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979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50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0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0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0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0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土工格栅、土工织物或土工膜、条带等形成的蜂窝状或网格状三维结

构材料。

7.土工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的土工合成材料。

1.1.3基本规定

1.施工前应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单位面积的质量、厚度、相对密度)、强度、

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做检验。

土工合成材料以100m2为一批,每批应抽查5%;

产品验

收抽样以卷为单位时,每批应抽查5%,并不少于一卷。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清基、回填料铺设厚度及平整度、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方向、接

缝搭接长度或接缝状况、土工合成材料与结构的连接状况等。

3.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承载力检验。

1.1.4施工准备

1.1.4.1技术准备

1.详细阅读设计文件,准确理解设计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地基加固中的作用。

2.详细阅读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原地基土层的工程特性、土质及地下水对拟使用的土

工合成材料的腐蚀和施工影响。

3.对拟使用的回填土、石做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4.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工合成材料特性及现场施工条件编制施工方案。

5.对工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1.1.4.2材料准备

1.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现场情况,制定土工合成材料的采购计划;

2.选择回填土、石的来源地;

3.土工合成材料进场时,应检查产品标签、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限等,并取样送检;

4.根据施工方案将土工合成材料提前裁剪拼接成适合的幅片;

5.准备好土工合成材料的存放地点,避免土工合成材料进场后受阳光直接照晒。

1.1.4.3主要机具

1.土工合成材料拼接机具;

2.回填土、石料运输机具;

3.回填层夯实、碾压机具;

4.水准仪、钢尺等。

1.1.4.4作业条件

1.土工合成材料验收合格;

2.回填土、石材料试验合格;

3.向工人的技术交底已经完成;

4.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基层处理合格。

1.1.5材料和质量要点

1.1.5.1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

土工合成材料目前可分为下列四大类;

1.1.5.2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

(1)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其本身特性指标及其与土相互作用指标。

后者需模

拟实际工作条件由试验确定(该指标主要用于初步设计时参考)。

(2)土工合成材料自身特性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1)产品形态指标:

材质、幅度、每卷长度、包装等;

2)物理性能指标:

单位面积(长度)、质量、厚度、有效孔径(或开孔尺寸)等;

3)力学性能指标:

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握持强度、顶破强度、胀破强度、材料与上

相互作用的摩擦强度等;

4)水力学:

透水率、导水率、梯度比等;

5)耐久性能:

抗老化、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等。

1.1.5.3土工合成材料应按设计指定产品选择,设计没有明确指定时,应选用抗拉

强度大,延伸率较小的产品。

土工格栅应有较大糙度;

土工织物、土工膜应有较高的刺破、

顶破、握持强度,其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1.1.5.4土工合成材料的抽样检验可根据使用功能进行试验项目选择(见表1.l.5.4)。

注;

√为必做项,○为选做或不做项。

1.1.5.5土工合成材料自身主要性能的试验方法标准可参照《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

程》(SL/T235—1999)执行。

1.1.6施工工艺

1.1.6.1工艺流程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6.1。

图1.1.6.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工艺流程

1.1.6.2操作工艺

1.基层处理

(1)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的基层应平整,局部高差不大于50mm。

清除树根、草根及硬

物,避免损伤破坏土工合成材料。

(2)对于不宜直接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的基层应先设置砂垫层,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

300mm,宜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土工合成材料铺放

(1)首先应检查材料有无损伤破坏。

(2)土工合成材料须按其主要受力方向铺放。

(3)铺放时应用人工拉紧,没有皱折,且紧贴下承层。

应随铺随及时压固,以免被风

掀起。

(4)土工合成材料铺放时,两端须有富余量。

富余量每端不少于1000mm,且应按设

计要求加以固定。

(5)相邻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对土工格栅可采用密贴排放或重叠搭接,用聚合材料

绳或棒或特种连接件连接。

对土工织物及土工膜可采用搭接或缝接。

(6)当加筋垫层采用多层土工材料时,上下层土工材料的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

不小于500mm。

(7)土工织物、土工膜的连接可采用搭接法、缝合法和胶结法。

连接处强度不得低于

设计要求的强度。

l)搭接法:

搭接长度300~1000mm,视建筑荷载、铺设地形、基层特性和铺放条件而定。

一般情

况下采用300~500mm。

荷载大、地形倾斜、基层极软,不小于500mm,水下铺放不小于

1000mm。

当土工织物、土工膜上铺有砂垫层时不宜采用搭接法。

2)缝合法:

采用尼龙或涤纶线将土工织物或土工膜双道缝合,两道缝线间距10~25mm。

缝合形式

如图1.1.6.2所示。

图缝合尺寸(尺寸单位mm)(a)平接;

(b)对接;

(c)J字形接;

(d)碟形接

3)胶结法:

采用热粘接或胶粘接。

粘接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mm。

(8)在土工合成材料铺放时,不得有大面积的损伤破坏。

对小的裂缝或孔洞,应在其

上缝补新材料。

新材料面积不小于破坏面积的4倍,边长不小干1000mm。

3.回填

(1)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地基,无论是使用单层还是多层土工合成加筋材料,作为加筋

垫层结构的回填料,材料种类、层间高度、碾压密实度等都应由设计确定。

(2)回填料为中、粗、砾砂或细粒碎石类时,在距土工合成材料(主要指土工织物或土

工膜)80mm范围内,最大粒径应小于60mm,当采用黏性土时,填料应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压

实度并不含有对土工合成材料有腐蚀作用的成分。

(3)当使用块石做土工合成材料保护层时,块石抛放高度应小于300mm,且土工合成

材料上应铺放厚度不小于50mm的砂层。

(4)对于黏性土,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

2%以内,密实度不小于最大密实度

的95%。

(5)回填土应分层进行,每层填土的厚度应随填土的深度及所选压实机械性能确定。

一般为100~300mm,但筋上第一层填土厚度不小于150mm。

(6)填土顺序对不同的地基有不同要求:

1)极软地基采用后卸式运土车,先从土工合成材料两侧卸±

,形成戗台,然后对称往

两戗台间填土。

施工平面应始终呈“凹”形(凹口朝前进方向)。

2)一般地基采用从中心向外侧对称进行。

平面上呈“凸”形(突口朝前进方向)。

(7)回填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地基沉降情况,控制回填速度。

(8)土工合成材料上第一层填土,填土机械只能沿垂直于土工合成材料的铺放方向运

行。

应用轻型机械(压力小于55kPa)摊料或碾压。

填土高度大于600mm后方可使用重型

机械。

1.1.7质量标准

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

2.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表面应平整。

3.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1.7的规定。

1.1.8成品保护

1.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现场施工人员禁止穿硬底或带钉的鞋;

2.土工合成材料铺放后,宜在48h内覆盖,避免曝晒;

3.严禁机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表面行走;

4.用黏土做回填时,应采取排水措施。

雨雪天要加以遮盖。

1.1.9安全环保措施

1.土工合成材料存放点和施工现场禁止烟火;

2.土工格栅冬季易变硬,应防止施工人员割、碰损伤;

3.土工合成废料要及时回收集中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1.1.10质量记录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验收时应有以下质量记录:

1.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出厂合格证;

2.土工合成材料性能(按设计要求项目)实验报告;

3.土合成材料接头抽样试验报告;

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隐蔽检查资料;

6.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承载力检验报告;

7.设计文件资料;

8.施工技术交底资料;

9.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规范要求的其他资料。

1.2强夯地基施工工艺

1.2.1总则。

1.2.1.1适用范围。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

填土等地基。

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

行强夯置换,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成或正

在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必须采用时应采取防振措施。

1.2.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2.2术语

1.强夯法:

用大吨位(10~40t)夯锤,反复起吊至高处(6~30m)使其自由下落,

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2.强夯地基:

利用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填土地基,使表面形成一层较为

均匀的硬土层来承受上部荷载的地基。

1.2.3基本规定

1.强夯施工前,应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

性施工,以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

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

类型确定。

2.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

3.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

4.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1.2.4施工准备

1.2.4.1技术准备

1.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结合场区内的具体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

4.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1.2.4.2劳动力准备

起重司机1名、起重工2名;

辅助工4名(单机单班考虑)。

1.2.4.3主要机具

1.夯锤:

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夯锤底

面为方形或圆形。

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

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

孔径可取250~300mm。

2.起重机械:

宜选用起重能力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

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

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

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

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4.推土机:

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

5.检测设备:

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1.2.4.4作业条件

1.场地已整平,机械设备进出场道路已修好。

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

雨期施工周边

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2.现场积水已排除,满足机械行走作业。

1.2.5施工工艺

1.2.5.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布置夯点→机械就位→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夯锤自由下落→按设计要求

重复夯击→低能量夯实表层松土

1.2.5.2设计

1.有效加固深度:

H≈ahM·

式中a——修正系数,一般黏性土取,砂性土到,黄土取~;

H——有效加固深度(m);

M——夯锺重(t);

h——落距(m)。

实际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锤重和落距外,还有地基土层的性质、不同土

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与有效加固深度密切相关。

缺少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可按表1.2.5.2预估。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表表1.2.5.2

注: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

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

当单击夯击能量小于4000kN·

m时为

50mm;

当单击夯击能量为4000~6000kN·

m时为100mm;

当单击夯击能量大于6000kN·

m

时为20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

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多次

夯击,锤印搭接。

4.两遍夯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

应少于3~4周;

