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719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高考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试文档格式.docx

针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校长治校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生就学难的现象,启动了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了农村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校长培训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学生“爱心助学工程”,组织了“农村义教大行动”、“支教支校”活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我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5年普通高中一批招生学校由3所增为12所学校。

总之,经过近几年努力,我们筑就了一批优质教育高地,为全市选择优质教育开辟了更多更好的空间,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搭建了更宽更广的优质教育平台。

(二)注重实效,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为增强课改师资培训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对高一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及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采取“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培训方式,从“两个阶段、三个维度、四个层次”全面展开。

“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以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实施新课程教材之前进行。

以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对话研讨等为主要形式。

第二阶段为分散研修,在课程改革推进和新课程教材使用整个过程中进行。

通过教研活动、课堂观摩、课例研讨、跟踪指导等有效形式开展校本研修,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促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个维度”即师资培训工作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教材培训”三个维度展开,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全员性通识培训;

高中骨干教师和承担高一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

四个层次”即按照“因人而异,因校制宜”的原则,第一个层次是对教育行政干部进行通识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使广大教育干部集中精力学习,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课改的目的意义,同时可以创造高中课改工作氛围,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增强对高中课改的紧迫感,提高了培训质量,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教研员进行培训。

专门组织高中教研员学习研讨高中课改实施意见,邀请部分知名课程专家讲课,赴定点学校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观摩。

各学科教研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学科中心组成员共同研修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第三个层次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者培训。

在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基础上,近几年组织1000多名学科骨干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高中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全部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教材培训,初步建立起全市高中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承担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开展全员性教师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个层次是对一线教师实行全员培训。

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经验,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规定凡拟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均应接受新课程师资培训,并参加相应的考核,做到“持证上岗”。

市教研室十科教研员对承担新课程的全市高中一年级全体5000余名教师分学科集中进行教材培训,提前进行备课,并就新教材的组织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驾驭教材,科学的取舍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反思,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交互式研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学科教材培训尤其是案例教学是我们能够顺利进入高中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抓典型学校,以点带面

按照省教育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有关要求,济南市确定了省实验中学、历城一中、济南九中三所普通高中学校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定点联系学校。

根据三所学校实际和不同办学特点,在全面模拟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了重点研究课题。

山东省实验中学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生源质量较好,办学优势明显,重点研究模拟新课改中的课程管理、课程编排、学分管理等内容。

济南九中,作为一般普通高中,地处济南市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市区西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多年来,九中坚持探索课改,全校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有声有色,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此我们确定九中重点研究高中课改行政班与教学班结合下的学生管理办法。

历城一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济南南部山区,依山傍水,有着极为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可供开发,为此我们确定历城一中在课改实验研究中重点放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

三所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的放矢,积极展开各项课改模拟实验,在全市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上三所学校均做了典型发言,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四)科学谋划,推进课程落实

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者在责任、意识、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从观念和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体现。

根据国家课改要求和济南市教学实际情况教研室制定了《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科学研究,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开设好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

必修模块是新课程的核心部分,从根本上决定着高中教学质量。

我市按照课标及模块学的课时要求认真开设。

必修课的开课思路是,在高一年级开齐学术类课程的必修模块,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较早地进人课改的氛围。

当然针对有些必修科目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的情况时,学校也会及时作出调整,适当增加课时。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实现则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实现的。

按照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

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是:

高一以校本课程选修为主,高二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

对于国家课程的选修从非学术性课程人手,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依次推开,逐步延伸到主要学科,最终实现全部学科的自主选修。

全市大多数学校能按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

文化课领域里的课程都能开足开全,音乐、艺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课情况较好。

多数学校能够突出学校特色,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为引领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市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开放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得以推广。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气、活力、激情与创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

如:

济北中学、山师附中、济南中学等学校开展学案导学法、历城二中的情境教学法、章丘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山师附中的政治课探究式教学;

济钢高中形成了“情景倒人——合作探究——达成共识——理解运用”式教学模式;

济南一中、济南二中、济南九中、章丘四中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济钢高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环节”教研模式。

即:

研究一节课——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或经验介绍材料——集体备课——总结。

实验中学创新采用“六人圆桌”式课堂教学模式等。

生物学科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政治学科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6年3月结题。

“读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化学有“学案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提倡合作探究式教学,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地理学科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六)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教学质量检测

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工作重点。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等活动发现,教师能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在课堂教学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但忽视了关注课堂质量。

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新课改,要向课程改革要质量,以市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坚持“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了对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力度,市教研室各科室和各区县教研室把教学监测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去抓,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实行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监测制度,随机实施课堂教学监测,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指导。

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措施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也已列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研人员下校听课,举行观摩课、评优课的重要环节,形成惯例,成为促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006年市教研室下校开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共有30多校1000多位教师300多个班18000多名学生,认真编写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倡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与以往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不同,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

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多数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环保活动、科普活动、参观名人故居、办学报等,并且使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取得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如历城二中学校的二十多架钢琴向全体学生开放,使音乐教育不仅面向特长生,而且面向全体学生。

济南二中的“机器设计制作”活动、章丘四中的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济南九中、济南中学、外语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让学生走出了教师和校园,广辟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渠道,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山东省实验中学几年来还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不仅使高中新课改走向纵深,而且探索了高中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7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二版头条刊发山东省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特色“品牌”的专题报道,介绍省实验中学的经验。

他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部分,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目标定位,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

实验中学每到暑期,都有上千名学生、百余名教师参与行业体验。

校外实践内容不仅有列车乘务服务和超市服务等行业体验,还有1698名学生注册了青年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暑期的“游学天下”也受到400多名学生追捧。

