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5632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③种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的⑩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

4、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微观〕

同位素: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等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5、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失去电子——阳离子得到电子——阴离子

6、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叫做单质。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称为化合物。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稀有元素:

性质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或物质发生化学反响,在自然界的含量稀少的元素。

7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

金属元素含意最多的是铝,其次是铁。

②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和氢。

铁、碘、锌等为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

③海水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氢,含量较高的还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④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8、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相同

都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核电荷数相同

区别

电中性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

一般都是稳定结构

比相应原子少一个电子层

与相应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

〔1〕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1〕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管个数

〔2〕是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五〕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名称的符号。

2、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除H、N、O、F、Cl、Br、I外,其它元素还可表示一种物质。

3.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

〔2〕元素根据其核电荷数从小到大按原子结构规律排成的周期表叫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六〕表示物质的符号

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

a.元素符号: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

c.离子符号:

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

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2)化学符号的书写:

a.原子的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

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

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2、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3、写法:

①单质:

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稀有气体是由原子之间构成的,通常有元素符号来表示他们的化学式。

②化合物:

首先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再每种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4、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

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化某〞,如:

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酸某〞

5、离子符号:

在形成钙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七〕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关系〔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原子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种子数

2、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第2章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

空气中氮气约占78%;

氧气约占21%;

二氧化碳约占0.03%。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作用:

①提供呼吸②助燃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能和水反响生成碳酸〔H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①固态可作制冷剂②工业原料③灭火

4、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①填充灯泡②食品包装充入氮气防腐保鲜。

③制作化肥和火药⑩作冷冻剂〔汽化吸收大量热量〕

5、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也称惰性气体。

①保护气②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支撑电光源③激光技术。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响的表格:

〔条件:

点燃或加热〕

反响物

反响

现象

空气中

淡蓝色火焰

氧化、自然

生锈〔Fe2O3〕

燃烧、发出红光

氧气中(点燃)

蓝紫色火焰

冒白烟

火星四射

发出白光

产物

SO2

P2O5

Fe3O4

CO2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

分解H2O2和加热分解KMnO4或KClO3,化学方程式为〔1〕H2O2======H2O+O2↑

〔2〕2KMnO4======K2MnO4+MnO2+O2↑

〔3〕2KClO3=======2KCl+3O2↑

工业上用别离空气制取氧气。

——物理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响中,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它的作用是改变反响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响前后都不变。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

第一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

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

第三步:

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四步: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五步: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六步:

将导管从水槽中离开水面。

第七步:

熄灭酒精灯。

7.我们把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响叫做氧化反响,我们把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叫燃烧,如果这种反响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而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充足的氧气。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响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和质量总和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

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响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化学反响的本质就是反响物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响中参加反响的物质是碳〔C〕和氧气〔O2〕,条件是点燃,参加反响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比为1:

1,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8:

3:

11。

11、呼吸作用: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响最终生成二氧化碳、会和其他产物,同时释放有机物的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11.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2.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2个过程,是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

在膈肌收缩,横膈膜变扁平同时,隔间外肌收缩,隔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面积增大,内压力减少,人就吸气了。

13.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CO2〕和水〔H2O〕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O2〕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

14.在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的实验中,检验淀粉的物质是碘液,遇到淀粉会变蓝色。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我们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15.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

16、光合作用包含的两方面的变化:

①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发生了物质转化。

②把太阳能变成存储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转化。

1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温度②光照强度③co2浓度⑩水分⑤叶绿体

16.检验二氧化碳,空气,氧气,氮气的方法是:

将点燃的火柴放入集气瓶内,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无变化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

这2者再用澄清石灰水〔Ca〔OH〕2〕检验,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CO2〕,不变的是氮气〔N2〕。

17实验室里用盐酸和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18.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提供应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19.大气中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的气体是臭氧,分子式为O3,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氯氟烃,而使其遭到破坏。

臭氧比氧气氧化性更强,且臭氧不稳定。

臭氧层就是在距地面20——35千米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大约90%的臭氧。

20.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同时又通过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其分解,重新变为二氧化碳,另外呼吸作用〔碳物质燃烧〕也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们使得碳通过二氧化碳的形式来完成循环。

21.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有CO、O3、SO2,NO2。

雨,雪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SO2,NO2等物质,形成了酸雨,造成严重污染。

酸雨中的主要有害成分是硫酸和硝酸。

22、空气污染:

由于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量的增加、土地沙漠化、车辆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和局部建筑装饰材料放出有毒气体。

