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078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0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

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

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

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答案:

B

解析:

“因其作品而被称为……‘赋’等”错,原文第三段为“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把楚辞称为“赋”不是因为屈原的作品,而是因为其“不歌而诵”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答案:

C

解析:

“每句长短不一”句意理解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

D

解析:

“……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推断错误,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歌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11分)

咏 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

C.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币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

“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E.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

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

答案:

BC

解析:

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5.《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

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

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解析:

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

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11分)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

竹笋的壳皮。

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答案:

AC

解析:

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7.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做简要的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

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

天寒人心更寒。

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解析:

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

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

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

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9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女主人公之口,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

(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通过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烘托客人的箫声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5)《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一种静穆与悲凉的边塞征戍之苦。

答案:

(1)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2)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4)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5)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语言文字应用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集中公布的一系列主要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回暖持续,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从当日中国金融市场波澜不兴的表现中可略见一斑。

②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

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③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撤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④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

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⑤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

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A.①④  B.②⑤

C.①③D.④⑤

答案:

A

解析:

②“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此处不合语境。

③“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能用在本句来形容“实现机场净空”的情况。

⑤“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四川省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