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7949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的战争。

5.影响

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催生了新世界:

动摇了欧洲的统治地位,美日崛起;

使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

1.建立背景

(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2.凡尔赛体系

(1)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2)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影响

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体系充满了掠夺性和分赃性,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使这一体系不能稳定、持久。

3.华盛顿体系

(1)背景:

“一战”结束后,美、英、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划分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

(2)内容及作用

①《四国条约》:

美、英、法、日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英日同盟解散。

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对日本来说,一方面其扩张野心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其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大国的承认。

②《五国海军条约》:

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

其签订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日本主力舰吨位低于英、美,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③《九国公约》:

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

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③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日本侵华战争和日美战争的祸根。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上:

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上: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上:

《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5.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纲领”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2)成立:

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3)主要机构:

大会、行政院、常设秘书处。

(4)宗旨:

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

(5)性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解散:

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7)活动

①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②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③“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④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8)评价

①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②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非战公约》

(1)签订:

1928年8月,美、德、法等15个国家代表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

(2)内容:

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3)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②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和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2)重要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历史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被激化。

②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4)外部原因

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

②20世纪30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过程

(1)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扩大

①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

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原因:

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②过程

a.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与英国结盟。

b.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支持。

c.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③影响:

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转折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是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②中途岛海战:

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③阿拉曼战役:

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①意大利投降:

1943年,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新政权投降。

②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③日本投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9月,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3.影响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4.经验

(1)人民战争是一定能取得胜利的。

(2)统一战线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只有建立现代化国防,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战争。

5.教训

(1)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其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2)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落后就要挨打,创新、发展才有出路。

世界和平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维护。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制

(1)概念:

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2)形成条件

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德国沦为战败国;

法国元气大伤;

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②美国:

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③苏联:

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实质:

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内容

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

④建立联合国。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②消极作用: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冷战”

(1)含义: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3)评价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轻言战争,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局部热战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3.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①特点:

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

③结局:

重点在欧洲;

美国处于攻势。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长期缓和;

苏联处于攻势。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

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

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1989年东欧剧变;

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朝鲜南北对立;

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

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

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1年停战谈判;

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②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③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越南战争

①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

②美国干涉越南内战。

(2)过程:

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5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

(3)结果:

1973年在巴黎签署和平协议;

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4)影响

①是美国战后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陷得最深的一场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

②1975年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3.中东战争

(1)原因

①历史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大国相继统治,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性。

②地理原因:

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成为大国争夺的地区;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关于此处领土的纷争,为大国插手干涉提供了机会。

③国际政策:

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

美国支持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联大决议成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但领土面积反差成为冲突关键。

1948年到1982年间总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

(3)影响:

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4)中东和平进程

①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大环境趋向缓和。

②进程:

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

1993年,巴、以签署《关于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③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

双方相互仇视,暴力冲突不断。

4.两伊战争

①主要原因:

领土争端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两伊之间还存在着很深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③萨达姆企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2)过程与结果:

1980年底爆发;

1988年实现停火。

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

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5.海湾战争

①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特殊。

②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③伊拉克企图成为地区性大国。

④美国企图控制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在中东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2)过程及结果:

1991年1月17日爆发;

2月27日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

(3)特点

①现代高科技战争、信息化战争。

②动用多国部队,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

③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④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①海湾战争给伊拉克以沉重打击,损失严重。

②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③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六、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1.联合国

(1)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2)作用

①维和行动

a.第一次维和行动: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停战监督组织。

b.第一支维和部队: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派出的维和部队。

c.第一次强制性决议:

两伊战争中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②国际裁军: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裁军委员会;

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设立管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机构,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③保障人权:

《世界人权宣言》。

④非殖民化:

非殖民化特委会、反对南非种族隔离。

⑤人道主义:

安置难民。

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宣言》。

2.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

④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关系

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只有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宁,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a.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够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更为有效地制止战争。

b.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有利于制止战争的爆发。

c.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难民流动等世界性问题。

(3)不利因素

①少数国家在世界各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③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

④地区霸权主义的横行。

⑤宗教领土矛盾的激化等。

典例1 (2016·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

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

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

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

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1)问,罗曼·

罗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要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

罗兰在一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

(2)问,一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

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后西方国家与苏俄(联)的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罗曼·

罗兰与苏联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

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

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

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典例2 (2016·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

殊的“信息传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战略重心与对朝鲜战争的反思等角度来回答。

(2)问,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其国内情况分析回答。

【答案】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

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

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

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

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

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世界性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的目标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

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

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

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

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地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

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