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870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现象的起源.docx

经济现象的起源

-

“经济”一词的由来

“经济”一词,最先使用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所写的《经济论》一书,原义是家庭管理。

在我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由“经纶济世”、“经国济民”而来,“经济”二字原义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西方语的经济不同。

现在我们所用经济一词含义广泛得多:

一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二指物质货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三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部分;四指生产、生活上的节约、节省。

货币称“钱”的由来

“钱”是我国对货币的俗称。

为什么称货币为“钱”呢?

原来,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开始就用黄金,而是先用牲畜。

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携带、保管,就被谷帛代替。

可是以谷帛充当一般等价物也会出现“温谷以要利,作薄绢为市”的投机现象,又因它们品质不一,作价势必要引起麻烦,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以武器和生产工具等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

我国古代有一种农具,当时称为“钱”,最早曾仿其形状铸为货币。

由于它较长时间地被当作交换媒介物,因而货币也就通称“钱”了。

中国货币的由来

币是由古代铲形锄草农具“镈”演变而来的。

因此,初期的币与铲极似,若在首上装柄,简直可做农具用。

发展下去,币的上首虽然仍是空圆,但比较长,整个币形小而薄,用这样的货币兼作农具,显然是不行了,于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货币,人们称其为“空首币”。

空首币的币面,大多有文字,有表示重量的,有表示干支或地名的,也有无文币。

到了战国,货币发生了突变,由空首币变为扁平实体,形体也越来越小,币文则多为铸币地名,书法也由金文发展为小篆,人们称其为“平首币”。

平首币形制精巧,文字美观、多变,使用也比较方便,比春秋以前的货币有了很大进步。

平首币通常分为平足、尖足、异形等几种,主要流通于战国的韩、赵、魏、燕等地。

中国纸币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当时称为“交子”。

这决非偶然,纸币的产生源于北宋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达兴旺,当时的四川就是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

据史籍记载,交子最早出现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原由十几户富商发行。

在此期间,交子的图案有“屋木人物”,用朱、墨两色,还有各私人铺户的押字,“各自隐密题号”,以防伪冒。

12年后,即宋仁宗天圣元年,由官府接收,特令在四川设置交子务,作为发行交子的机构。

纸币先用木版印刷,后又改用铜版印刷。

交子的币面价值,最早限于1贯至10贯,在发放时临时书填,似近代的支票。

宋仁宗宝元二年,改为发行5贯与10贯两种交子。

宋神宗熙宁元年,又改为发行1贯和500文两种交子。

币面价值临时书填改为定额印刷,这是纸币史上一个重大进步。

铁钱的由来

铁钱即铁铸的货币。

在我国,铁钱源于西汉。

过去,最早的铁钱人们都从“公孙述所说”。

其实,1956年衡阳曾出土西汉四铢半两钱多达320枚,1960年湖南长沙西汉墓也出土33枚半两钱。

这些文物的出土完全否定公孙述最早铸造钱的说法,说明铁钱的铸造至少在西汉时期就产生了。

铜元的由来

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和民初各省所铸的各种铜币的总称。

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

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疯狂的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国对外贸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严重。

同时,由于帝国主义为掠夺目的对中国的投资,客观上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于是,社会对货币的要求量日益增大。

铜元,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

1900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

铜元每枚重二钱,成色铜九五、白铅四、锡一。

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广宝”二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

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

这是最初的铜元。

1904年,铜元的外观稍有变化:

原来的“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

新铜元精秀、华美。

于是,各省纷纷仿效。

但各省所铸的光绪元宝铜币,其画面上均置省名,字样和花纹也有所变化。

这时,“铜元开铸已有十省,设局多至二十处”。

1905年,清政府为整齐划一铜元,解决流弊,着手铸造“大清铜币”。

分四种:

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

因为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

货币单位“元”的由来

中国的货币已有四五千年历史。

由于货币的质地和形不同,计量的单位和名称也不同。

用“元”作为货币的位,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

那时欧美流行最广泛的币“银圆”开始传入中国,最通行的是墨西哥银圆,钱有鹰的图案,所以又称鹰洋。

因其质地为“银”,形状呈形而得名,一枚就称为一圆。

这“圆”字既是货币名称,是单位名称。

为了书写方便,后来人们就借用同音字“元”代替了。

此后,尽管又使用过多种货币,但货币单位“元”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货币单位“一贯钱”的由来

中国古币大部分为方孔圆钱,为携带方便,一般都用绳索串起来。

“贯”的原意就是穿钱用的绳索。

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流通单位开始以“文”计算,一个小铜钱称一文,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钱。

这种计数方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

后来,由于铜、铁钱并行,以及折二、刍十型等钱币的出现,宋代一度把一贯钱定为770文。

清代一贯钱又称为一吊钱,开始规定“一吊千钱,半吊五百”。

清代后期的北京出现过“三十文为一百”的情况,一吊(贯)钱实际上只有300文钱了。

《朝市从载》中有一首诗写道:

