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5715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Word文档格式.docx

春天脉多弦,夏天稍洪,秋季稍浮,冬季稍沉。

还有脉位异常的“反关脉”“斜飞脉”等均属平脉。

(二)二十八种异常脉象分类简表

共同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浮脉类

轻取即得

举之泛泛有余,按之稍减不安。

表证。

脉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热盛。

浮小而细软。

主湿、主虚。

浮散无根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大失血,伤阴。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

精血虚寒。

沉脉类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郁证,水肿。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邪闭,厥证,痛极,阳虚。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实,疝气症瘕。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

迟脉类

一四息

足至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寒证。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证,脾虚。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如轻刀刮竹

精伤,血少;

气滞,血淤。

脉搏来级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淤血。

数脉类

一以

至上

一息五至以上

热证。

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热实,血淤气滞,痰饮,宿食。

脉来迅疾,一息七至八次。

阳热极盛,阴精欲竭,元气将脱。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主痛,主惊。

虚脉类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气血两虚,虚证。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诸虚劳损(阴血虚为主),主湿。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阳衰危证

动而中止,不能自不,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脏气衰,惊恐,跌扑损伤,疼痛。

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有力为气郁;

无力为气损

实脉类

举按均有力。

实证,热结。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痰湿,食滞、实热,(妊娠)

脉来绷急,紧有力,状如转索。

寒证,痛证,宿食。

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热证。

临床常见相兼脉象与主病简表

脉名

浮紧

表寒。

浮缓

表虚。

浮数

表热或风热。

浮滑

风痰或表证挟痰。

沉迟

里寒。

沉紧

里寒,痛证。

沉数

里热。

沉滑

痰饮、食积。

沉弦

肝郁气滞;

痛证。

沉涩

血淤。

沉细

里虚、气血虚,或阴虚血虚。

沉细数

阴虚或血虚有热。

弦迟

寒滞肝脉。

弦紧

痛证,寒滞肝脉。

弦数

肝热、肝火。

弦滑

肝热挟痰;

停食。

弦细

肝肾阴虚;

阴虚肝郁。

弦缓

肝脾同病。

洪数

气分热盛。

滑数

痰热、痰火。

细涩

血虚挟淤。

切脉

〈经〉分配脏腑:

左寸:

心,膻中。

左关:

肝、胆。

左尺:

肾、腹中。

右寸:

肺,胸中。

右关:

脾、胃。

右尺:

王叔和分配脏腑:

心,小肠。

肾、膀胱。

肺,大肠。

濒湖分配脏腑:

肾、膀胱、小肠。

胃、脾。

肾、大肠。

景岳分配脏腑:

肾、膀胱、大肠。

肾、小肠。

五脏平脉

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搏浮涩而短,肝脉弦长而和。

脾脉缓大而敦。

肾脉沉软而滑。

又有反关脉在关后,必反其手而诊之,当询其平日何如脉象。

男女异脉

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子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

乃其常也,反之者病。

无病经脉

经者常也,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四至,为和平之象,或向以五至为闰息,如岁运三年一闰,是我之息长,非彼之脉搏败也。

脉分四时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七怪脉歌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

弹石硬来寻即散,鱼翔似有亦似无。

虾游静中跳一跃,更有釜沸湧如羹。

旦占夕死不须药,搭指散乱如解索。

八脉该二十八脉象

〈浮〉为阳为表。

浮而中空为芤,主失血。

浮而拨指为革,主阴阳不交。

浮而不紧为散,主气散。

诗:

浮为表脉病为阳,轻手扪来指上彰。

芤似着葱知血脱,革如按鼓识阴亡。

从浮辨散形缭乱,定散非浮气败伤。

除却沉中牢伏象,请君象外更参详。

〈沉〉为阴为里。

沉而九无为伏,主邪闭。

沉而有力为牢,主实。

沉为里脉病为阴,浅按如无按要深。

伏则幽潜推骨认,牢为劲直着筋寻。

须知诸伏新邪闭,可悟诸牢实寻。

除却浮中芤革散,许多活法巧从心。

〈迟〉为脏为寒。

迟而时止为结,主气郁血壅痰滞。

迟而更代为代,主气绝。

迟为在脏亦为寒,一息未及四至弹。

结以偶停无定数,代因不反即更端。

共传代主元气绝,还认结成郁气干。

除却数中促紧动,诸形互见细心观。

〈败〉为在腑、为热。

数而牵转为紧,主寒邪而痛。

数而时止为促,主邪气陷。

数见关中为动,主阴阳相搏。

数为腑脉热居多,一息脉搏来五六科。

紧似转绳寒甫闭,动如摇豆气违和。

数中时止名为促,促里阳偏即是魔。

除却迟中兼结代,旁形则出细婆婆。

〈虚〉主虚

虚而沉小为弱,主血虚。

虚而浮小为濡,主气虚。

虚而模糊为微,主阴阳气绝。

虚而势滞为涩,主血虚,亦主死血。

虚而形小为细,主气冷。

虚而形缩为短,主气损。

虚来三侯按如绵,元气难支岂偶然。

弱在沉中阴已竭,濡居浮分气之愆。

痨成脉隐微难见,病剧精干涩遂传。

冷气蛛丝成细象,短为形缩郁堪怜。

〈实〉主实。

实而流利为滑,主血治(痰饮)

实而迢长为长,主气治。

(阳盛阴虚)

实而湧沸为洪,主热亦主虚。

实而端直为弦,主肝邪恶(亦主寒、主痛)

实来有力象悠悠,邪正全凭指下求。

流利滑呈阴素足,迢遥长见病当瘳。

洪如湧浪邪传热,弦似弓木作仇。

毫发分途须默颔,非人浑不说缘由。

〈大〉洪脉之形之阔大。

大脉如洪不是洪,形兼洪阔不雷同。

绝无舞柳随风态,却似移兵赴敌雄。

新病邪强知正怯,夙疴外实必中空。

经病进真堪佩,总为阳明气不充。

〈缓〉主正复。

缓脉从容不迫时,诊来四至却非迟。

胃阳恰似祥光布,谷气原如甘露滋。

不问阴阳欣得此,任他久暂总相宜。

若还怠缓须当辨,温中脾经步履疲。

节录病机赋:

赋曰:

能穷浮、沉、迟、数、虚、实、缓,大八脉搏之奥。

便知表、里、寒、热、盛、衰、邪、正八要之名。

八脉为诸病纲领,八要是众病权衡,虚为气血不实,举按无力,若兼弱涩之象,实为气血不虚,举按有力,且该长滑之形。

迟寒数热,纪至数多少,浮表深里,在指下重轻,缓则正复,和若春风柳午,大则病进,势若秋水潮生,六脉同等者,善其勿药。

六脉偏或者忧其采薪。

脉有宜忌

凡病虚者,脉弱为宜,洪大则忌,病外感者。

阳脉为宜,阴脉则忌,有神者吉,和缓者吉,合符时者吉,面上五色中见那一色相生者吉。

反是者凶,只此数语可遵,其余皆不经之言,不可信也。

妇人脉法

妇人两迟或于两寸常也,若肾脉微涩而浮,或肝脉沉急,或尺脉断绝不匀,皆经闭不调之候。

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血气不足故也。

妇人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经停者,孕也。

尺大而旺,亦然,左尺洪大实为男,右尺洪大实为女。

休弱之妇,尺按之不绝,便是有子,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亦为有子,所以然者,体弱而脉难显也,〈脉经〉曰:

三部浮沉正等,按之无绝者,孕娠也,何常拘于洪滑耶,阳搏阳别,谓之有子。

言尺阴脉搏指,与寸口阳脉廻别,其中有阳象也,妇人不月,脉来滑疾,重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和滑而代者,二月余之胎息也。

重手按之,滑疾不散者,五月也。

妇人经断有呕,其脉弦者,后必大下,不成胎也,然有因病脉弦,又当保胎为务。

气旺则弦自退。

阴虚阳搏谓之崩,言尺虚大弦数,皆崩而下血,妊娠七、八月,脉实劳强大者吉,沉细者难产而死。

妇人得革脉,曰半产漏下,得离经之脉,曰产期,离经者,离乎经常之脉也,盖胎动于中,脉乱于外,势之必至也。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妇人脉平而虚者,乳子也。

妇人尺脉弱而涩,小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小儿脉法

小儿五岁以下,血气未盛,经脉未充,无以别其脉象。

故以食指络脉之象彰于外者察之。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

第二节卯位,为气关。

第三节辰位,为命关。

以男女左右为则,纹色紫曰:

热。

红曰伤寒。

青曰:

