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0501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27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家喻户晓:

喻、明白;

晓、知道;

家家明白,户户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

(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

(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

导:

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

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

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

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

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

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练习作

业设计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武牧羊》

(2)抄写生字词。

板书

设计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相关知识

链接

唐玄奘生于602,卒于664年,共活62岁。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本名祎(yi),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针对唐玄奘卒年的争议,我特将唐玄奘取经后的活动大事简介如下: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

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

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

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

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

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

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

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

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

同年二月逝世。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玄奘法师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后,初葬长安附近的白鹿塬上。

5年后,朝廷为之改葬于今长安兴教寺墓地,专门建塔供奉。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军入长安,兴教寺墓塔被毁,法师遗骸为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即西安市户县紫阁峪的敬德塔下。

二次

备课

反思

编写组成员:

审稿:

教学时间:

学生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能用修改符号修改。

多媒体课件

一、★标点和句子

1、课件出示:

妙用标点符号的趣事。

激发学生对标点的兴趣。

2、引导学生读句子,悟顿号的用法。

●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路上断了粮,跟随的弟子都饿得爬不起来了。

●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诸如衣冠、宫室、舟车、蚕桑、文字、音乐、历法、指南车,等等,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小组交流:

什么情况下用顿号?

(课件出示:

顿号歌)

可举具体的例子来说。

练习:

1.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2.每逢三五日,她都要去赶集,在农贸市场上总能看到她采购时讨价还价的身影。

3.语文课本第三册四五单元是小说,同学们学习得很有兴趣。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修改标点。

二、修改病句。

课件出示问题:

1、请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修改病句?

2、修改病句有哪些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教师总结。

3、师生共同探讨修改病句的步骤。

(1)读懂原句,弄清本意。

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查找病因,确定病症。

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3)对症下药,修改病句。

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

(4)仔细检查,完成练习。

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

4、我们会经常遇见那些病症呢?

(出示投影讲解)

(1)成分残缺:

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

如:

“放声歌唱。

”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复:

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

“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

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

“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

”“热心”一词的意思是:

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

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

“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

”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5.修改病句有哪些方法呢?

师生共同总结:

(1)修改成分残缺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缺少哪个部分。

”这一句缺少了基本成分“谁”,所以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明确,修改的办法是补上这一部分,可改为:

“同学们放声歌唱。

(2)修改意思重复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哪个部分的意思是重复多余的。

”显然“不正确”重复了“错别字”的含义,修改的办法是把“不正确”或“错别”去掉一个,保留一个,成为:

“我把不正确的字改正过来了。

”或者:

“我把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3)修改用词不当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个词语使用不当,以及错误的性质(用错了近义词,范围使用不当,词语搭配不当)。

“小刚十分爱护时间。

”“爱护”的意思是:

爱惜并保护,用在“时间”前面不恰当,可改用“爱惜”(意思是因为重视而不糟蹋),成为:

“小刚十分爱惜时间。

(4)修改词序颠倒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个词语的位置错了,如:

“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校长的报告。

”读句子后就能发现先讨论报告再听报告是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必须是先听报告再讨论报告,成为:

“我们听了并且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5、引导学生当小医生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课件出示病句,分别请同学说一说,这些句子各自的病症,应该怎么改。

三、拓展交流。

1、你觉得丫丫查阅相关资料后,制作的这个名人小档案有什么益处?

3、除了简介和名言之外,还可以记录一些什么内容?

二、阅读平台

1、不会的生字查一查字典。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三字经中出现的人物的相关资料。

3、提倡通读新三字经全文,全班进行朗诵比赛或根据新三字经内容讲述相关的故事,了解历史。

一、修改标点符号。

1、今天来开会的大概有七、八十人。

2、这项任务由五年级的一二班共同完成。

3、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4、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1、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2、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已经恢复了健康。

3、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2、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自己最想了解的名人的资料。

一、交流搜集内容。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涌现了多少名人啊!

他们像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民族历史的天空。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名人是谁?

并用几句简洁的话语来为大家描述他。

2、同学发言之后,大家评议,谁介绍的语言最精炼,最能让大家了解这位名人的特点。

(此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后学会抓重点,提炼精华,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交流搜集经过。

1、以四人一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寻这位名人的事迹资料采取了哪些途径。

(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询问长辈、直接采访等。

2、在你搜集资料过程中用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

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总结:

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回头看,我们要好好珍惜,更要吸取经验,以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在积累和反思中成长。

3、请同学介绍自己是用以什么方式来整理搜集来的资料的。

三、交流搜集内容

1、先在组内交流,每个人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

2、各组选出最有特色的在全班汇报。

3、大家评议:

内容是否翔实;

选择事迹是否突出鲜明;

是否能展现这个名人的特色;

是否有自己对这个名人的客观评价。

四、师生交流如何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介绍这位名人的文章。

1、以21---25课为例,想一想,这些传记类的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使主人公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千人一面。

(2)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有机结合,力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换言之,要有文学性。

(3)择要介绍,不必面面俱到。

可以介绍人物的主要贡献,成长经历,所受影响。

生平经历,(或取一个截面)只要能突出主题就行。

2、以小组为形式,互相再精选材料。

将整理后的文章放在班里的名人张贴栏里,大家共同浏览,并评选星级。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精神抖擞!