“皇都徒把好名沽,大话连篇他处无,五十京钱当一吊,凭谁敏慧也糊涂。

”可见50文钱被冒充为一吊。

“元宝”的由来

元宝有两种含义。

一指中国古代的一种钱币。

铸造较多的要数唐、宋两代。

“元宝”两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等,铸于币面。

由唐代将“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

后世遂渐称钱币为元宝。

最早使用元宝名称的是唐肃宗乾元六年(公元758年),史思明在洛阳铸行的“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

后有代宗时的“大历元宝”。

唐代以后,历代所铸钱币不称通宝均称元宝。

二指中国旧时铸成马蹄形的金银锭。

银元宝称“宝银”、“马蹄银”,作为货币流通。

大元宝每枚重约50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元宝上铸有银匠姓名及铸造日期、地点。

从成色上分,有足银、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

金元宝一般供保藏,很少流通。

钱的别名“阿堵物”的由来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

《晋书·王衍传》载:

王衍极清高,憎恶钱,并且从来不说一个“钱”字。

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逼他说出“钱”字,都没有如愿。

一天晚上,郭氏突出奇想,趁王衍熟睡时,叫婢女悄悄将串串铜钱围着床放满一地,让王衍醒时无法下床行走,企图以此法逼迫他说出“钱”字来。

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醒来,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叫来,指着床前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

“阿堵物(这个东西)”由此成为“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

古钱上的方孔的由来

中国古代使用铜钱。

铜钱不论大小,当中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

原来,铜钱造成这种形状,主要是由于当时制造铜钱的方法决定的。

过去是熔铜钱,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

为了使铜钱的周边齐整,必须用锉刀修锉。

然而,一枚一枚铜钱修锉很费工时。

所以就在铜钱当中开一个孔,将100来个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锉成。

但是如果当中的孔是圆的,铜钱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

因此,工匠们就把中间的孔做成方形的,穿进一根方棍进行修锉,这样铜钱就不会转动了。

罗汉钱的由来

说清朝康熙年间,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叛乱,为了统一大计,皇上派骑兵前往平叛。

不料部队到了边关,军饷难以接济。

为解燃眉之急,军方便到当地寺庙求援。

深明大义的喇嘛以国事为重,慷慨献出院中所有铜佛及18尊金罗汉,让军方熔化铸钱。

清代流通的铜币是圆形方孔,大小不一,面值各异,上面铸有皇帝年号。

这次铸的钱是金铜合成,其价值超过面值,为了区别,有意把钱面上“康熙通宝”四个字中的“熙”字减了一笔,以便将来收回。

谁知铸钱的秘密被泄露出去。

因为钱中含有罗汉真金,所以后世人称为“罗汉钱”,有幸获得者视如珍宝,很少用于交易。

中国银元的由来

银元俗称洋钱、大洋,即用银铸成的货币。

银元源于9世纪的欧洲。

银元作为外来币流入我国,始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16世纪,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铸造的“本样”(亦称“佛头印”)首先流入我国,从此,日本、英国等国的银元也相继流入。

但其影响之大,数量之多,则莫过于独立后的墨西哥新铸造的“墨洋”。

它不仅工艺考究,而且成色亦佳,在流通领域享有极高的信誉。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流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了本洋。

辛亥革命后,才在我国市场消失。

外国银元的流入,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币制和金融,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币制改革。

1889年,广东地方当局正式设立银元局,仿照墨洋的重量、成色和式样,用机器大量铸造,开了我国自制银元的先例。

新中国成立后,银元在我国最终退出币制历史舞台。

中国法币的由来

法币是1935年以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四大银行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发行的纸币。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自1927年起,在建立其独裁统治的过程中,亦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寡头制度;到1935年底,控制了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和中央信托局为主干的垄断金融网,掌握了国家金融财政命脉。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在英美财团的帮助下,颁布了《金融改革令》,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后增加了农民银行)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一律用法币收付,不得行使现金(禁止银圆在市面上流通)。

当时,法币共发行45700万元。

抗日战争时间,特别是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政治、经济危机更为加深,造成通货膨胀,引起物价飞腾,导致法币体制崩溃。

金元券的由来

金元券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纸币。

在法币恶性膨胀面临崩溃之际,国民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宣布币制改革,公布“金元券”发行办法。

规定每元金元券含金量为0.22217克,但不能兑现,以金元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的比价收兑法币和东北流通券。

以纯金1市两合金元券200元、纯银1市两合3元、银币每枚合2元、美钞每元合4元的收兑率,限期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元、外币,并登记管制存放在外国的外汇资金。

金元券发行后,其膨胀程度和速度比法币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元券10万元的比价,把金元券全部收回废弃。

钞票的由来

我国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

但将纸币称为“钞票”,则是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以后的事。

目前,关于“钞票”一词的起源,经济学家和金融家进行了多番考证,但意见尚未统一,有待进一步考证。

归结起来,“钞票”起源之说主要有三种:

一是“钞票”因历史上纸币称“钞”而得名。

千家驹、郭彦岗合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认为:

“中国的纸币的发行,自宋迄明,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钞字已深得人心,一般习惯以钞为货币的代称,或称钱钞、银钞、钞券,钞票之名也由此而起。

”持此说的,还有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中的“钞票”辞条及其他一些经济学著述。

二是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合称说。

这种见解比较流行,影响颇广。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说,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两种纸币,一种是大清宝钞,另一种是户部官票,宝钞和官票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