惊风。

白曰疳疾。

淡黄隐隐为无病。

黑色曰危在风关为轻。

气关为重。

命关为危。

脉纹入掌为钓。

纹弯里为风寒。

纹弯外为食积。

及五风以上乃一指取寸关尺之处。

常以六至为率。

加则为热,减则为寒,皆如诊大人法。

小儿脉乱身热,汗出不食,食即吐,多为变蒸。

小儿四末独冷,鼓粟恶寒,面赤气粗,涕泪交至,必为痘疹。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

食指近发为上,中指为中,三指俱热。

外感于风。

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于寒,伤饮食,发热吐泻,食中指热,主上热下冷。

名中指热主挟惊。

食指热主食滞。

 

温病歌括

补叙总论

温病原来火克金,头疼恶寒热渴临。

咳面兼喘午后热,洪长滑数脉真形。

君问伤寒同中异,不渴为寒渴是温。

论寒多系左脉大,右旺为温却可分。

上焦

温病初起

温病条辨著者谁,鞠通吴瑭发明之。

分为三焦上中下,勺伤寒论有分歧。

由上及下间竖看,一纵一横不用疑。

温邪外感邪在表,辛凉轻剂最相宜。

若是冬不脏精者,质之经亦应知。

伏气化热春温发,表里之辨其在斯。

风温初起手太阴,肺应秋令西方金。

肺主皮毛通鼻窍,表邪行由皮毛侵。

咳嗽鼻鸣脉浮数,头痛身热汗涔涔。

忌用辛温宜凉散,桂枝解肌费沉呤。

最宜银召散,随证加减见苦心。

又有轻剂桑菊饮,辛甘微苦字字斟。

温为阳邪肺主卫,肃降上焦是金鍼。

大热伤津

大热大渴脉浮洪,身热舌黄面色红。

甚则脉散鼻扇者,元气不支病己凶。

此宜重剂用白虎,更入人参更为功。

气血两燔用玉女,一加一减效不同。

雪梨膏与五汁饮,甘寒救液味甘隆。

若是温热神清者,尚未逆传心胞中。

逼血上走清窍者,燎源之热已熊熊。

犀角地黄应时用,待中焦篇来补充。

逆传心胞

热邪入不渴,舌绛而干热灼。

此证宜用清营汤,黄连一味须去却。

温病不可发汗也,汗多汗昏斑诊发。

温邪血燥不蒸汗,切忌升柴羌独活。

发斑宜用化斑汤,银召加减治疹法。

去鼓加地倍用元,兼用丹皮大青叶。

热闭谵语清营汤,至宝牛黄与紫雪。

邪入心胞证大危,舌蹇神昏而痉厥。

紫雪牛黄皆主方,对证施治可斟酌。

秽浊蒸发温毒,面赤耳肿连咽颊。

外肿欲知大头温,普济消毒是妙药。

外肿敷发水仙膏,此方拨辣效最捷。

接用三黄二香散,外敷定痛消余热。

暑湿

暑温留恋肺太阴,右脉洪大汗涔涔。

大渴饮引喘而渴,白虎加参救肺金。

若是暑温汗不出,新加香薷饮可斟。

发热身重湿温也,苍术白虎最能任。

汗出喘渴脉散大,得生脉散如甘霖。

热后余邪如未解,芳香轻剂清络寻。

若兼但咳无痰者,曾氏加减是良鍼。

既咳咀嗽痰声浊,肺燥脾湿两相侵。

此证暑温兼水饮,蠲饮和中义深湛。

暑温吐血为难治,此名暑瘵病已深。

清络饮加苡杏滑,轻灵淡渗见惠心。

小儿暑痫发痉厥,肝风已动险证临。

急投清营与紫雪,切忌大汗转昏况。

大人暑痫肝热炽,羚羊钩丹滌烦襟。

优暑

暑温之后论伏暑,暑热舍于骨髓。

外则舍于分肉间,气虚其脉浮而濡。

头痛面赤而恶寒,烦热口渴舌白腻。

长夏中暑伏于秋,霜降前后发病矣。

冬月发者邪更深,治法多由银召主。

表实无法加杏滑,牛蒡元参皆可去。

口渴无汗用银召,加发丹赤冬生地。

口渴大汗不止者,人参白虎有前例。

或银召加杏石苓,去其元制牛蒡子。

