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717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4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卷上,第Ⅱ卷答案用黒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韩非子·解老》: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

4.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

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

”作者认为秦始皇

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 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

5.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专制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6.《史记•屈贾生列传》载:

“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

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

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

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   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

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

7.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8.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

事办完后问陆九渊:

“何为本心?

”陆说:

“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说:

“止如斯耶?

”陆大声说:

“更何有也!

”杨顿悟。

由此可以推知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9.王守仁认为:

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10.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

李贽认为: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

”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1.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

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

1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唯物思想

13.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少数民族间关系紧张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14.“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

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15.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

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16.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

“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

”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

这表明李鸿章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17.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

“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小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的思想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18.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

“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

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19.“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最主要功绩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21.《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22.钱穆在《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中说:

“……果一依白话为主,则几千年来之书籍为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寄存者,皆将尽失其正解,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

”这表明钱穆

A.反对随意曲解书籍   B.强调焚书的危害性

C.反对白话代替文言   D.重视保存文化典籍

23.有学者认为: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24.国学大师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

“(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

破坏旧的,人尽同意。

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

各有理想,各有图案。

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作者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

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B.理性变革,尊重传统

C.囿于传统,因循守旧   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

25.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曾描述“这几年……,好比是尼罗河的大泛滥,跟着来的是大群的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们在那狂猛的文学大活动的洪水中已经练得一副好身手,他们的出现使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顿然有声有色!

”材料中的“这几年”

A.洋务运动如火如荼B.维新思潮广泛传播

C.马克思主义逐渐受到国人关注  D.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6.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这主要基于

A.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需要B.参加重庆政协谈判的需要

C.完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需要D.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与发展的需求

27.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8.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

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轨道上来

D.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9.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

“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

该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