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

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

以后各

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

适当增大。

6.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

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

应根据不同土质条

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

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

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

确定。

9.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有关规定。

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1.2.5.3操作工艺

1.强夯工艺要点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识第一遍强夯点位置,并测量原地面高程;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标高;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落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

若发现

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度;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以上步骤逐次完成强夯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

将功赎罪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2.施工操作要点

(1)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荷载,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

管线。

(2)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

起重机臂杆在突然卸重时发生后倾和减少臂杆的振动。

安全装置一般采用在臂杆的顶部用两

根钢丝绳锚系到起重机前方的推土机上。

不进行强夯施工时,推土机可作平整场地用。

(3)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

夯击深度应用水准仪测

量控制。

(4)每夯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

实,施工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强夯时,首先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若有偏心时,应采取在锤边焊钢板或增

减混凝土等办法使其平衡,防止夯坑倾斜。

(6)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

如错位或坑底倾斜度过大,应及时用砂土

将坑整平,予以补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7)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强夯,通常采用开挖排水盲沟(盲沟的开挖深度、间距、方

向等技术参数应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或在夯坑内回填粗骨料,进行置换强夯。

(8)强夯时,会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振动,夯击点宜距现有建筑物15m以

上,如间距不足,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带,其沟深要超过建筑物的基础深度,

并有足够的长度,或把强夯场地包围起来。

3.雨期强夯施工措施

(1)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

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

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2)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明沟,以确保施工质

量。

(3)对强夯的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

(4)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

(5)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虚土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

行试吊,将夯锤吊离地面lm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正式强夯。

(6)使用轮胎式起重机在强夯和移机过程中都应铺设垫板。

1.2.6质量标准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2.6的规定。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1.2.6

1.2.7成品保护

1.做好现场测量控制桩、控制网的保护工作。

2.做好现场夯击位置布点的保护工作。

3.做好现场排水设施的保护工作。

1.2.8安全环保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保证体系,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

习安全技术规范及施工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2.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

3.进入现场必须带安全帽,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4.吊机起重臂活动范围内严禁站人,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强夯区域。

5.夯机驾驶室前应安装安全防护网,测量仪器应架设在距夯机30m以外的地方,夯锤

下落位置与施工人员的安全距离为20m。

6.汽车吊行走时应铺放4m×

2m×

钢板。

7.施工时应随时观察机械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8.施工应按计划有序进行,保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9.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定期清理,以免污染环境。

1.2.9质量记录

1.强夯施工纪录;

2.强夯地基质量检验评定;

3.强夯地基承载力检验记录;

4.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和记录。

1.3真空预压加固地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3.1总则

1.3.1.1适用范围

真空预压法适用于处理饱和匀质黏性土及含薄层砂夹层的黏性土,特别适用于新淤填

土、超软土地基的加固。

1.3.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CJ79—2002)。

1.3.2术语

1.预压地基:

在原状土上加载,使土中水排出,以实现土的排水固结,减少建筑物地

基后期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

按加载方法不同,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降水预压三种

不同方法的预压地基。

2.真空预压:

是以大气压力作为预压载荷,通过先在需加固的软土地基表面铺设一层

透水砂垫层或砂砾层,再在其上覆盖一层不透气的塑料薄膜或橡胶布,四周密封与大气隔绝,

在砂垫层内埋设渗水管道,然后与真空泵连通进行抽气,使透水材料保持较高的真空度,在

土的孔隙水中产生负的孔隙水压力,将土中的孔隙水和空气逐渐吸出,从而使土体固结的一

种软土地基加固方法。

1.3.3基本规定

1.真空预压加固地基施工前,必须详细分析地质勘察资料,了解土层在水平和竖直方

向的分布和层理变化,透水层的位置、地下水类型及水源补给条件等。

通过土工试验确定土

层的先期固结压力、孔隙比和固结压力关系、渗透系数、固结系数、三轴试验抗剪强度指标

以及原位十字板抗剪强度等。

同时踏勘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

造情况。

2.对重要工程,应预先在现场选择试验区进行预压试验,在预压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

形、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等项目的监测并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

试验。

根据试验区获得的监测资料确定加载速率控制指标、推算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度及最

终竖向变形等,分析地基处理效果,对原设计进行修正,并指导全场的设计和施工。

3.对主要以变形控制的建筑,当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等排水竖井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

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变形量和平均固结度符合设计要求时,方可卸载。

对主要

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建筑,当地基土经预压而增长的强度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

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

4.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监测措施,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原始数据,塑料排水带等位置。

5.真空预压施工应检查密封膜的密封性能、真空表读数等。

塑料排水带的质量标准应

符合表1.3.5-1、1.3.5-2的规定。

6.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

1.3.4施工准备

1.3.4.1技术准备

1.认真熟悉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

2.搜集详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