘(  )   仿(  )

效、郊  率(  )   (  )区

防、妨  (  )碍   (  )守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一课时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一)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二)导入:

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一)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二)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

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三)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四)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一)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

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