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854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标志、条件、特点和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讲述,使学生明确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2.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讲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在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时,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如何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同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实物投影及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研读引言,同时在屏幕上打出以下问题:

引言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各部分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才使现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由此可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性。

[讲授新课]

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布置学生读书,并提示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和原因。

然后用幻灯打出

(1)时间: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标志: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3)原因:

既是由于电子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

综合概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840年完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前后,完成于1950年。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注意“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提法。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建筑在雄厚的自然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即与科学革命紧密结合的,因此又被称为“科学技术革命”。

通过比较概括三次工业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发明成果:

(1)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是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有:

①电力的广泛运用:

1866年西门子(德)制成发电机。

格拉姆(比)发明电动机。

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电力成为新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制成煤气、汽油机,九十年代制成柴油机。

1885年卡尔·本茨(德)制成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也得到迅速发展。

③电讯事业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

(3)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注意新科学技术革命中所包含的技术群:

这次科技革命中所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

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所出现的蒸汽机、发电机等,都是靠单一的技术发展起来的。

在这次新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不是单一的,也不只是两三项,而是一个新技术群。

它包括能源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注意抓住物质和技术基础、社会需要等关键词去掌握,结合教材小字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阅读教材小字时注意如下内容:

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转换关系式、“曼哈顿计划”、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苏联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等。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布置学生读书,并提示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和原因。

然后用幻灯打出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

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特点,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科技发展的加速化。

二次大战后,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60年代的科技新成果比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还多。

同时,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大为缩短。

例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为84年,电动机为65年,电话为50年,飞机为20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以内就投入应用,如原子弹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3年,激光器仅为1年。

此外,科技成果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加快了。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仅仅三十多年就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几乎每隔两年就换代一次。

二是科技的发展呈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这两种趋势使科技在新的水平上日趋整体化。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就是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产物。

由于物理学、化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从不同角度深入生物学,把生物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推进到分子水平,诞生了分子生物学。

同时,物理、化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生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生命物质结构分析的精确和深度,以及对复杂生命系统(脑、细胞等)的综合认识能力。

此外,同位素、电子显微镜、晶体衍射、多种谱仪、电子计算机、遥测、遥感,使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产生了质变,生物工程技术诞生。

不仅自然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出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如工程心理学、数理语言学、技术经济学、未来学等等。

三是科学技术社会化。

科技的社会化表现为科研规模的扩大、科研经费的激增,又表现为作为社会总管理者的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干预。

战后科学研究的规模已经跨入了社会集体规模、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由副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万多家企业、400万人参加。

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到90年代初,已有近20个国家参加,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师生探讨

科技革命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的认识体系,而技术则是人类改变或改造环境的方法、途径及技能。

工业革命的来临,也是技术革命来临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仍然是分离的,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但科学技术已开始在社会实践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

作为工业革命最重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就曾在格拉斯哥大学受过科学的熏陶。

简单的技术发明开始被越来越复杂的技术发明所取代,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伟大口号之后,这个观念在人们改造自然不断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人们把纺织机、蒸汽机、火车、轮船的诞生称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的核心。

而与此同时,自然科学也得到全面繁荣。

19世纪在文化上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分子—原子学说的建立、元素周期律的提出和有机化学理论的创建标志着近代化学的成熟。

在地质演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近代地质学又为生物学研究开拓了眼界。

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标志着生物科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物理学领域的进展更为惊人,由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等科学家共同贡献的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量的方面有一种确定不移的关系,这样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甚至生物学都可以贯通在一起,使牛顿力学成为各门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是科学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之后不久,安培、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理论建立,又把电学、磁学、光学合为一体,完成了自然科学第三次综合,把牛顿力学提高到一个更为完善的领域。

正是在自然科学大踏步进展的推动下,到19世纪下半叶,建立在科学进展基础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扑面而来了。

人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明了运用电力的电灯、电话、无声电影、无线电发报机,人们在从蒸汽机到内燃机技术的改进过程中又发明了运用这一技术的汽车与飞机。

不仅如此,技术突破开始直接与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结合起来了,人们在化学与生物学突破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化学工业和现代农业,在电学和磁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现代通讯工业。

然而科学依旧在旁若无人地继续前进。

1905年是现代物理学革命主将爱因斯坦大放光彩的一年,这个年仅26岁的青年在科研机构之外独自完成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不仅进一步提出光量子概念,而且建立了相对论体系,初步建立了一个反映非经验领域的微观和宏观高速运动领域的新世界的新理论,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第四次综合。

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成果,为后来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微电子工业等崭新工业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以前科技革命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分化和综合,分化是指科学技术的领域日益多样化、专门化,技术革命就是从解放和延长人的手脚等劳动器官,到解放和延长人的感觉知觉器官,再到解放和延长人的思维和智力的过程。

综合则是指科学、技术、生产与社会日益整体化的趋势。

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科学与技术还是相互脱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及生产在部分领域内开始结合。

而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始综合、交融,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开始出现了一些“科学”的技术,而且开始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因为主要在英国,所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因为各种原因,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与推广比较困难,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美国则借助移民带来的技术和引进英国技术,不断产生新的发明,工业革命较快地完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

而英法等国,如英国拥有广大殖民地,资本家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不愿更新设备,纺织工业等部门的设备陈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法国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和国内外市场狭窄。

普法战争战败失去重要资源和资金,垄断资本家把资金投向信贷而不投向生产,投往国外,而不投向国内。

这些导致其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工业生产分别被美、德赶上和超过。

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50年代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经济迅速恢复,其中联邦德国注重发展科技教育,经济发展较快。

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中注重引进先进的科技,同时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美国在战后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稳定发展。

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工业布局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