几年下来,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同的社会群体直观地感受了新课改的现实转变。

(八)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高水平的指导,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另一方面是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教研员要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强调研究、指导和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新课程实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而是挑战。

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

为发挥各级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和服务型的教研队伍,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教研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在每年教研室举行的读书班上,除了组织政治理论的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外,我们还安排了教研论坛和教研员上研讨课,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大家互相评课,在教学研讨

的过程中,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

教研工作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在教研工作中实施了三项转移。

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和课题研究前移。

探索“四个转变”的教研方式:

一是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既教研人员要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起确定具体的课题,边学习理论,边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边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与推广。

二是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既教研人员从学科型转向综合型,由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战,既要重视学科教学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研究,又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横向研究,特别是综合课程的研究。

同时,还要把必修课、选修课、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等结合起来研究,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得更好的整体效应;

三是变应试研究为素质评价的研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从评价体系的高度来研究考试。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四是变单纯教的研究为学和教的研究,我们要引导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并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高效率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法。

三年来,市教研室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

学习和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和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

完成了大部分必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印发给全市各校,为帮助教师把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思路和案例。

其中多项成果已正式出版。

在全省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有150多篇优秀教学设计获一等奖。

九个学科《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

教学案例分析》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省推广使用,其中《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必修1和必修4》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

九个学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复习指导丛书》也由山东教育出版社。

(九)以教学能力大赛促课程改革

三年来,市教育局为了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由市教研室承办的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和骨干教师大赛活动。

活动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宗旨。

大赛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四项。

全市中小学4万多中青年教师中参加,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初赛(区县教育局、市直基层学校)选拔,全市共有61个团队、292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笔试,经过笔试产生出1045名入围选手进行了封闭式课堂教学比赛,经专家组现场考核,产生出513名获奖选手和18个团体奖,并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

市教育局刘元刚局长在表彰大会总结中说到:

大赛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展示了风采,提高了素质,锻炼了队伍;

二是总结了经验,体现了创新;

三是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研究的合力。

市领导对大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这次大赛有三个好:

一是形式好,大赛是一次大练兵、大竞赛、大提高;

第二是组织好,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参赛的教师发挥了水平,有许多创新和发展;

第三是效果好,大赛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冲击力,使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大赛中得到充分的释放。

他要求认真总结大赛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争取越办越好,使之成为我市教师岗位竞赛的品牌平台。

大赛的成功组织,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加强新高考的研究,实现高考新突破

山东2007年“3+x+l”新高考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突出了我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新课程改革的意图。

在高考备考中,济南市教研室本着“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对高三年级复习备考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

在指导思想上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目标。

要贯彻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要求,加强对山东省2007高考方案的学习和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复习策略的研究,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全面领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深入学校虚心听取各高中学校对高三年级备考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市分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围绕省“3+x+1”高考改革方案举办了三次专家报告讲座,成立了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小组,积极开展高中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工作,举办了“06、07年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2次研讨会”,编制“基本能力测试”调研试题。

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备考中,我们加强了对高考备考的分析和研究,注重了考试诊断功能的研究。

采取了“一试带四会”的形式和做法,即每次大型考试,都及时召开教学工作现场会;

召开各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分析查找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局领导参加高三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求:

一要坚定信念和目标,让济南市的学生能上理想的高校。

二要狠抓两项工作:

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要落实集体备课的时效性,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研究高考信息,贴近高考命题。

四要平心静气不浮躁,取长补短,实事求是,找到切入点,冷静应对高考。

在全市高三教学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将落实进行到底”的要求。

对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落实、信念落实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找出不落实的问题、分析不落实的原因、制定抓落实的措施、重建抓落实的制度。

市教研室实施的集中教学视导,有力的促进了不落实问题的整改。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力拼搏,我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又上新台阶。

今年我市保送生388人,占全省843人的46.02%;

本科录取2007年比2006年增加1742人。

一批本科录取人数比去年净增998人。

章丘四中学生景清以总分696分的成绩,成为高考济南“裸分”第一名,同时也是山东高

考理科“裸分”第一名,实现了我市高考成绩的新突破,2007年高考我们向全市人民交了

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引发的思考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目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处在深化实施的关键阶段,有些问题是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需要解决的,还有许多问题,不是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所能解决的,而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的问题,需要行政部门领导和业务职能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位专家、同行们帮助解决,在这里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1.评价制度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高考制度改革滞后。

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用人制度、观念和现实状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矛盾,加上目前学生结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要求接受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导致社会上过热的追求升学教育,、高中发展过热,职业教育受到冷落,使国家各类教育不能科学地均衡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理念很好,但是,操作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且各校之间在学分认定上存在差异。

如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如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高考如何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正确的导向?

这一系列问题,尽管我们作了许多努力,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也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2.师生面临的压力问题

课改的初衷,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给学生个性发展据供空间。

但是由于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压力问题、课程与教材问题、优质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管理和师生教与学自身的问题等等,使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很无奈的工作,但高中毕业生必须要面对高考,虽从07年山东高考方案中看,关注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两条线的现状,以上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起课程改革前没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压力和负担正在向低龄学段延伸。

造成“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健康状况下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渐行渐远,使人们产生了不少困惑,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课程开设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全课程,把国家课程人为地分为主科与副科,课程开设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严重。

综合学科课程的开设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开时停,把课时挪做他用的现象较为常见,特别是《通用技术》课,有的学校甚至长期不开课。

有些科目成为课程表上有而课堂上无、检查时有而平时无的“形式课程”,导致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打折扣。

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随意眭很大,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高中课程的建设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4.师资培训需要持续有效

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许多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