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29125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21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营可行性研究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立足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统筹实施综合管线规划建设是使城市地下管线实现集约化、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将来可能的地下管线事故频发、安全隐患突出、应急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既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又起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作用,是中新天津生态城长远发展的切实诉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结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相关内容,天津滨海旅游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14年启动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区域综合管廊研究工作,2015年9月份中新生态城北部区域综合管廊一期工程获得国家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的扶持,同时按照天津市及中新天津生态城政府相关要求,力争把该项目打造成天津市一个高标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

天津滨海旅游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新生态城北部区域综合管廊一期工程的投资方与建设方,对该项目进行建设与运营管理。

目前该项目一期第一合同示范段即将完工,为进一步加强管廊项目的管理与实施,下一步需对综合管廊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综合管廊项目运营与管理模式,我公司受天津滨海旅游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编制《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管廊建设运营模式研究》,从管廊行业现状、管廊投资运营管理模式、财务效益、外部效益、风险分析等方面对中新生态城投资运营模式进行研究,现呈请有关部门审查。

第一章综合管廊发展研究

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在城市道路下建造一个市政公用隧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于一体的构筑物,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综合管廊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早兴起于法国巴黎,目前巴黎的综合管廊总长已经接近2100公里;

英国伦敦于1861年开始兴建综合管廊,德国汉堡于1893年开始兴建,莫斯科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兴建;

到20世纪,美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甸牙利等国也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是目前世界发达城市普遍采用的城市市政基础工程,是一种集约度高、科学性强的城市综合管线工程,它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道路重复开挖建设问题及管线多头分散运营管理问题,也是解决地上空间过密化、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集聚、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综合管廊与传统管线建设方式的比较

无论是在安全性、长期经济性,还是在确保道路安全通畅、城市管线共同管理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管廊与常规管线布设方式相比都有明显的优点。

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模式、投资模式与传统管线建设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一)规划设计比较

城市建设应当基础设施先行,先地下,后地上。

然而,在传统管线直埋模式下,管线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和统筹建设。

综合管廊建设坚持城市建设各领域统筹发展的观念,做到协调规划和同步施工。

综合协调各工程管线的规划和设计,使其真正实现集约化敷设,达到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目的。

(二)建设模式比较

各种管线的传统建设方式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建设模式,无论管线的规划还是管线的建设,各建设单位都是将管线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

而综合管廊则是从城市有机大系统出发,将各种管线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系统化的规划与建设。

传统的管线建设模式将道路地下空间资源作为无限的空间铺设各种管线,而综合管廊则将地下空间作为有限资源加以有序利用。

其结果是前者导致了道路地下空间在约束条件下的横向有限扩张和竖向层次上管线的重叠,而后者则是在有限的人工空间内进行管线的扩容。

(三)管理模式比较

传统的管线独立建设模式决定了其管理模式的相对独立性,即由各管线的建设主体独立承担管线的管理与维修,也由此造成了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

综合管廊的集约化建设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机构来统一进行综合管廊内各种管线的日常管理,负责综合管廊的防灾与安全。

两者在管理模式上的最大差异在于管线的传统建设模式所决定的管理模式的独立性以及综合管廊管理模式的集中性与统一性。

(四)投资模式比较

综合管廊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远远大于管线独立铺设的成本。

国外对于综合管廊建设的投资,通常所采取的做法是将各种管线建设主体用于管线建设的资金集中,交由政府的综合管廊建设机构用于综合管廊建设,综合管廊建设的实际成本与各种管线总投资的差额由政府补足。

这种做法由于没有增加各管线建设主体的额外投资,所以比较容易被各管线建设主体所接受,从而推进综合管廊的发展。

管线的传统直埋方式是一种分散与独立的管线建设模式,其相应的建设投资模式也是分散与独立的,即由各管线建设单位独立投资管线的建设与日常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入综合管廊的管线企业是否增加了额外费用,是影响综合管廊能否全面推广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一)欧洲

