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750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docx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优秀教学的实效性

继续教育讲座

材料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刘宗信

2008年3月18日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

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

①整体观。

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

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

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

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课标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

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方面:

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

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

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方面:

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

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

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

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

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

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

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

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

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已成为衡量一堂课的标准。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

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

”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

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

1∶2500=x∶1000x=0.4

用分数方法解:

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

1000÷2500=0.4(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

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

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课堂结构应该力求做到:

1、新课导入精心设计,导得省时高效。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往往在课前几分钟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课堂的导入。

精心设计导言,设置一些问题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

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且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

尤其在新课导入时更应该讲求省时高效,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如教学《比例》一课,可以这样导入:

著名侦探福尔摩斯接到一个案件,有人在家里被人谋杀了,福尔摩斯来到出事地点勘查了一下,测量了留在房里的罪犯的脚印,马上就推测出该罪犯的身高,同学们你们知道福尔摩斯是怎么推测的吗?

(学生茫然)其实福尔摩斯利用的正是我们数学上的一个知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例”(教师板书),相信你们学了以后就会明白脚印中的秘密了。

老师这么一说,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学习今天的知识了。

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课,老师先让学生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然后让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

师:

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

报6、12、18、24、……的同学。

师:

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

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我们就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

(板书:

公倍数)刚才还有哪些同学站起来两次?

生:

12、18、24、……

师:

那么我们可以说12、18、24、……也是2和3的公倍数,在这些公倍数中你能找出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吗?

生:

不能找出最大的,可以找到最小的是6。

师:

两个数的公倍数没有最大的,有最小的,因此我们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常只研究最小公倍数。

(师在“公倍数”前板书“最小”)由此揭示课题。

这样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在情境中绽放。

2.教材内容创造使用,用得科学有效。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十一册68页“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中原来准备题: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我国约有多少只?

例4: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例5:

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