邪在血气表已虚,舌赤口渴汗不止。

加减生脉散一方,银召之外树一旗。

湿温

湿温身重疼而烦,午后皮肤灼可扪。

误用辛温发其汗,耳聋目瞑神昏昏。

上濛清窍湿胶滞,中满不饥心烦冤。

上焦中焦同受病,升清降浊导其源。

此时三仁开肺气,才是不二之法门。

湿阻上焦咽喉者,银召马勃可以吞。

上焦喷郁呃不止,宣痺轻剂探高原。

喘在上焦其息促,苇茎加味可细论。

温疸与秋燥

温疸桂枝白虎汤,此是仲景金匮方。

此论发热而后寒,其证不专属少阳。

若其大渴饮引者,病名痺疸势猖狂。

阴气失伤阳独发,还宜治之以甘凉。

五汁饮是润柔剂,生津止渴如甜浆。

杏仁苦辛开肺气,邪在膜原宜清扬。

或热或渴燥伤肺,沙参麦冬亦可尝。

秋感燥气热在肺,日久可使津液伤。

燥气作咳桑菊饮,辛凉桑杏亦可商。

燥气化火窍不利,热盛召荷加羚羊。

诸气喷郁呕而喘,清燥救肺效彰彰。

中焦

阳明腑证

邪传中焦胃肠热,舌黄便闭面目赤。

语声重浊呼吸粗,阳明之病胃家实。

脏病恶热不恶寒,治分承气与增液。

舌苔黄浊起芒刺,大小承气可细别。

或用调胃承气汤,先用牛黄丸一粒。

大便结燥痛绕脐,神昏瘛从甚则厥。

急下承阴大承气,或加牛黄与紫雪。

纯利稀水无粪者,热结膀流禁枳朴。

亦宜谓胃承气方,级以濡之邪自泄。

下利谵语小承气,此时脉实或滑疾。

中焦实证哕连声,胃气肺气本逼迫。

三焦俱急脉燥甚,舌燥如作金黄色。

承气合与小陷胸,宿食胶痰齐荡滌。

液干可用增液汤,润肠通便效最捷。

下后汗多复其阴,益胃甘凉有妙法。

下后又有清燥汤,辛凉方与甘寒合。

又有护胃承气汤,口燥咽干知焦黑。

下之不通证已危,新加黄龙不可忽。

导赤承气利下焦,小便赤痛兼烦渴。

痰食佣滞邪不降,承气汤中宜宣白。

温邪下后郁余邪,此时处理宜缜密。

温病下之不通者,可将五因从头说。

阳明经病

上焦篇中栀鼓汤,心中仸侬舌微黄。

邪在上焦膈中热,而有呕吐之一方。

中焦下后亦用此,虚燥不眠心徬徨。

甚至反复颠倒者,栀鼓加味可商量。

误下少气加甘草,误下呕吐加生。

其法皆本伤寒论,温病用之亦甚良。

干呕口苦而渴者,邪热夹秽宜芳香。

黄连黄芩撤其热,化浊佐之以辛凉。

若遇大热大汗出,白虎大剂最相当。

温毒斑疹

斑疹邪在血分也,只喜轻宣与凉解。

误用升紫升提之,厥逆昏沉为之害。

血热宜用清营汤,化斑银召曾可碍。

亦有斑疹胃家实,温毒雍出不快。

调胃承气微和之,免使陷致其败。

暑温与伏温

水结在胸暑温症,面赤身热头昏晕。

渴欲饮水苔黄滑,胃气不降呕愈甚。

小陷胸汤加枳实,苦辛通降能下润。

不饥不渴有浊痰,湿热互结阻气分。

宜用半夏泻心汤,去草干加枳杏。

热结中洲口燥干,舌黄不燥不宜慎。

其脉沉实舌燥黄,可用小承气汤等。

暑温漫延及三焦,邪气久留热愈盛。

热在气分三石汤,血分之邪热蕴。

宜用紫雪与清营,不治其標先治本。

暑温伏暑舌灰白,呕恶烦渴胸闷痞。

宜用杏仁滑石汤,如网在纲自不紊。

湿温小便不利者,宜用甘凉润之也。

淡渗之品不宜投,忌用五苓八正軰。

宜用冬地三黄汤,此方甘苦能合化。

数下亡阴

数下亡阴有三戒,不可再与承气也。

下后面赤身微热,浅者可与增液軰。

邪热日深苦心干,又有复脉诸方在。

渴甚沃以雪梨浆,舌糜薄荷未可蘸。

神昏谵语浊邪,安宫牛黄开其窍。

上焦湿温邪未清,神识昏蒙病非轻。

