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858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戏剧常识Word下载.docx

(1)安表现形式分:

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

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

悲剧、喜剧、正剧。

(5)按演出场合分:

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

戏剧冲突

是戏剧艺术中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茅盾冲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

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

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幕和场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

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话剧

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

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歌剧

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句。

有的歌剧只有唱歌,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

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

舞剧

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将诶和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

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

剧中的舞蹈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

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用来描绘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的特征。

广播剧

是指在广播播送,主要为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戏剧。

也称为放送剧、音效剧、声剧。

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根据听众只能凭听觉进行欣赏的特点,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

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

广播剧要求评议要个性化、口语化,富于动作性,演员播演一定要吐字清楚,表达准确生动感情充沛真挚,配乐应当富有特色,波澜起伏,动人心魄,音响效果必须逼真,解说词应当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音乐剧

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木偶戏

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可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作品的一种形式,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

篇幅较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

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

多幕剧

按作品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

与独幕剧相对应。

舞台口的大幕启闭一次为一幕,在全剧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

中国古典戏曲剧目分本、分折或分出而不分幕,古希腊戏剧及W.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演出分场而不分幕。

它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剧情复杂,宜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称为“幕”。

一幕之内又可分为若干场。

有的戏剧不分幕,只分场。

幕与幕、场与场之间必须互相连贯,使全剧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

悲剧

悲剧最初在古希腊,是春天播种时为谢神而表演的山羊之歌,所以悲剧在希腊文中是“山羊之歌”的意思。

最早的悲剧,主人公在命运支配下是无可逃脱的,常以失败和灭亡而告终。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悲剧的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则表现出理想和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构成了悲剧的冲突。

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喜剧

喜剧在古希腊,最初是秋季收获葡萄时为谢神而表演的狂欢歌舞,所以喜剧在希腊文中是“狂欢之歌”的意思。

举行狂欢歌舞之时,领队者常要说些诙谐之词引人发笑。

所以喜剧的特点是,多以滑稽的形式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及一定人物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

鲁迅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一般的说,喜剧的结局总是愉快的,圆满的。

正剧

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

正剧不拘泥悲剧和喜剧的划分,灵活利用了两者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得能力,适应了戏剧发展的要求。

混合着悲喜成分,故又称为“悲喜剧”

舞台美术

简称“舞美”,包括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电影、电视中的美术活动(布景、灯光、人物造型、化妆、道具)

舞台说明

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而提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上场、下场的,也有关于“效果”的,还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场面调度

也叫舞台调度,指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既要符合规定情景,又要便于观众观看,使整个舞台画面达到最佳状态。

电影的场面调度还包括摄影机的距离、角度和运动,以及它与角色、背景的配合。

第四堵墙

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左、后、右三面布景墙,被称为“三堵墙”。

沿台口的一面当然不能设置墙,否则观众无法观看,这堵虚拟的墙就被称为“第四堵墙”

三一律

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其中,戏曲是最后成熟的。

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二)戏剧流派

自然主义戏剧

自然主义是欧美现代文学史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

自然主义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基本特征是:

反对采用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主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

反对按理性原则或个人感情将人物性格抽象化或理想化,主张以观察到的事实对人物面貌作记录式的描写,并要求精确地分析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反对运用诗的语言和独白,主张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

反对演员作过分矜持或夸张的表演,主张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

主张舞台布景艺术要制作出“尽可能确实的画面”。

自然主义戏剧的发源地是法国。

主要剧作家和作品:

德国霍特曼《日出之前》,苏德尔曼的《荣誉》、《故乡》,法国亨利·

贝克的《群鸭》《巴黎的妇女》,瑞典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

古典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

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

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该流派强调理性,歌颂贤明君主,在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遵守三一律,其主要代表剧作家高乃伊,莫里哀等。

浪漫主义戏剧

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

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

最大成就的是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流派的演员克服了古典主义划分严格等级、规定朗诵般的铿锵声调和芭蕾般的庄严动作而不注意角色内在的情绪的弊端,首先肯定把舞台体验作为演员创作的基础,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形象。

在中国话剧中,田汉、郭沫若的一些剧作比较多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象征主义戏剧

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莫雷亚斯于1886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将这派诗人称之为“象征主义者”。

后来一般都以此作为象征主义诞生的标志。

很快,这个流派从诗歌扩展到戏剧,并成为一个波及欧洲数国的戏剧流派。

比利时诗人M.梅特林克于1886年去巴黎参加象征主义运动,并于1889年发表剧本《玛兰纳公主》,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象征主义剧作家,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这一流派的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有:

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1890)、《青鸟》(1908),爱尔兰剧作家J.M.辛格的《骑马下海人》(1903),德国剧作家G.豪普特曼的《沉钟》(1896),俄国剧作家Л.Н.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1906)等。

现实主义戏剧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超现实主义戏剧

这一名称源出于法国诗人、剧作家阿波利奈尔(1880~1918)1917年创作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剧作家在此剧剧名下标明:

这是一部“两幕及一序幕”的“超现实主义戏剧”。

作为一个有理论纲领的独立流派,它正式形成于1924年,以诗人、剧作家勃勒东(1896~1966)于当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

超现实主义戏剧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

此方法要求剧作家采用“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把白日作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加以诱导”,使剧作家在下意识状态中,“不假思索地、拼命地写下去”,而“完全不考虑文字的任何效果”,然而在事后,却能发现这样的写作方法具有“行文流畅的幻觉,过分的情绪的迷惘,有一般写作方法所从未获得的特殊意象,有别具风格的画意,还夹杂着一些荒唐透顶的趣语”。

超现实主义戏剧认为,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是它与其他戏剧流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荒诞派戏剧

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

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

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2012年下学期九年级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