欧洲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地区,特别是在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方面更是如此。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源地就在欧洲。

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有系统地规划排水网络的同时,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1861年,英国伦敦修造了宽12英尺、高7.6英尺的地下综合管廊。

1890年,德国也开始在汉堡建造地下综合管廊。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有地下综合管廊30公里,建在岩石中,直径8米,战时可作为民防工程。

在最近五年的时问里,在巴塞罗那、赫尔辛基、伦敦、里昂、马德里、奥斯陆、巴黎以及瓦伦西亚等许多城市都研究并规划了各自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

巴塞罗那的地下综合管廊网以环状布置为特色,马德里则规划了总长100公里的筛形网络。

北欧利用地下空间的特点是:

充分发挥基岩坚硬、稳定的优势。

如同所建的核防空洞那样,既可用于防御又保护了环境。

由于基岩坚固,开挖时很少使用辅助措施。

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许多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在地下比建在地上还要便宜。

欧洲国家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管线单位实现投资的部分回收。

(二)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比较早的国家早在1926年关东大地震后不久,日本就在东京市中心的九段下、八重洲和浜町公园等处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将电力、电话、供水和煤气等管线集中铺设,形成了东京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

伴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态的不断推进,日本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也不断完善,建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进而进一步有利地推动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1890年日本颁布了《水道条例》,开始在城市地下铺设上、下水道,开创了利用地下空间的先河。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重大灾害,在灾后恢复城市建设中,日本土木学会提出在城市干线道路地下开设共同沟的建议,把电信、电话、电力、照明诸线路和水道、煤气管道等铺设于共同沟内,以减轻以后再改造的困难,使城市供给处理设施的共同沟建设得到推广和发展。

1963年,日本颁布实施《共同沟建设特别措施法》,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日本相关部门需在交通量大及未来可能拥堵的主要干道地下建设“共同沟”。

自此,地下综合管廊就作为道路合法的附属物,在由公路管理者负担部分费用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建造。

口本国土狭小,地下综合管廊的建造首先在人口密度大、交通状况严峻的特大城市展开,现在已经扩展到仙台、冈山、广岛、福冈等地方中心城市。

到1982年,日本拥有地下综合管廊共计156.6公里,至1992年日本己经建造地下综合管廊310公里。

日前仍以每年15公里的速度增长。

日本建设省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叶在全国80个城市的干线公路下建成约11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地下空间进入综合开发阶段,在21世纪初,制定并施行了《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别措施法》。

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须与法律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日本国会和政府全面参与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由政府相关部门全面负责,同时借助专家委员会力量咨询,专业性高、分工明确、决策透明,形成国会、政府(国土交通省)和社会专家三方共同参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

通过立法形成了由单一(专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形成综合管理与专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已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准之一。

建造地下综合管廊的费用,一部分由预约使用者负担,另一部分由道路管理者负担。

其中,预约使用者负担的投资额大约占全部工程费用的60%^70%。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的维修、维护和更新也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很完善的运营管理体制,一般是委托专门的管理公司和管线的铺设单位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共同进行管理,但是管理的细节规则等则是在建设之初的规划阶段就必须明确的。

(三)台湾

台湾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始于1991年的台北,当时是为了配合台北地铁而建设的,目前台湾已建有城市综合管廊共计400多公里。

台湾综合管廊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相比于日本显得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台湾利用法律的方式规定了各主体的费用分摊方式。

台湾的综合管廊主要由政府和管线单位共同出资建设,其中政府承担1/3的建设费用,管线单位承担剩余的2/3,其中各管线单位以各自所占用的空间以及直埋管线的成本为基础分摊建设成本。

管廊建成后的使用期内产生的管廊主体维护费用的1/3由管线单位自建成完工后的第二年起平均分摊,另外的2/3由政府协调管线单位依使用时间或次数等比例分摊。

台湾地区还成立了公共建设管理基金,用于办理综合管廊以及多种电线电缆地下化共管工程的需要。

(四)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不足,因此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