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伤外感可权衡。

湿温外受自口鼻,其证不饥而不食。

苦辛芳香三香汤,能化秽浊能开郁。

吸受邪气布三焦,热蒸神错热难肖。

先用芳香开其窍,安宫牛黄独超超。

更用淡渗消浊湿,茯苓皮汤治其標。

新制橘皮竹茹汤,气雍哕呃宜此方。

瘀血可加以桃仁,有痰竹沥括蒌霜。

别有加减正气散,分消开窍宜分尝。

升降中焦为定法,藿香正气主芳香。

湿温可用一加减,药性苦辛兼微凉。

脘闷便塘舌白滑,二加减正气相当。

秽湿着里久酝热,其证脘闷而舌黄。

气机不宣三加减,有伏热宜轻扬。

秽湿着里阻气分,四加减散气芳香。

有伏热湿阻,五加正气亦可商。

凡此五种加减法,运用可以就临床。

汗出热解旋又热,湿温之困阻于湿。

发表攻里两莫施,黄芩滑石为此设。

湿聚热蒸邪粘腻,滑骱烦疼舌灰滞。

湿痺须用宣痺汤,宣痺名同而方异。

湿郁经络身疼甚,汗出全身发自疹。

宜用轻以去着方,薏苡竹叶效立应。

咳嗽头胀气不宣,杏仁薏仁方可称。

暑湿痺者别有方,方名加减防己汤。

方后附有加减法,可知其变守其常。

秋燥

中焦秋燥胃阴伤,宜用玉女门冬汤。

外感已净液干燥,最忌苦燥宜甘凉。

滋补胃液牛乳饮,燥甚可用玉女煎。

湿热陷

病人下焦湿已重,齿黑唇烈热雍。

实病急下可存阴,脉虚大者不可用。

宜用加减复脉汤,复其津液可效钟。

亦有宜用救逆汤,舌强神昏心震动。

吴氏善用复脉軰,神昏元气将已溃。

或大汗出脉燥盛,经六七日脉不退。

或者误用升散方,其心动悸脉结代。

或者液竭咽喉干,舌质绛红苔黄燥。

凡此皆是复脉证,胸膈得之如滋溉。

便溏宜用一甲煎,牡力生用须细研。

下焦刼阴便溏者,方用一甲复脉在。

热闭下焦脉沉数,若成北厥证已坏。

速宜二甲复脉汤,牡力鳖甲救其败。

心中憺憺心灼痛,脉象细促神欲槁。

三甲复脉正其时,牡力鳖甲为一队。

预防痉厥须潜阳,复脉之中参诸介。

真阴欲竭心火炽,心中烦热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之王,心肾相交阴阳泰。

既厥且哕脉细劲,小足风珠可无害。

热邪久恋烁真阴,神倦瘛从神已惫。

速进大足风珠汤,填阴护阳意可会。

痉厥神昏燥而烦,牛黄紫雪用无碍。

再投三甲复脉汤,对证施治莫颠倒。

病久热从阴分来,夜热早凉常徘徊。

热退无汗身灼热,青蒿别甲方最佳。

肌肤甲错津液燥,忽然蒸汗不须猜。

阴阳互争作战汗,可饮复脉汤一杯。

别有瘀血大便黑,渴不喜饮舌有苔。

犀角地黄是轻剂,清热又可去血坏。

少腹坚满溲自利,夜分其热自薰薰。

蓄血便闭脉沉实,桃仁承气好安排。

甚则可用抵当汤,仅取其义相类推。

妇人病温经适至,热入血室邪陷里。

玉女煎中加竹叶,神昏痉厥可用此。

大热已减邪未清,护阳和阴亦好剂。

邪去八九脉虚数,阴虚夜分热未已。

加减复脉加人参,颇得补阴调血旨。

若十余日瘀热深,神志错蒙热炽。

加减桃仁承气汤,温退神昏可屈指。

暑温闭

暑邪陷入少厥阴,二火相传热已深。

肾液枯至消渴,血不营经麻痺侵。

肾主五液而恶燥,用连梅汤最相称。

心热神昏烦燥者,先与紫雪凉其心。

呕恶吐蚘心下痞,上下格阻咽亦瘖。

正虚邪炽危侯见,惟椒梅汤可以斟。

热后燥邪

阴热解后阴多涸,治当甘凉滋其液。

寒湿解后多阳虚,当知甘温扶阳法。

身凉如水汗淋漓,桂枝和营为上策。

病后舌淡而委黄,其脉强退不欲食。

