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805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Word格式.docx

若施工非常困难,后浇带缝宽还可适当增加。

(2)对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也应根据墙厚、板厚情况具体处理,一般对墙、板厚度小于30cm的,可做成平直缝;

对厚度大于30cm但不超过60cm的,可做成阶形或上下对称坡口形;

对厚度大于60c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形式。

(3)后浇带内的钢筋断开或贯通,在于后浇带缝的类型。

对沉降后浇带而言,钢筋贯通为好;

对伸缩后浇带而言,钢筋断开为好;

梁板结构的板筋断开,梁筋贯通。

如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导致开裂,从而降低结构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只有能真正自由收缩的混凝土,其抗拉强度才能持续抵抗温度应力,达到设置伸缩后浇带的设计意图。

(4)后浇带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且不要在一个断面。

根据规范对钢筋接头接长的容许百分率设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断面上,不同断面上的后浇带应曲折连通。

(5)对于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防止新浇混凝土接缝处收缩开裂。

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拌制而成,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至少应与先浇混凝土相同。

(6)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的浇灌时间,不同类型后浇带的浇灌时间是不同的,伸缩后浇带应根据先浇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

不同水泥品种、不同水灰比、不同温度条件养护的混凝土,其收缩完成时间是有区别的,一般控制在施工后60d进行。

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对此,设计人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利用“后浇带”的方法控制裂缝达到不设永久伸缩缝的原理,已在国内外许多设计、施工中采纳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后浇带是通过施工措施,解决结构沉降和伸缩的,从设计到施工均应高度重视,使其真正满足设计意图。

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即只将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临时断开。

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不允许留后浇带,例如某工程地下车库通道的顶板、底板均与主楼相连,但是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留设后浇带,于是要求施工单位先施工结构主体,待主体完成后再施工车道部分,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预留,后期采用焊接连接,同一截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不得大于50%。

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

连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但要注意施工质量。

采用搭接连接时,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长度。

基础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于结构设计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而不应推给施工单位。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在基础后浇带下设置防水板并增设一道附加防水层。

后浇带的设置和设计,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目前除执行现有的规范规定的要求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结构质量。

 

中文名;

后浇带外文名;

post-caststrip

国家标准GB50666-2011

分类

沉降、温度、收缩后浇带

作用

解决沉降差减小温度收缩

设计要求

留置宽度、接缝形式

1定义

2作用▪解决沉降差

▪减小温度收缩

3分类

4设计要求

5接缝处理

6设置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五是

7综上所述

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2.0.10条后浇带的定义是:

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作用

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减少附加压力;

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减小温度收缩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后浇带混凝土采用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微膨胀混凝土浇灌密实并加强养护,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分类

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

2.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3.为防止因建筑面积过大,结构因温度变化,砼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为伸缩后浇带。

现设计院设计的后浇带施工图不尽相同,现行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及不同版本的建筑结构构造图集中,对后浇带的构造要求都有详细的规定。

由于这些规范、标准是由不同的专家组编写,其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各有偏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

(1)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

(3)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

(4)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是14天,60天。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规定是28天。

(5)后浇带的砼配制及强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级强度等级,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级或提高一级的无收缩砼浇筑。

(6)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一般小工程常用的是用14天左右,赶工或工程要求才7天,大工程自建民房常用28天或者一个月左右。

上述差异的存在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有很大的可伸缩性,所以只有认真理解各专业的规范的不同和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性质,灵活可靠地应用规范规定,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

接缝处理

(1)应根据墙板厚度的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厚度<

300mm的墙板,可做成直缝;

对厚度>

3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缝或上下对称坡口形;

600m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断面。

(2)钢筋是保持原状还是断开,这要由后浇带的类型来决定。

沉降后浇带的钢筋应贯通,伸缩后浇带钢筋应断开,梁板结构的板筋应断开,但梁筋贯通,若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砼收缩将受到较大制约,产生拉应力开裂,从而降低了结构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不同断面上的后浇带应曲折连通。

(3)后浇带砼浇筑,一般应使用无收缩砼浇筑,可以采用膨胀水泥也可采用掺和膨胀剂与普通水泥拌制。

砼的强度至少同原浇筑砼相同或提高一个级别。

(4)施工质量控制,后浇带的连接形式必须按照施工图设计进行,支模必须用堵头板或钢筋网,槽口缝接口形式是在模板上装凸条。

浇筑砼前对缝内要认真清理、剔凿、冲刷,移位的钢筋要复位,砼一定要振捣密实,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应认真处理,保证砼自身防水能力。

(5)后浇带处第一次浇筑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性措施,顶部覆盖,围栏保护,防止缝内进入垃圾、钢筋污染、踩踏变形,给清理带来困难。

(6)后浇带两侧的梁板在未补浇砼前长期处于悬臂状态,所以在未补浇砼前两侧模板支撑不能拆除,在后浇带浇筑后砼强度达85%以上一同拆除,砼浇筑后注意保护,观察记录,及时养护。

设置

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

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做了一些修改: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

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后浇带封闭时间宜之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对比,可发现其要求不同。

但主要精神类似。

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3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20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地基土质较均匀;

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小于两层;

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5.2.2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进行;

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综上所述

1、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4、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断开。

筏板基础底板及基础底板梁受力钢筋必须贯通。

受力主筋宜采用焊接连接。

5、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该位置虽弯矩大,但剪力很小。

6、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注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应避免留直缝。

对于板,可留斜缝;

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7、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

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

8、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用压力水冲洗,清除浮浆、碎片并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时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

混凝土终凝后将钢丝网拆除,立即用高压水再次冲洗施工缝表面;

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表面。

9、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

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60d;

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

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

10、板支撑对地下室较厚底板、大梁等属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模板和支撑以防止混凝土漏浆而使后浇带断不开,对地下室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留设止水带或作企口模板,以防后浇带处渗水。

后浇带保留的支撑,应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且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逐层拆除。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

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

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

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

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

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

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规定: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概括如下:

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

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

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

《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

 

2、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3、为防止因建筑面积过大,结构因温度变化,砼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为伸缩后浇带。

4、

(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是14天,60天。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规定是28天。

(6)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的区别

变形缝: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防震缝:

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后浇带:

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后浇带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

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

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