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618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docx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讲解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一、矿体外推圈定

矿体圈定,可按某矿种在勘查过程中所确定勘查类型的基础上,以规范中规定的工程间距(结合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选冶试验程度等因素)进行控矿工程间圈连矿体。

矿体外推圈定要在可靠地质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矿体赋存形态、空间产出的地质规律条件下进行。

当矿体赋存有规律条件下,即矿体长度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时,在有一定数量控矿工程和数据统计的充分依据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

当矿体赋存无规律可循时,无限外推一般按相应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值平(板)推为宜。

当有限外推时,对有色和贵金属矿产,由于矿体特征复杂,当边缘控矿工程存在大于边界品位的二分之一矿化时,可做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当边缘工程未见矿时,同无限外推处理,即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平(板)推;上述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中的二分之一尖推和四分之一平推、三分之二尖推和三分之一平推的结果都是等值的,可兹证明。

在沿矿体走向或倾向方向上,常按一定间隔进行取样。

当相邻样品工程有一工程样品达不到工业要求,相邻样品之间各种边界点的确定和界限的圈定方法常用插入法进行;当矿体厚度变化比较规律,有用组分分布比较均匀情况下,可采边界线基点计算用内插法、印格法、图解插入法圈定。

对厚度较薄(达不到可采厚度)、品位较高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体采用米.克/吨值之品位、厚度之综合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此时,当矿脉厚度有一定变幅,品位变化不均匀时,矿体(脉)不能进行外推圈定。

而对厚度较稳定、品位相对均匀的较稳定的薄脉型矿体采用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时,可参照前述矿体外推原则进行。

1、矿体外推圈定的起点问题

矿体外推不论是沿矿体走向抑或矿体倾向外推,均应以控制矿体的样品工程为起点进行外推。

在已评审的报告中,已发现几例将矿体外推起点置于没有工程控制的矿体(块段)边界上;这种外推相当于对矿体的连续外推,是不允许的。

2、关于外推距离问题

⑴、当实际控矿工程间距小与规范网度时,矿体外推可以实际工程间距为依据,按前述规定比例确定矿体外推距离,不论是矿体倾向抑或矿体走向。

⑵、当实际工程间距大于规范网度时,一律按规范网度要求进行矿体外推(不能以实际工程间距作依据),进行矿体圈连和估算资源。

在评审报告中,个别报告对实际工程间距大于规范网度情况下,仍按大于规范网度的实际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外推,这是错误的。

如此作法就失去执行规范的意义和规范(技术标准)的约束力(执行规范是有其严肃性和强制性)。

3、矿体倾斜方向的外推问题

矿体外推是对矿体走向和倾向的外推。

不乏其例的是少部分报告在应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时,矿体倾向外推不是在剖面上进行矿体倾斜外推,而是在投影面(纵投影、水平投影面)上进行矿体外推,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夸大了外推距离,造成资源量估算误差,使其估算结果失真。

正确的做法是:

应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首先在地质剖面上进行矿体倾斜方向上的外推。

然后以其外推点投影到平面上(纵投影面或水平投影面),并计算投影面面积,续乘矿体平均厚度{按需要求平均水平厚度(纵投影法)或铅垂厚度(水平投影法)},计算矿体(块段)体积。

4、单工程(钻孔)控矿的矿体外推

对单工程(钻探)控矿的矿体外推一直存在两种做图方法(地质块段法的纵投影图、水平投影作图法)估算资源量。

)a第一种方法(如图

图a:

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此种方法是在单工程剖面上,首先在剖面上将矿体外推(平推)点投影到纵投影面上。

在投影面上依矿体倾向上的上、下外推点(a、b)和走向上外推(走向外推可在投影面上进行)点(c、d),依次连线圈连矿块边界成菱形,按规定办法续求块段体积和资源储量。

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作图法类同,不重述。

第二种方法(如图b)

在矿体投影面上,将矿体倾向上、下外推点(E、F)和矿体走向外推点(G、H)表示在投影面上;在此基础上,续将矿体走向外推点(G、H)分别沿矿体倾向上推和下推(a、b、c、d点)同理,在矿体倾向上的上、下外推点(E、F)沿走向上续左右外推(a、b、c、d点),如此在投影面上,矿体块段外推成一矩形,按规定方法估算块段体积和资源量值。

水平投影法作图法乃同,不赘述。

上述两种做法的结果是:

第二种做法(b)所获资源量恰是第一种做法(a)的两倍,可见影响之大。

图b:

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两种作法比较,第一种外推法(图a)保守,第二种做法是贴近实际和正确的。

由此,编者建议,以后若遇到此类似问题,可使用第二种矿体外推方法圈连矿体(块段)并估算资源储量。

5、多工程控矿的矿体外推

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有如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一样(如前述),亦存在二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将控制矿体的各边缘工程对矿进行走向和倾向各外推点(a、c、e、l、d、b)直接顺序圈连矿体边界(如图a)并估算资源储量。

