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461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docx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21章章末限时检测

(时间:

40分钟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生命的起源

1,2,3,4,21

生物的进化

5,6,7,8,9,10,11,12,13,14,

15,16,17,19,22,23,24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8,20,25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法国学者巴斯德进行的著名“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B)

A.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

B.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C.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

D.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

解析:

这一实验所诠释出的观点称为“生生论”,即:

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但是这一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解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

2.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A)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T有机物T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T有机物T原始生命解析:

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氢气、氨气、甲烷等在紫外线、闪电等条件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随降雨汇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大分子,最终形成原始

生命。

3.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B)

A.原始海洋、陆地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解析:

原始大气成分中无机小分子物质(水蒸气、氨气、甲烷、氢气等),在紫外线、热能、闪电和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随雨水流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再经过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原始生命。

4.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星际分子(是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分子),它们大多是有机化合物,这就为哪一种生命起源学说提供了科学推测的证据(C)

A.化学进化论B.自然发生论

C.宇宙生命论D.生生论

解析:

宇宙生命论认为生命起源于宇宙空间,地球上的有机物来自宇宙,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物,为生命起源的宇宙生命论提供了证据。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

B.生物进化的每个环节都有化石证据

C.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

D.在最古老的地层中也有生物化石解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

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越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越多,因而可以证明生物是进化的。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B)

A.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解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

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可见B的说法错误。

7.有“三叶虫时代”之称的时期是(A)

A.古生代早期B.古生代中期

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

解析:

在古生代早期,由于浅海面积增大,气候适宜,出现了生物大爆发,所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占寒武纪海洋动物化石群的60%以上,因此将寒武纪称为“三叶虫时代”。

8.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化石,你认为下列说确的是(B)

A.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比物种B数量少

D.物种A比物种B体型大

解析:

由图可知:

A、B两种生物化石出现在不同地层中,物种A形成化石的地层比物种B形成化石的地层晚,而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所以,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9.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B)

A.鱼类和鸟类B.爬行动物和鸟类

C.鸟类和哺乳动物D.两栖动物和鸟类

解析:

始祖鸟化石具有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说明始祖鸟是由爬行

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

10.“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根据“最早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解析: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最早的鸟儿要比最早鱼儿出现得晚。

11.(2016)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形成新物种。

它们共同选择的基础是(B)

A.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

C.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解析:

生物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提供了可选择的原始材料,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生物就无法进化和发展。

12.(2016聊城)雌长颈鹿在择偶时青睐于“长颈”的雄性。

下列对“长颈”的叙述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C)

A.“长颈”性状是可遗传的

B.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变异而获得的

C.是长期锻炼加强而获得的

D.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

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颈较长,有些颈较短;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把颈长的选择下来,颈短的淘汰掉;颈长性状会不断地遗传给后代,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就出现了现代的长颈鹿。

13.一条雌鱼一般一次能产卵几百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B)

A.过度繁殖B.生存竞争

C.遗传和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

达尔文认为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受精卵在

发育为成体的过程中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种与种之间、种之

间的生存竞争。

14.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奶牛产奶量高是(A)

A.人工选择的结果B.适应环境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D.生存竞争的结果

解析:

奶牛这一品种的形成,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对牛的不同变异

经过代代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这一过程属于人工选择。

15.某地区某种蛾的体色有棕色、灰白色、白色三种,它们的数量如图

后来,由于该地区长期环境污染,树木及植被被熏成黑褐色。

理论

11

解析:

当环境颜色为黑褐色时,体色为棕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近,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这是适者生存;体色为灰、白两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颜色存在巨大反差,则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淘汰,这是不适者被淘汰。

因此多年以后,该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棕色蛾类的数量相对较多,灰色和白色蛾类数量相对较少。

16.(2015桐城)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B.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遗传

解析: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17.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解析:

自然选择是说生物本身存在变异,环境起到了选择作用,把不利变异的个体淘汰掉,把有利变异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为适应环境,生物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18.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类是自然产生的

B.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C.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D.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解析:

人类和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

人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19.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可能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是(A)

A.水母B.始祖鸟

C.森林古猿D.扬子鳄

解析:

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上述动物中水母属于无脊椎动物,结构最简单,因此最有可能最早出现在地球上。

20.以下对猿人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猿人能和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

B.猿人属于直立人阶段

C.猿人住在天然洞穴里,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D.猿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还不会用火

解析:

距今约70万年的猿人,属于人类进化的直立人阶段。

直立人的走路姿态与现代人相似,会使用火和制造、使用工具。

第H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0分)如图是一实验的装置,据图回答:

(1)这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他提出的问题是—

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吗?

他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

(2)A现象是模拟原始大气中发生的闪电现象。

(3)B中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

(4)7天后,对C处水溶液进行分析发现了有机小分子。

(5)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生成

有机小分子物质。

解析:

据图可知,这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他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吗?

于是他作出假设:

原始

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他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成分;B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实验通过A装置进行的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为其提供能量;7天后,对C处水溶液进行分析发现了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表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2.(8分)如图是埋藏在不同地层中的古代生物化石,图中AB、C、D

E、F、G分别表示不同地层,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一种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最早(A)

A.三叶虫B.鱼类C.恐龙D.鸟类

(2)按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C)

A.三叶虫t贝类t鸟类t鱼类

B.鸟类t鱼类t贝类t三叶虫

C.三叶虫t鱼类t恐龙t鸟类

D.哺乳类t植物t鸟类

⑶把B层和F层的生物化石进化比较,结构复杂的生物分布在(F)层,出现年代较早的生物分布在(B)层。

解析:

越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

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由图示可知,在古老

的地层A里存在着三叶虫化石,说明它的出现比鱼类、恐龙、鸟类早。

按照不同地层中生物的出现顺序,图示中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三叶虫t鱼类T恐龙T鸟类;比较B层和F层的生物化石,结

构复杂的生物应在新近形成的地层F里,出现年代较早的生物应分布

在较古老的地层B里。

23.(10分)如图表示生活在稀树草原上的斑马。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征,

这种特征一般是不定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