老师今天想请你们听首歌,愿意吗?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听完后,可要告诉我你听明白了什么哟!

课件播放《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听懂了歌曲的意思吗?

指名回答。

对,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祖国,一定更美!

板书:

二十年以后

二、启发谈话,拓展思路

1、二十年以后,有一天我们相约在一起了。

二十年不见,当我出现在你们面前的一刹那,你们肯定不敢相信站在大家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曹老师,大胆地想像一下,二十年以后的曹老师会是什么样子?

指导学生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想像说话。

小结:

是啊,二十年后的曹老师已年过半百,皱纹已布满我的面颊,青丝中也夹杂着白发。

见到阔别二十年的你们,我怎能抑制信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呢?

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2、创设情境:

二十年后再相会

师:

噢,你们是二十年前我在民族团结小学六年级一班的29个孩子吗?

啊,那是谁呀?

我怎么认不出来了?

指名学生想像并模拟当时自己语言、动作。

在创设的情境中,尽量启发学生想像说话,说出自己二十年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在哪个岗位上发挥作用。

我太高兴了,因为我的弟子中有这么多有出息的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个个都比曹老师强。

三、同桌交流,自由表达

1、二十后,我们相聚在一起,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变了,物也变了。

咱们学校,咱们社区,咱们的城市,……可能变成什么样了呢?

放飞你想像的翅膀,任你的思绪飞扬,把你的想像给同桌说说吧!

2、你打算重点写哪几个人,他们的样子、职业、谈吐等都发生了什么的变化?

可用今昔对比的办法,重点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同时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一定要合理。

再在两人小小组之间交流评议。

同学们说得这么投入,老师真不忍心打扰你们。

来,把刚才给同座说的内容说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吧!

四、全班汇报,相机指导

1、找三组同学说,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的意思表达更完整,更清楚!

2、请同学评议,评议的角度,

(1)想象是否合理

(2)是否表达了师生间,同学间,二十年之后再次相见后之间浓浓的情。

五、师生赛写,初拟草稿

同学们的想像果然丰富多采。

二十年后的世界十分精彩!

你们的创造和劳动会使咱们祖国更美好!

多想乘坐时空快车去二十年后的世界看看呀!

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去吗?

好,拿起笔,把你想到的二十年的情景写下来吧!

老师跟你们一起写,看我们谁写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一、师生继续作文。

二、小组评议,各组推荐一篇优秀文章在全班念。

三、全班交流,及时评议。

四、师读自己写的作文,生评议。

五、总结:

听了刚才同学们写的作文,我好想自己减去二十岁,跟你们一样年轻,共同沐浴二十年后的和煦春风,共同撑起多彩的世界!

把你们的作文修改好,抄在作文本上吧,老师会把优秀作文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发表!

1、认识排比句,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作者资料。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六课《天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

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

(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

“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介绍作者。

过渡:

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

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1、复习

1.读一读本课的新词。

2.出示课件

()叫天窗。

2、理解课文4-7自然段内容

1.师;

那么乡下的房子和天窗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看一组图片。

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

当把木板窗和门关掉后,孩子们要看看外面的景象,就只能通过天窗了,因此,那小小的天窗就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板书:

唯一的慰藉

理解“慰藉”

2.师:

“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一次是第四自然段,夏天阵雨来的时候;

第二次是第六自然段,晚上的时候。

3.引导学生理解第4自然段,初步感受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重点抓住“顶、偏、地洞似的”这几个词来理解)

4、师:

在下雨的时候,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

又想象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文中找出有关内容。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5、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6-7自然段。

(要求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

汇报(出示课件)

在前两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这两段话,感受文中的孩子们是如何去想象的(同学间互读、指名读、齐读)。

6、同学们,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1)小组讨论

(2)汇报

(3)小结:

因为在有些特殊的时间里,孩子们只能从那个小小的天窗里得到一丝安慰,得到一丝快乐,这是唯一的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和展开无限遐想的窗口。

所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象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的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

这就告诉我们:

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

这样多角度,想象才合理丰富。

(板书:

合理想象)

3、拓展延伸

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让同学们也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是一幅从玻璃窗看到的雪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玻璃窗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那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呢?

指名回答

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的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

卜落卜落(bǔbo)  窗扇(shà

nshān)  似的(shì

)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阔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慰藉: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的孩子透过()仰望天空,看到了(),想象变得丰富起来。

2.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怎么()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要大十倍百倍。

小小的天窗()。

四、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的理解。

____________

26.天窗

雨天

唯一的慰藉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