图a:

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第二种情况则如图b所示,将控制矿体的边缘工程分别进行矿体的走向和倾向外推,嗣后将各外推点以a、c、g、e、l、h、d、b顺序圈连矿体(块段)边界(如图b所示)并估算资源储量。

图a(第一种情况)与图b(第二种情况)两种矿体外推圈定方法比较,显然后者(图b)较前者(图a)多出cge和dlh等两个三角形面积;两种方法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是不同的。

编者意见同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圈定(第二种方法))进行。

b一样,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圈定方法采用第二种方法(图

图b:

多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方法示意图(纵投影)

上述矿体外推圈定方法(图a图b)为地质块段纵投影作图法;水平投影作图法类同,不赘述。

6、开发矿山储量核实中外推矿量类别确定问题

正在开采的储量,其套改前应为D级储量,不论原勘查程度为勘探、详查、普查阶段,均应套改为(113b),归类为(122b),而归为控制的基础储量类。

另一种意见将外推的矿量纳入“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类。

其主要依据是执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认为此外推矿量虽属开发矿山,但总归为“推断的”矿量,达不到“探明的”、“控制的”的要求,自然应纳入(333)资源量范畴。

对上述两种意见,编者采取折衷意见认为,在目前对开发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国家尚未出台相应规范情况下,两种意见均可,且不影响矿业权换证手续进行。

7、矿体不允许连续外推圈定

不论计划经济时期和现时的市场经济期间,不论执行原规范和新规范,都不允许对矿体进行连续外推圈连矿体(块段)边界。

多年前,在评审一个水泥灰岩矿床勘探报告时,就存在如图所示的矿体连续外推问题(由B级外推C级,后又续推D级),这是不允许的。

合理的作法是仍以本图作例,若B级外推,只能一次性外推到C级即可。

按新规范要求,除探明的(331)不能外推外,“控制的”可一次性外推“推断的”,再不能连续外推预测的资源量。

8、“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外推问题

“探明的”不能外推,因为“探明的”外推则成为“推断的”,则产生地质可靠程度顺序为探明的→推断的,违反了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顺序。

控制的可外推,它符合控制的→推断的正常顺序。

二、米.克/吨值应用

米·克/吨值,又称米·百分比或米·百分率。

应用米·克/吨值综合工业指标时,对于矿(脉)体厚度不稳定(有一定变幅)、品位不均匀情况下,矿(脉)体圈定不能进行外推。

对于厚度较稳定、品位较均匀的薄脉型矿脉则可采用一般外推方法对矿体(块段)进行外推圈定并估算资源储量。

1、金属量估算

对矿(脉)体金属量估算时,有人误将平均米·克/吨值当作平均品位乘以矿体或块段矿石量估算金属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采用米·克/吨值指标时,米·克/吨值属厚度×品位的双因素的综合指标,非单一的质量指标。

即平均m·g/t×矿石量(t)=m·g,m·g非重量单位,故上述作法是不成立的。

正确做法是将平均米·克/吨值除以平均厚度,换算成平均品位,再乘以矿石量,才是所估算的金属量值。

2、个别报告对厚度不稳定、品位均匀程度较差的矿(脉)体也进行了外推,这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3、对于岩金矿(脉)体中出现个别低品位(0.8-2.4米·克/吨间)时(如图示),有的报告将其剔除,使矿(脉)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其间被低品位矿所间隔。

样号:

H1H2H3H4H5

米·克/吨值:

3.82.04.66.25.6

图中的H2样品米·克/吨值仅为2.0,属低品位矿。

实际上应该将该样(H2)参加5个样品的平均计算,若其平均后结果满足该矿(脉)体的最低工业要求,可将H2结果圈入工业矿体中,不单独圈连低品位矿(H2)。

三、关于资源储量比例

矿产勘查和开发市场化,总原则是“保证首期、储备后期、动态管理、以矿养矿”。

矿产勘查,要为矿山开发建设提供“探明的”资源储量作为首采地段,以满足矿山建设投资返本付息需要的矿量。

“储备后期”是保证总量控制,以满足矿山生产的连续性和规划服务年限所需的矿量。

新形势下的“动态管理、以矿养矿”原则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准备中期”原则,强调了矿山生产过程中,以生产需要,由矿山负责资源储量类别提升的动态管理,通过矿山经济效益来完成。

这是“动态管理、以矿养矿”原则提出的缘由。

“探明的”资源储量应满足矿山开发首采区设置及矿山建设返本付息的矿量;“控制的”资源量应满足矿山最低服务年限要求的矿量;“推断的”资源量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要求的矿量。

四、资源储量分类

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

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

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

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