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有意推行地下空间建设,但是为了对未来负责,该国进行了漫长的规划设计和反复论证,可以说是精益求精。

新加坡在1998年,建设了第一条综合管廊,即滨海湾综合管廊,该管廊总长20公里,廊内集纳了供水管道、电力和通信电缆、气动垃圾收集系统及集中供冷装置等。

如今该项目已成为新加坡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

成为各国参观、学习的范本,其设计合理、理念超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加坡滨海湾工程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长规划、稳建设、精管理,这一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是新加坡综合管廊工程的核心。

新加坡综合管廊的建造费用由新加坡政府承担,作为城市基本建设之一。

新加坡综合管廊建设的特点在于它的建设是非盈利的;

管廊内禁止有商业经营活动;

非核准及通过安全审核的人士不得进入管廊;

只有受邀的公共事业机构才可在管廊操作。

综合管廊的建设给新加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有效的提高了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

地下综合管廊的使用寿命长达百年。

如果把管廊设施视为生命体,那么,进行日常系统性、精细化地保养就能延缓管廊内的设施、设备衰老,减少“生病”的几率,延长管廊的使用寿命,为投资建设方节省了日常运维的资金投入。

在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所涵盖的接管期、缺陷责任监测期、运营维护工作期等三个阶段,运维管理所包括的人员管理、设施硬件管理、软件管理等三部分,均有标准流程手册进行指导和严格的考核机制作为保障。

为了建设管理好这条综合管廊,政府策划编写了亚洲第一份保安严密及在有人操作的管廊内安全施工的标准作业流程手册(SOP),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亚洲第一支综合管廊项目管理、运营、安保、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执行团队,从设计环节开始提供安全建设、运维的咨询意见。

滨海湾综合管廊自2014年起,与大学机构联手进行智能运维平台的研究和探索。

该智慧平台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从操作人员进廊前的保安工作到入廊后的人员追踪,都可用闭路电视或传感器了解他们的行动且能自动分析报警。

包括集中式的绩效管理平台、可持续的管廊内部环境技术及集中式数据库解决方案及智能监控仪表盘四方面的内容。

滨海湾综合管廊成功投入运维已12年,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笔者看来,对综合管廊全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新加坡综合管廊管理的最大亮点,也是它得以安全、平稳运维,令管廊投资方获得最大收益的可靠保证。

表1-1国外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经验借鉴

序号

地区

建设

运营

立法

其他

欧洲

建设投资由政府负责

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管线单位

-

日本

委托专门的管理公司和管线的铺设单位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共同进行管理。

《水道条例》《共同沟建设特别措施法》《共同沟建设特别措施法》《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别措施法》

日本国会和政府全面参与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

台湾

政府和管线单位共同出资建设,其中政府承担1/3的建设费用,管线单位承担剩余的2/3,其中各管线单位以各自所占用的空间以及直埋管线的成本为基础分摊建设成本。

利用法律的方式规定了各主体的费用分摊方式。

成立了公共建设管理基金,用于办理综合管廊以及多种电线电缆地下化共管工程的需要。

新加坡

建造费用由新加坡政府承担,作为城市基本建设之一。

管廊项目为非盈利;

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编写管廊内安全施工的标准作业流程手册(SOP),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综合管廊项目管理、运营、安保、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执行团队,从设计环节开始提供安全建设、运维的咨询意见。

三、国内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各地也开始兴建综合管廊。

各地的综合管廊的开发条件主要分为与新城区开发相结合、与重要功能地块开发相结合、与新建道路建设相结合、与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相结合、与轨道交通建设相结合、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与旧城改造建设相结合、与道路改造建设相结合等八类,分别对应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两大部分。

