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8323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大全Word格式.docx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古今异义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共其乏困古义:

缺少的东西。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人。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

眼泪。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礼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

宫廷的侍卫。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指崤山以东地区。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意外的变故。

将军战河北古义:

黄河以北地区。

臣战河南古义:

黄河以南地区。

庄则入为寿古义:

敬酒。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

小人的谗言。

约为婚姻古义:

儿女亲家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樊於期乃前曰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群臣怪之怪:

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

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荆轲刺秦王》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表被动。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表被动。

4、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

7、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鸿门宴》

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2、典型例题

(一)诗歌鉴赏类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苏曼殊①

海天龙战血玄黄②,披发长歌览大荒③。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注:

①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

②“海天”句:

《周易·

坤》: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诗用此典,借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悲惨局面。

玄黄,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

龙战,群雄并峙,互相争夺,此喻列强侵略中国。

③“披发”句: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

”大荒,广野,极言其旷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是一首以“诗画”相赠的作品,可以从“海天龙战血玄黄”一句的注释和引用的“易水送别”的典故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欲挽国家颓势于一举,反抗强敌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伤痛苦。

2.“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最后两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可以从语句的内容角度分析。

“易水萧萧人去也”是用荆轲的典故,“一天明月白如霜”,用霜衬明月,表现自己凄凉高洁的心境。

“易水萧萧人去也”句运用了典故,诗人借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现了自己慷慨激昂,欲挽国家颓势于一举,反抗强敌,义不受辱的悲壮精神。

“一天明月白如霜”句运用了衬托,借如霜明月,营造出苍凉的意境,更衬托出英雄的凄凉心境和孤独傲世的痛苦。

(二)文言文阅读类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①有栎阳逮:

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所追捕。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大喜,略知其意      略:

大致。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勒:

统率。

C.须臾,梁眴籍曰眴:

眨眼。

D.谕以所为起大事谕:

告诉。

C项,眴:

用眼睛示意。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注意结合前后文把握大意,然后根据文意断开。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D项,“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应为“项梁带领项籍起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梁掩其口,曰:

(3)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1)句翻译时要注意被动句式;

(2)句“族”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

第(3)句重点是文言实词“主”“办”等的意义和用法。

(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

(2)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

“不要胡说,要灭族的!

(3)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

“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

“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

“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

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

“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

“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说:

“好吧!

”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

过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

“可以行动了!

”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

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一百来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项梁就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

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

“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众人听了都很敬服。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三)现代文阅读类

巴金:

此情至真

讲真话

1978年,年逾古稀的巴金着手《随想录》书稿的写作。

至1986年,全部150篇完稿,历时8年。

《随想录》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勇敢面对作者的灵魂。

彼时,“文革”刚刚过去,巴金率先站出来,坦承自己在“文革”中讲过违心的话,写过违心的文章,伤害过一些朋友,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对于巴金而言,“讲真话”不仅是写作的基本标准,还是为人的一贯风格。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开会之余,歌唱家周小燕请大家题词留念。

有人题的是:

“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

”有人题词:

“为人民服务。

”有的写:

“唱出人民的声音。

”在大同小异的题词中,唯独巴金写道:

“我们都高兴听您唱的歌,小燕先生。

一句朴实无比的话,巴金的“真”跃然其上。

从不喜欢把话往大里说、往空里说、往高里说的巴金,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最真诚的心情,却因为这份“真”,给周小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80年代,华裔女作家聂华苓来上海,巴金在国际饭店宴请她。

聂华苓紧紧握住巴金的右手,激动地说:

“今天真幸福,能够和您握手。

您这只手是一只了不起的、伟大的手。

巴金举起右手,看了看,笑着对大伙说:

“这是一只吃饭的手。

大伙愣了一下,旋即都笑了。

这句大实话,是自谦,是幽默,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谦逊品行。

做真事

巴金这一生靠稿费生活,是当时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

他从来都认为,作家天经地义地靠作品生存、用作品说话,读者才是作家的衣食父母。

因而,晚年巴金虽然早已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从未安于享乐,而是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从1989年至1993年,巴金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编校《巴金全集》。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巴金”,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但身患疾病的他却坚持每天用颤抖的双手,笔耕不辍,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文革”结束,巴金已是一位垂垂老人,但他为中国文学做些事的愿望依然迫切。

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了那几年巴金最真切的梦想。

为了建造这个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留存重要资料、物证,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博物馆,巴金发起倡议,联名多位作家上书,并身先士卒,向文学馆捐出了个人存款的大部分——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85年。

在多方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万寿寺开馆。

巴金在家人的搀扶下激动地踏上文学馆石阶。

这一天,他又将自己刚收到的一笔稿费捐献给了文学馆。

几年过去,万寿寺的旧房已无法满足文学馆的发展需要,建造新馆势在必行。

1993年,巴金上书中央领导,恳切地说:

