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673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docx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

三代测序技术和原理介绍 

导读

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

  摘要:

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

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

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里我主要对当前的测序技术以及它们的测序原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图1:

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快速获得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图1)所描述的是自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建立DNA双螺旋结构以来,整个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测序技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

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

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

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为:

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图2)。

这个网址为sanger测序法制作了一个小短片,形象而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测序技术起步发展的这一时期中,除了Sanger法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测序技术,如焦磷酸测序法、链接酶法等。

其中,焦磷酸测序法是后来Roche公司454技术所使用的测序方法2–4,而连接酶测序法是后来ABI公司SOLID技术使用的测序方法2,4,但他们的共同核心手段都是利用了Sanger1中的可中断DNA合成反应的dNTP。

  

  图2:

Sanger法测序原理

  第二代测序技术

  总的说来,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测序读长可达1000bp,准确性高达99.999%,但其测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其真正大规模的应用。

因而第一代测序技术并不是最理想的测序方法。

经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改进,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记的第二代测序技术诞生了。

第二代测序技术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且保持了高准确性,以前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3年时间,而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1周,但在序列读长方面比起第一代测序技术则要短很多。

表1和图3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各自的特点以及测序成本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5,以下我将对这三种主要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主要原理和特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图3.测序成本的变化

1.

Illumine

2.

  Illumina公司的Solexa和Hiseq应该说是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二代测序机器,这两个系列的技术核心原理是相同的2,4。

这两个系列的机器采用的都是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它的测序过程主要分为以下4步,如图4.

  

(1)DNA待测文库构建

  利用超声波把待测的DNA样本打断成小片段,目前除了组装之外和一些其他的特殊要求之外,主要是打断成200-500bp长的序列片段,并在这些小片段的两端添加上不同的接头,构建出单链DNA文库。

  

(2)Flowcell

  Flowcell是用于吸附流动DNA片段的槽道,当文库建好后,这些文库中的DNA在通过flowcell的时候会随机附着在flowcell表面的channel上。

每个Flowcell有8个channel,每个channel的表面都附有很多接头,这些接头能和建库过程中加在DNA片段两端的接头相互配对(这就是为什么flowcell能吸附建库后的DNA的原因),并能支持DNA在其表面进行桥式PCR的扩增。

  (3)桥式PCR扩增与变性

  桥式PCR以Flowcell表面所固定的接头为模板,进行桥形扩增,如图4.a所示。

经过不断的扩增和变性循环,最终每个DNA片段都将在各自的位置上集中成束,每一个束都含有单个DNA模板的很多分拷贝,进行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实现将碱基的信号强度放大,以达到测序所需的信号要求。

  (4)测序

  测序方法采用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

向反应体系中同时添加DNA聚合酶、接头引物和带有碱基特异荧光标记的4中dNTP(如同Sanger测序法)。

这些dNTP的3’-OH被化学方法所保护,因而每次只能添加一个dNTP。

在dNTP被添加到合成链上后,所有未使用的游离dNTP和DNA聚合酶会被洗脱掉。

接着,再加入激发荧光所需的缓冲液,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有光学设备完成荧光信号的记录,最后利用计算机分析将光学信号转化为测序碱基。

这样荧光信号记录完成后,再加入化学试剂淬灭荧光信号并去除dNTP3’-OH保护基团,以便能进行下一轮的测序反应。

Illumina的这种测序技术每次只添加一个dNTP的特点能够很好的地解决同聚物长度的准确测量问题,它的主要测序错误来源是碱基的替换,目前它的测序错误率在1%-1.5%之间,测序周期以人类基因组重测序为例,30x测序深度大约为1周。

  

  

  图4.Illumina测序流程

1.

Roche454

2.

  Roche454测序系统是第一个商业化运营二代测序技术的平台。

它的主要测序原理是(图5abc)2:

  

(1)DNA文库制备

  454测序系统的文件构建方式和illumina的不同,它是利用喷雾法将待测DNA打断成300-800bp长的小片段,并在片段两端加上不同的接头,或将待测DNA变性后用杂交引物进行PCR扩增,连接载体,构建单链DNA文库(图5a)。

  

(2)EmulsionPCR (乳液PCR,其实是一个注水到油的独特过程)

  454当然DNA扩增过程也和illumina的截然不同,它将这些单链DNA结合在水油包被的直径约28um的磁珠上,并在其上面孵育、退火。

  乳液PCR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形成数目庞大的独立反应空间以进行DNA扩增。

其关键技术是“注水到油”(水包油),基本过程是在PCR反应前,将包含PCR所有反应成分的水溶液注入到高速旋转的矿物油表面,水溶液瞬间形成无数个被矿物油包裹的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就构成了独立的PCR反应空间。