(一)结合新城区开发,系统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杭州钱江新城

2009年杭州市钱江新城建成宽5.7米,高3.2米的综合管廊,总长度2.16公里,建设单位为杭州市政局,运营单位为市政管理署,建设模式属于政府投资,运营模式为入沟免费,各部门自费检修。

杭州还为此出台了《杭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并鼓励单位及个人投资建设综合管廊,为推动综合管廊的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2、珠海横琴

2010年珠海市推动横琴新区的开发,借此机会建设了全长33.4公里的环岛综合管廊,形成“日”字形环状综合管廊系统。

管廊断面高3.2米,宽8.3米,断面面积26.56平方米,分水信舱、中水能源垃圾舱和电力舱3舱室,敷设给水、通信、中水、集中供冷、垃圾收集、电力等4大类6种管线。

2012年开始运营。

(二)结合重要功能地块开发,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北京中关村

2002年,北京市政府进行中关村科技园开发,结合地下综合体建设,在地下三层建设了全长1.9公里的综合管廊。

管廊断面高2.2米,宽13.9米,断面面积30.58平方米,分5舱室,敷设了燃气、通信、电力、自来水、热力共5类管线,2006年开始运营。

2、广州大学城

2003年,广州市政府建设大学城时,同步建设了18公里的环状系统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3.5亿元。

管廊断面宽7米,高2.8米,断面面积19.6平方米,分水舱、电缆舱和通信舱共3舱,敷设了自来水、中水、热水、电力、通信共3大类5种管线。

2004年建成开始运营。

广州大学城的综合管廊由政府出资投资建设,建设成本约2000万元/公里。

建成后作为固定资产划拨给广州大学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入沟费收费标准参照各管线直埋成本的原则确定。

对进驻综合管沟的管线单位一次性收取管线入廊费,按实际铺设长度计收。

运行维护费用根据各类管线设计截面空间比例,由各管线单位合理分摊的原则确定。

广州大学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组织成立专门的运营公司负责综合管廊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为了保证综合管沟项目顺利进展、有效实施,广州制订了《广州大学城共同沟管理办法》等一些管理办法来规范行为,协调关系。

3、苏州月亮湾

2008年,苏州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在月亮湾建设了1公里综合管廊,容纳电力、通信、供水、集中供冷等管线,2010年投入使用。

(三)结合新建道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上海张扬路

1994年,上海张杨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综合管廊,管廊宽5.6米,高2.6米,全长11.125公里。

管廊由道路建设部门牵头建设,浦东环保排水管隶属运营。

采用市政府全额投资的建设模式,入沟免费,各管线部门自行检修,政府支持运营的运营模式。

2、昆明广福路彩云路

2003年,昆明在广福路和彩云路建成综合管廊2条38公里,形成十字形。

断面形式为6.05m*3.05m。

主要纳入电力、通信、给水等管线。

政府成立昆明城市管网设施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运作管廊项目,负责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协调管线敷设和建设融资。

政府授予独家建设经营权,不提供资金、政府担保。

政策上,建设综合管廊的路段,不再审批新的管线路由,不再批准新的掘路申请。

电力部门是一次性买断30年使用权,自来水和通信是租用。

城网公司负责共同沟的本体和附属公共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各管线单位负责各自管线的维护管理。

(四)结合旧城改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上海世博会园区

2007年,为建设世博会园区,上海市将浦东和浦西共计5.28平方公里内土地整体拆迁后重新规划,建设了6.4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管廊断面高3.6米,宽4.8米,分电舱和水舱共两舱室,敷设了电力、通信、供水等3类管线。

2010年建成并开始运营。

2、云南保山

2014年,云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结合老城区永昌路改造,在非机动车道下建设了9.4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管廊高2.8米,宽3米,单仓布置,敷设电力、通信、广电和供水等4类管线。