“文学馆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个工作,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1996年11月25日,巴金92岁生日那天,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成为献给巴金的最为珍贵的礼物。

2000年5月,文学馆新馆终于揭开面纱,而此时,病重的巴金已经无法前往亲睹。

令人欣慰的是,文学馆的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仿佛是纪念巴金为这座文学殿堂、为中国文学所做的实实在在的推动。

捧真心

1936年,崇敬和爱慕促使18岁的萧珊冲破少女的羞涩,写信约巴金见面。

年长她14岁的巴金,喜欢上了这个热情的姑娘。

1944年,两人结婚了,从此成为对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1972年,萧珊去世,巴金拍打着被白布单包着的萧珊,哭喊着她的名字。

此后,萧珊的骨灰盒一直放在巴金的房间里。

在1998年底的一次聊天中,巴金说:

“我的心愿是,死后与萧珊在一起,骨灰撒大海。

”2005年11月25日,他的心愿得以实现。

有时候,他是敢于直言规劝的诤友。

当老朋友曹禺头上的职务越来越多时,他却对其坦言相告:

“不要囿于杂务,应该多写些好作品。

”有时候,他敢于无视周围的眼光,给低谷逆境中的朋友送去真诚的安慰。

20世纪50年代,作家萧乾受到批判,有些昔日的朋友选择了避而不见。

巴金却不,他在公开场合大声地叫着萧乾的名字,大方地坐在他的身边,关照他要谦虚谨慎。

他也从不为子女和亲属的事麻烦别人。

萧珊是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20世纪50年代,她很想出去工作。

巴金却从没向组织提出过,只是让她到《上海文学》编辑部,当一名不占编制、不拿工资的义务编辑。

1998年,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看望巴金,这一次,从来不麻烦别人的巴金,“麻烦”了组织——他指着身边的两个护工小吴和小张说:

“请安排好他们。

巴金唯一一次向组织请求安排人员,不是为自己的子女,而是为两位农村孩子的未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巴金的题词给周小燕留下深刻的印象,言为心声,这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大作家高超的语言才华,也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

B.“这是一只吃饭的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另一方面是说用右手握笔写作,并以此为生。

表述自然,朴实,亲切,又合情合理,含蓄隽永。

C.巴金是中国当时唯一靠稿费生活的作家,所以他晚年兢兢业业,笔耕不辍,既体现了他对文学毕生的热爱,也是出于维持生计的考虑。

D.现代文学馆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彰显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独特的地位,也表达了对他一手促成现代文学馆落成的深深的感谢和敬仰。

E.对于老朋友曹禺,巴金直言规劝;

而对于身处逆境的作家萧乾,巴金则不怕受牵连,给予温暖的安慰和鼓励。

巴金对二人的态度虽然大不相同,但真诚的情感始终如一。

A项,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才华”与原文不符,“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评价过高。

C项,“出于维持生计的考虑”错误。

D项,“彰显了……地位”和“一手促成”错误。

BE

2.巴金为中国文学都做了哪些“真事”?

首先要审清题干,注意“真事”二字,然后根据这一要求,立足第二个小标题内的段落,概括巴金所做的事情。

例如,该小标题里第一、二段,写到耄耋之年,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巴金仍笔耕不辍,花4年时间编校《巴金全集》等;

第三段写巴金倡议建中国现代文学馆;

第四段写巴金将自己刚收到的一笔稿费捐献给了文学馆;

第五段写巴金上书中央领导请求建立现代文学馆新馆。

①耄耋之年,笔耕不辍,编校《巴金全集》,留下重要的作品;

②联名上书,多方奔走,请求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捐出个人大部分存款作为启动资金;

③现代文学馆刚开馆,又捐出刚收到的稿费;

④再次上书中央,请求建立现代文学馆新馆。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文章三个部分的?

这种结构有什么作用?

讲真话—做真事—捧真心,从三个小标题和全文内容来看,在内容上依次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条理非常清晰,思路非常明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写巴金的“真”,既不重复,又各有侧重,有利于传主形象的刻画及主题的表达。

答题时只要抓住三个小标题和全文内容思考,然后组织答案即可。

按照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安排全文三部分。

作者以“真”来修饰,使三个方面既高度统一,又互不重复,各有侧重;

由浅入深,使人物形象由表及里逐步完善。

4.巴金“至真”的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

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巴金“至真”的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要立足文本,看看他对妻子、对朋友、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巴金的一生,说真话,做真事,用真心,始终如一地对待事业,对待他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体现:

①对妻子真挚不渝的爱情,对朋友真诚的友情;

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毫无保留地投入;

③对自我率真而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