理想状态下,每个小水滴只含一个DNA模板和一个磁珠。

  这些被小水滴包被的磁珠表面含有与接头互补的DNA序列,因此这些单链DNA序列能够特异地结合在磁珠上。

同时孵育体系中含有PCR反应试剂,所以保证了每个与磁珠结合的小片段都能独立进行PCR扩增,并且扩增产物仍可以结合到磁珠上。

当反应完成后,可以破坏孵育体系并将带有DNA的磁珠富集下来。

进过扩增,每个小片段都将被扩增约100万倍,从而达到下一步测序所要求的DNA量。

  (3)焦磷酸测序

  测序前需要先用一种聚合酶和单链结合蛋白处理带有DNA的磁珠,接着将磁珠放在一种PTP平板上。

这种平板上特制有许多直径约为44um的小孔,每个小孔仅能容纳一个磁珠,通过这种方法来固定每个磁珠的位置,以便检测接下来的测序反应过程。

  测序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将一种比PTP板上小孔直径更小的磁珠放入小孔中,启动测序反应。

测序反应以磁珠上大量扩增出的单链DNA为模板,每次反应加入一种dNTP进行合成反应。

如果dNTP能与待测序列配对,则会在合成后释放焦磷酸基团。

释放的焦磷酸基团会与反应体系中的ATP硫酸化学酶反应生成ATP。

生成的ATP和荧光素酶共同氧化使测序反应中的荧光素分子并发出荧光,同时由PTP板另一侧的CCD照相机记录,最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光信号处理而获得最终的测序结果。

由于每一种dNTP在反应中产生的荧光颜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荧光的颜色来判断被测分子的序列。

反应结束后,游离的dNTP会在双磷酸酶的作用下降解ATP,从而导致荧光淬灭,以便使测序反应进入下一个循环。

由于454测序技术中,每个测序反应都在PTP板上独立的小孔中进行,因而能大大降低相互间的干扰和测序偏差。

454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获得较长的测序读长,当前454技术的平均读长可达400bp,并且454技术和illumina的Solexa和Hiseq技术不同,它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无法准确测量同聚物的长度,如当序列中存在类似于PolyA的情况时,测序反应会一次加入多个T,而所加入的T的个数只能通过荧光强度推测获得,这就有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454技术会在测序过程中引入插入和缺失的测序错误。

  

  

  

  图5.Roche454测序流程

1.

Solid技术

2.

  Solid测序技术是ABI公司于2007年开始投入用于商业测序应用的仪器。

它基于连接酶法,即利用DNA连接酶在连接过程之中测序(图6)2,4。

它的原理是:

  

  图6-a.Solid测序技术

  

(1)DNA文库构建

  片段打断并在片段两端加上测序接头,连接载体,构建单链DNA文库。

  

(2)EmulsionPCR

  Solid的PCR过程也和454的方法类似,同样采用小水滴emulsionPCR,但这些微珠比起454系统来说则要小得多,只有1um。

在扩增的同时对扩增产物的3’端进行修饰,这是为下一步的测序过程作的准备。

3’修饰的微珠会被沉积在一块玻片上。

在微珠上样的过程中,沉积小室将每张玻片分成1个、4个或8个测序区域(图6-a)。

Solid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每张玻片能容纳比454更高密度的微珠,在同一系统中轻松实现更高的通量。

  (3)连接酶测序

  这一步是Solid测序的独特之处。

它并没有采用以前测序时所常用的DNA聚合酶,而是采用了连接酶。

Solid连接反应的底物是8碱基单链荧光探针混合物,这里将其简单表示为:

3’-XXnnnzzz-5’。

连接反应中,这些探针按照碱基互补规则与单链DNA模板链配对。

探针的5’末端分别标记了CY5、TexasRed、CY3、6-FAM这4种颜色的荧光染料(图6-a)。

这个8碱基单链荧光探针中,第1和第2位碱基(XX)上的碱基是确定的,并根据种类的不同在6-8位(zzz)上加上了不同的荧光标记。

这是Solid的独特测序法,两个碱基确定一个荧光信号,相当于一次能决定两个碱基。

这种测序方法也称之为两碱基测序法。

当荧光探针能够与DNA模板链配对而连接上时,就会发出代表第1,2位碱基的荧光信号,图6-a和图6-b中的比色版所表示的是第1,2位碱基的不同组合与荧光颜色的关系。

在记录下荧光信号后,通过化学方法在第5和第6位碱基之间进行切割,这样就能移除荧光信号,以便进行下一个位置的测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种测序方法,每次测序的位置都相差5位。

即第一次是第1、2位,第二次是第6、7位……在测到末尾后,要将新合成的链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