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项目建设。

并在永昌路综合管廊新建工程中还运用BIM技术,将设计转化成三维可拟化成果,为诊断管廊交叉口引出段方案合理性、判断交叉管线碰撞关系和廊道内部火情逸散途径和消防控制措施的能力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项目以市场为主导,建立收费定价机制。

入廊管线单位交纳适当的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

即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收费标准由项目公司和管廊租用单位按市场价格自行协商确定,实行三年一调整机制,市政府只负责价格指导和监管,不干预价格形成。

(五)结合道路改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济南

2001年,济南泉城路改建,在道路南北两侧各建一条综合管廊,全长1450米,断面宽3.2米,高2.3米,纳入了电力、通信、供水、热力、广播电视等5类管线。

(六)结合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武汉王家墩军用机场

2005年,武汉王家墩军用机场整体迁建中央商务区,建设5.4公里综合管廊。

管廊断面宽5.1米,高3米,敷设电力、通信和给水3种管线,目前土建工程已完工。

管廊建设单位为汉口机场迁建开发有限公司,运营单位为武汉市信息网投资公司,建设模式为政府出资,运营模式为电力、排水管线入沟免费,信息管线入沟付费。

2、天津于家堡

2014年,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中心规划建设东西两条综合管廊,全长约5公里,投资约为10.8亿元,目前已建成900米。

管廊纳入供水、中水、通信、电力、供热等管线,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形式。

滨海新区专门成立新金融公司,全额投资建设。

但入廊费用与运行管理费用均未与管线单位达成一致。

(七)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武汉光谷

武汉光谷结合道路下方空间整体开发,将地铁与综合管廊一并考虑,计划建设1.7公里综合管廊。

(八)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苏州中心城

苏州中心城结合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建设1公里管廊,已完成土建。

2、广州金融城

广州金融城将道路下方整体开发为地下商业、道路、有轨电车建设管廊。

第二章综合管廊项目调研情况

为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综合管廊经营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先进管理经验,滨旅公用公司对厦门、珠海及秦皇岛综合管廊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

结合对青岛及云南管廊项目的资料调研,研究最适合新设管廊公司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现将以上五个综合管廊项目的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珠海横琴综合管廊项目

横琴新区现状条件为淤泥质地质,与旅游区地质条件基本一致。

同时,横琴新区综合管廊是覆盖整个横琴新区的区域性的综合管廊,综合管廊沿横琴岛快速路呈“日”型布设,覆盖整个横琴岛,综合管廊全长33.4公里,共设监控中心3座。

另有承担横琴岛输电功能的电力隧道全长11公里。

是国内目前单一工程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工程,入廊管线种类较为齐全。

项目采用BT模式,由中冶集团进行建设,建设竣工后政府进行回购。

管廊建成后由政府直接委托政府的平台公司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管理。

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综合管廊的管理及收费制度,现阶段,采用管线权属单位免费入廊,管线维护由管线权属单位负责维护,综合管廊运营养护费用由政府政府据实补贴。

通过了解,每年综合管廊政府补贴的费用在400万左右。

为了减轻政府政府压力,保证管廊正常运营,横琴政府于2016年1月出台《珠海经济特区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按照《条例》规定,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应当向管廊运营单位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

有偿使用费用标准原则上由双方协商确定,市人民政府在必要时可以依法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在综合管廊运营初期不能通过收费弥补成本的,政府需要给予必要的政府补贴保证项目正常运营。

政府补贴按照“完全成本+合理利润”的方式进行核算。

经验借鉴:

1、管廊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直接委托平台公司管理。

2、管线权属单位免费入廊,维护由管线权属单位负责,政府据实补贴运营养护费用。

3、按照《珠海经济特区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规定,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应当向管廊运营单位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

政府补贴采用“完全成本+合理利润”。

二、青岛管廊

青岛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从2008年启动规划建设,按照“轴向敷设、环状布局、网状服务”的布局原则,在25条道路规划地下综合管廊,经过近7年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