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4491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手法4鲁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总结

(一)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

《考试说明》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

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

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1、直接考查。

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

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

这首诗“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例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隐性考查。

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

(二)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借喻与借代:

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比喻与象征:

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

⑶对偶、排比与对比:

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

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⑷设问与反问:

前者是自问自答;

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2、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详见【知识归纳】)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3、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

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三)答题思路

赏析修辞方法:

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知识归纳】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

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

第一、二联是怎样表现夜色之美?

答案: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

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拟人

作用:

1)描绘形象

2)色彩鲜艳

3)表意丰富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拟人;

虚实结合(或类比);

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

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夸张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等。

4、对比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6、反问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7、借代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

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等

9、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

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10、排比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

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语言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达方式。

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

如《哀江南》: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11、隐语(谐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2、象征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实战演练】

1、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4、阅读孟郊的《游子吟》回答问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心”、“三春晖”用了什么手法?

说明了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

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2、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菩萨蛮》:

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再如杜甫《登高》: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

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

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杜甫的《蜀相》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

②谪官的愁思;

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

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

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

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备课资料高二备课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