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9687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答案】D

试题分析:

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是因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

4.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

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

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

分封制是材料中废除的,故B错误;

井田制是分封制经济基础,故C错误;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基础,故D错误。

6.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宰相也有此职能。

故答案为B项。

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明代内阁没有这种权力,排除A项;

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排除C项;

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排除D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制度

7.7.“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

“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亦属少府”到唐朝时“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以看出,中书、尚书令的地位不断提高。

故答案为C。

根据“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可知,汉代少府不是“位尊权重”,不选A。

B项只能部分地反映材料内容,不是材料主旨,不选B。

材料没有涉及门下省,所以D项“三省制”表达与材料不符,排除D。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8.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犯脏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

B.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D.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题中材料表达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无作为和贪污腐败的惩治,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本题选C。

A项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面。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

D项不是主要目的。

政府对官员的监督·

主要目的

9.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设置理藩院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辽阔地域的有效管辖,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今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B、D是清朝管理西藏的制度;

C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行省制

【名师点睛】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10.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11.1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故A错误;

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B错误;

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选官注重才学,故C正确;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故D错误。

C.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12.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A.秦御史大夫B.西汉刺史

C.宋同平章事D.明布政使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西汉刺史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符合题意的是B项,御史大夫是中央负责监察的官员,排除A项;

C项职务相当于宰相,不是监察;

D项是掌管地方财政大权的官员,排除。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见得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

……清政府就一一跟他们签订条约……在《南京条约》附约中所享有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受此辱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矛盾

C.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D.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被西方否认

19世纪上半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实力大增,为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侵略扩张,把矛头指向落后的中国。

BC虽有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

D则与此无关。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4.观察下面两幅图,左图是丰子恺的漫画“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

右图是南京某纪念馆中的一个炮弹花瓶,瓶身上写着“天壤无穷昭和戊辰(注:

1928年)之冬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书”。

这两幅图表明了()

A.二人都有和平无战争的美好愿望

B.两幅炮弹花瓶的寓意正好相反

C.日本陆军大臣在中国生活很简朴

D.丰子恺漫画炮弹作花瓶美观

左图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即和平建国,右图是日本的侵华,两幅图代表的寓意正好相反。

15.15.据资料介绍,国民党军对日战役、战斗,大小近千次,阵亡将士360万,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

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

A.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B.推行全面抗战路线

C.在正面战场抗战失利

D.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依据题干材料“国民党军对日战役、战斗,大小近千次,阵亡将士360万,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可知,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

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所作的贡献,没有体现在正面战场抗战失利,也不能说明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故C、D两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所做的贡献,抓住关键信息“国民党军对日战役、战斗,大小近千次,阵亡将士360万,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分析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16.16.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

“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该战役是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从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周之英勇抵抗”“此乃前所未闻者”等信息分析出,此战役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抵抗时间长达10周可知是淞沪会战。

17.17.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

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就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有如下议论,你认为完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可用排除法,②④说法正确。

①错在二者阶级立场相同,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国民党属于资产阶级政党。

③明显不符合史实,故选①③。

18.“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反映了()

A.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列强的侵华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C.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D.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首先明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即阶级斗争;

其次抓住“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明确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19.19.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

①中国革命的性质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斗争策略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错误。

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由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故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20.20.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

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反映了从中共建立到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时代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和救国的主张,B项正确;

图片信息都是1921年之后的史实,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无关,排除A;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于国民革命时期与图一信息不符,排除C;

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排除D。

所以选B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21.21.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①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②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

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①错在五四运动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②错在国民革命运动并没有完全消灭北洋军阀;

③错在延安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指挥部;

④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不是三大战役而是解放战争的胜利。

22.2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发动广大的民众参与革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

题干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没有反映民众的反日情绪或者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排除A

B.1913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无从得出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排除D。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23.2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

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

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县制

24.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最终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是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时间是在宋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南北朝时期,出现技术先进的灌钢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的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北伐战争的推动

B.南昌起义的爆发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根据图文可以看出,第二个高峰是在1931年之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C正确;

北伐战争的推动、南昌起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都与材料时间无关,排除ABD。

所以选C

工农武装割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8分,29题4分,共50分)

26.26.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

……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

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封建:

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弊端:

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2)威胁:

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问题:

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3)影响: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1)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

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

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古代中国的政治·

【名师点睛】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

都省"

27.27.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

也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造成材料一中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图1: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2: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2)图1: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同意第一种。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①割台湾,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加强国家财政负担,也加剧人民负担。

③开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意第二种。

中国各阶层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机。

①清政府:

进行军事改革。

②农民阶级:

发动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③中国知识分子:

学西方,反封建,进行政治制度探索。

(1)由图1“1895年4月日本马关”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

由图2“1945年9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可知,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向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