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63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东莞石龙二中张汉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

(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

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

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

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

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

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

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

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

很低。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

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

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南极气候:

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

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

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

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

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南极:

企鹅。

北极:

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

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

么目的?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

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

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

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

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

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

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

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

中山站在东经70º,南纬70º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

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

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

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

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

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

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东莞石龙二中王玉玲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习从多角度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观察标本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训练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4.运用小组讨论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5.理解人群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6.通过课后活动,学习实验测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3.鼓励学生从身边环境中发现感兴趣的生物学现象,为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生态型环境背景,生物生态图,课堂所用标本照片,引导及总结性文字。

  2.标   本:

鼯鼠、苍鹰、黄鼠、白鹭、野兔、海龟、仙人掌、秋海棠。

  3.标   牌:

用于分组标志。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向学生展示三幅环境照片。

2.探究活动:

“给生物找个家”——观察标本,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3.探究结果交流。

班级研讨,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发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辩证关系。

1.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根据记录表的要求,总结并纪录相关特征,做出相应的结论。

3.各小组选派代表,在观看相关生物的生境照片的同时,表述观察结果。

4.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5.倾听,提问。

1.展示课件。

引入课题,并引出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

2.布置活动,提出观察要求,进行观察指导。

3.倾听、补充、总结。

4.出示教室照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5.回答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牛、羊。

这是哪里的草原呢?

(请学生代表描述)对,是蒙古草原,因为草原上有蒙古包。

再看这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郁郁葱葱的山野,林间还有火车,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

  第三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辽阔的大海、翱翔的海鸥,这是海滨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

  看完三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请学生代表描述)——自然界的美。

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联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山野就联想到丛林和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经常令人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生物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

如果要形容自然界的美丽,人们经常要用“和谐”这个词来描述。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牛羊在海里游泳、鱼类在森林中爬树,那我们就会觉得太不对劲儿了。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相对适应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研究生物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

  各实验组都有一种生物标本或者是一种实物,我们研究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同时猜测这种生物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为生物找一个家。

  二、学生小组的观察活动:

  几点具体要求:

  1.观察:

  根据每组的生物,结合同学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的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眼、足、叶、花等的形态)。

请大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观察整体的特征,到观察局部的特点,观察局部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顺序进行,同时记录观察结果。

  2.讨论:

  根据各组标本(或实物)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并具有怎样的特点。

  3.记录:

  每组同学集体讨论,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4.结论

  最后,分析一下你们组的标本或实物,推测它的家在哪里,会是什么样的?

每组选派一人作为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请简洁、明了),若发言人说的不全,小组的其他人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向他们提问。

  下面各组开始活动,时间是15分钟。

  (教师到各个实验组指导或参与学生们的观察和讨论,纠正观察过程中学生的误解,并解答相应的问题)。

  三、学生展示活动

  1.教师活动

  

(1)操作课件,展示图片。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纠正观察和理解方面的错误。

  (3)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各组代表发言活动

  

(1)请各组代表到讲台上发言。

  

(2)各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发言。

  (3)其他组成员提问,发言组可以解答。

  四、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小结

  1.根据各组同学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

保护色、拟态等(演示课件中的照片)。

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五、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小结

  1.演示课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