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023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1、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

2、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3、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十)加快信息化进程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3、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三、体制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六)扩大教育开放

四、重点工程与改革试点

(一)组织实施重点工程

1、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4、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5、农村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6、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3、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4、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改革试点

5、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6、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7、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8、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保障经费投入

1、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3、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4、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推进依法治教

1、完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大力促进依法治校

4、健全完善督导制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2、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

3、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4、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实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山西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于山西实施赶超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具有决定性意义。

山西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入新世纪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发展为提高公民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再造一个新山西,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今后五到十年,是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步伐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教育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山西建设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省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强烈的矛盾突出;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学校办学活力不强;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加快教育发展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千秋大业,教育为先。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推动教育发展。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省教育科学发展,为早日建成小康山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总体战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落实科教兴晋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适应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强化责任,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监督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适应需求,加快发展。

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继续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服务市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局,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狠抓薄弱环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

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立足实际,特色发展。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把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办学优势结合起来,立足各自的办学层次和类型,找准方向,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服务转型,创新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增强教育活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

密切教育与企业、行业、产业的结合,增强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到2020年,山西教育各项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省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形成更高质量的普及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加发达。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形成更广覆盖的公平教育。

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体现,公民依法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困难群体学生资助制度更加完善。

形成更加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形成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体制开放灵活,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办学体制逐步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

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形成,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教育法治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加有力。

形成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结构合理、服务有力、科学完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

附表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项目

2009年

2012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64.29

68.0

74.0

91.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5.0

80.0

90.0

98.0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66.0

7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1.1

60.0

6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478.96

425.0

400.0

390.0

巩固率(%)

90.85

93.0

95.0

97.0

高中阶段教育

152.29

154.0

156.0

125.0

毛入学率(%)

85.0

88.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71.72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7.74

31.0

33.0

3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81.89

92.0

103.0

56.90

64.0

69.0

81.0

其中:

研究生(万人)

2.16

3.0

4.0

6.0

26.5

32.0

45.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594.0

800.0

1000.0

1200.0

人力资源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216.0

300.0

5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37

9.80

10.5

11.2

二重点任务

牢牢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

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和健全人格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改革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知行统一,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建立大中专学生见习制度。

完善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效果。

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到2015年,省辖市要建好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基地,县(市、区)要建好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注重品行培养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健康第一,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美育,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3、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把工作重点放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坚决扭转和纠正单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育的倾向,坚决制止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按升学率进行奖惩的错误做法。

(二)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1、明确政府责任。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教师,改扩建和新建一批幼儿园,到2020年所有乡、镇建起标准化的乡镇中心幼儿园。

新建城镇、新建小区都要配套建设幼儿园。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2、提高保教质量。

遵循幼儿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制定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核定收费标准,规范办园行为。

实施保教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保教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加强学前教育的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各自履行职责,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1、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超前规划学校布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指导规模较小的山区乡镇办好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坚持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配齐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学设备、图书、仪器和师资等,推动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合理流动。

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农村延伸,鼓励优质中小学校采取多种方式与其它学校协作办学。

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配置均衡化、学校管理规范化。

省人民政府建立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通报和奖惩制度。

3、严格规范义务教育管理。

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切实保障办学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学校。

依法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坚决纠正违规补课和收费等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不得将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入学和升学的依据,不得依据考试成绩对教师、班级、学生进行排名和奖励。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区域内重大违规办学的问题严格问责。

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的作用,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严格控制教学中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严格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管理。

建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专项督导制度。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

1、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保持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制定普通高中设置标准,优化整合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公办普通高中建校债务、教师编制等困难。

努力消除薄弱高中,逐步消除大班额。

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正确引导作用,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

鼓励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引导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教育方式独特、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积极支持举办一批以外语、艺术、体育、科技等为特色的高中学校,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3、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发建设富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

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1、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

政府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形成规模、布局、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使所有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适宜人群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15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设置标准,到2020年实现标准化办学。

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完善助学金制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衔接沟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对口升学比例。

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优先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重视高技能的社会氛围。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

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加强农业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建设。

改革农业类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的学制和教学方式“送教下乡”,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参与技能人才培养。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接我省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接不同的教育对象调整教学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定单培养,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大任务。

到2020年,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服务有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明显提升。

1、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高校设置,加快筹建煤炭、电力、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院校和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加快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生态环境等新兴专业。

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建成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引领作用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具有博士授权高等院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其他本科院校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落实教授、名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

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探索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试行校际学分互认。

强化实践教学,支持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学风。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依托科研力量较强的本科大学,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一批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建成若干国家重点学科。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山西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

4、增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大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共享,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

围绕与山西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加强联合攻关,承担一批研发项目,产出一批应用性成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在形成新产品和推进新产业上取得新进展。

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企业岗位培训、转岗工人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主动开展送教下乡和农业科技服务。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