胃阳已馁中气虚,小建中汤阳可复。

若大病后肤枯燥,下午脉数面微赤。

暮热溲红溺营痛,有时或微兼燥咳。

此证皆属胃阴虚,忌用开胃辛燥药。

可以饮之益胃汤,牛黄五汁可常服。

药设投逆

暑邪药误胃气残,气塞胸脘攻补难。

清浊交混不可解,上盛下虚生气殚。

勉立一方拯逆侯,其名则日来复丹。

亦有气血两燔者,热久不解寐不安。

阴阳两复三才好,甘凉之味最宜餐。

湿温久恋神昏昏,三焦弥漫扰神魂。

大便不下少腹满,宣清导赤仔细论。

亦有气阻二便闭,温通恰宜半硫丸。

方用硫黄制半下,其味酸平而性温。

补肾燥温通虚闭,脾虚便溏亦可吞。

肝肾津阴燥久伤,每逢夜热昼还凉。

干咳频频或不咳,下虚上盛细推平。

甚者津枯或痉厥,三甲定风皆要方。

专翁大生是大剂,久虚难复此方良。

杂病

咽痛

咽痛心烦猪肤汤,苦酒汤主咽中伤。

甘草桔梗是小剂,此皆伤寒少阴方。

咳嗽

下焦篇中论痰饮,症与肾肝不合吻。

秋燥伏外感寒,喘咳恶寒脉浮紧。

倚息不卧小青龙,随证加减要审慎。

喘促音哑吐涎稀,脉数右大热方进。

宜用麻杏石甘汤,辛凉解表无不应。

肢饮上壅胸膈间,呼吸难通气不烦。

葶苈大枣泻肺汤,一泻可使余热尽。

失眠

温后余热睡不良,胃有稀痰咳不扬,

经半夏秫米法,复杯即卧效非常。

半夏桂枝合一剂,调其营卫和中方。

湿阻两胁痛如攒,咳嗽潮热而无寒。

亦有寒热如疸壮,莫用柴胡劫其肝。

香附旋复通肝络,降气化痰效可观。

若因肢饮悬胁下,可用三因控涎丹。

胁痛如因痰入络,证与下焦不相干。

疸疾

疸邪湿盛化为热,心下痞满舌白滑。

烦燥自利节关痛,泻心汤方可斟酌。

苍术白虎加草果,可治疸家之湿疸。

疸来日晏邪入阴,其背恶寒胸痞结。

草果知母汤主之,升发阳气效可速。

疸伤胃阳气不降,渴不欲饮亦不食。

加减人参泻心汤,此是妥善升降药。

疸伤胃阴湿伤气,麦冬麻仁又一格。

太阴脾疸四末寒,热聚心胸而不渴。

中土之病木乘之,宜用黄连与白芍。

烦燥另服牛黄丸,芳香可以开胸膈。

脾疸脉来濡而缓,疸来日迟腹微满。

偏於太阴之虚寒,其人四末常不温。

退邪宜用甘温方,露一方效最善。

呕吐噫气腹自哼,脉弦而濡寒自验。

疸久不止气血虚,补中益气可操卷。

暮热早寒左脉弦,邪在少阳身常倦。

热重青蒿别甲汤,退热亦能止虚汗。

小柴胡汤加减方,营卫和而邪自散。

湿疸脘闷舌白滑,渴喜热饮胃纳钝。

通降可用苦辛方,厚朴草果汤可选。

疸邪入羁成劳疸,渐有疸母在左胁。

络虚而痛腹虚胀,劳者温之有定法。

加味异功汤主之,辛甘温阳邪自遏。

邪结成块痰血凝,肝胆转枢失其职。

鳖甲煎丸金匮方,丸者缓也根自拔。

三阴五疸久不愈,腹胀呕水而不渴。

脾寒当用温脾汤,重加草果与厚朴。

少阴三疸气血虚,形寒嗜卧舌苔白。

吴氏特制扶阳汤,鹿茸五钱先挫末。

厥阴三疸病已深,疸间二日或三日。

痞结气逆欲呕吐,减味乌梅汤存格。

以上列之下焦篇,与中焦篇可互质。

黄疸

湿热黄疸古方在,方证错杂无尽也。

中焦方中补数方,借补前人所未备。

夏秋疸病湿热蒸,蕴水谷为之害。

宣通气分二金汤,苦辛淡法可救败。

枝子黄柏茵呈蒿,以及茵呈五苓軰。

此皆金匮黄疸方,小便通利黄自解。

三焦里证其脉沉,痞满便闭溺赤者。

别制杏仁石膏汤,可宣三焦可无碍。

素积劳倦感湿温,误用发汗证已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