包含了汽车尾气〔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烟和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

第三章根本内容复习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

土壤固体局部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局部的95%左右。

5.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

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原因是壤土类土壤的保肥、保水、透气、透水性能最好。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7.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8.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直根系,例如大豆。

没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须根系,例如小麦。

9.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以外,还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有关。

一般地说,地下水位越高,那么根系的平均长度短。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10.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最主要部位是根尖,它的表皮细胞突起叫根毛。

11.根尖分为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四局部。

其中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根能不断长长,主要依靠伸长区和分生区两个部位。

12.植物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13.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其中含氮〔N〕、磷〔P〕、钾〔K〕元素的无机盐最重要。

氮——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磷——花、果实——植株暗绿带红

钾——根茎——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褐斑

14.水中出现水华现象,引起富营养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

即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

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5.茎的类型:

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16.双子叶植物的茎由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组成。

17.双子叶植物的茎能逐年增粗,是因为茎中具有形成层,它具有分生细胞能力,产生的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

单子叶植物的茎中没有形成层,所以长成后它的茎不能增粗。

〔1〕表皮: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起保护作用。

〔2〕韧皮部:

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3〕形成层:

只有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4〕木质部:

位于茎的中央,其中较大型的细胞是导管,具有输导水分的功能,较小的细胞是木纤维等,三个年轮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5〕很多情况下,还可以在茎的最中央看到髓,它们的细胞壁比拟薄,常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18.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之中,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之中,具有输导有机物的功能。

19.绿色植物的根吸收的水,经过茎〔导管〕的运输到达叶以后,大局部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蒸腾散失到空气中去,这就是蒸腾作用。

20.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空气流动速度、温度。

21.叶的结构:

分为表皮〔上有由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叶肉、叶脉。

22.在叶表皮中无色透明的细胞是叶的表皮细胞,它对叶起保护作用,半月形的细胞是

保卫细胞,它们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

23.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强弱,当植物体水分较多时,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

当植物体缺水时,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1〕蒸腾作用①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②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③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

〔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蒸腾作用强.

24.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根本途径:

根→茎→叶——自下而上

有机物在植物体中运输的根本途径:

叶→茎→根——自上而下

25.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外表积的29%,由于多种原因,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

26.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877万平方千米,耕地、林地、草地只陆地总面积的50%左右。

耕地面积137万平方千米,其中高产耕地仅29.4万平方千米。

27.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28.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

29.造成土壤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30.保护土壤的措施有:

植树造林,健全法律、法规,建污水处理站、废物回收站等。

第四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

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

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

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

定义: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局部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

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局部后,每一局部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

①定义:

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局部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

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

1、定义:

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根本性质: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

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

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④说明:

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

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三、地磁场:

1定义:

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2磁极: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磁偏角:

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四、电流的磁场:

1.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那么〔右手螺旋定那么〕来判断。

安培定那么:

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3、应用:

电磁铁

A、定义:

内部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工作原理: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

C、优点:

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线圈形状来控制。

D、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插入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E、应用:

电磁继电器、等

电磁继电器:

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

应用:

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电路:

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铃:

电磁铁通电时,吸引衔铁使铁锤击打铁铃而发出声音;

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铁锤又被弹回,电路闭合重复上述过程。

磁悬浮列车:

利用列车轨道上的强电磁铁对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而把列车悬浮起来。

组成:

话筒、听筒。

根本工作原理:

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

信息的磁记录:

信息通过磁性物质的磁化的方法来记录信息。

磁带、软盘上涂有许多磁粉,每一个磁粉都相当于一个小磁体。

录音时,录音磁头将磁粉磁化后按一定规律排列;

放音时,当磁带通过放音磁头时,磁带上各磁粉的磁场使通过磁头的电流随之变化,电流通过喇叭将声音复原。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的方向,那么受力方向将改变;

如果两个量的方向同时发生改变,那么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1构造:

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2工作原理:

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3能量转换:

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4平衡位置:

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5换向器作用:

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注:

直流电动机的线圈在平衡位置时没有电流,也不受力的作用。

6优点:

构造简单、控制方便、效率高、无污染。

六、电磁感应:

1、物理学史:

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

闭合电路的一局部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2产生的条件:

有磁场、闭合电路、一局部导体、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

3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4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的方向,那么电流方向将改变;

如果两个量的方向同时发生改变,那么电流方向将不变。

4、感应电压: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压。

有感应电压时不一定有感应电流〕

5、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区别

电磁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