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3274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性病学复试2问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⑤如果在试验后72小时至1周内局部出现红斑、瘙痒等表现,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试述点刺试验和划破试验的注意事项。

(1)宜在基本无临床表现时进行。

(2)应设立组胺,生理盐水分别作为阳性、阴性对照组。

(3)结果为阴性时,应继续观察3-4天,如有必要3-4周后重复试验。

(4)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止划破试验。

(5)试验时准备肾上腺素注射液,以抢救可能发生的过敏性休克。

(6)受试前2天应停用抗组胺药物。

(7)妊娠期不宜试验。

试述两类梅毒血清试验的临床意义。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一定时间后,血清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心磷脂抗体,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作为梅毒的诊断筛选试验。

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redunheatedserumtest,TRUST)、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saldiseaseresearchlaboratorytest,VDR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nheatedserumreagintest,USR)。

本类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

结果为阳性时,临床表现符合梅毒,可初步诊断,但仍需进行确诊试验,阴性结果可排除诊断,此外定量试验是观察疗效、判断复发及再感染的手段。

假阴性常见于一期梅毒硬下疳出现后的2~3周内、感染梅毒立即治疗、晚期梅毒或二期梅毒的“前带现象”。

假阳性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麻风、海洛因成瘾者、少数孕妇及老人。

(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将从感染家兔睾丸中提取的梅毒螺旋体纯化,并以超声粉碎后作为抗原,以明胶颗粒为载体。

包括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pallidumparticleagglutinationtest,TPP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pallidumparticlehemagglutinationassay,TPH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enttreponemalantidody-absorptiontest,FTA-ABS)。

本类试验阳性结果可明确诊断。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常呈持久阳性,不可用于观察、判断疗效。

试述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的适应证。

(1)皮肤肿瘤、癌前期病变、病毒性皮肤病、角化性皮肤病、某些红斑性皮肤病等有高度诊断价值者。

(2)大疱性皮肤病、肉芽肿性皮肤病、代谢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等有诊断价值者。

(3)某些深部真菌病等可找到病原微生物者。

简述组织病理学检查时标本的处理流程。

切下的标本应立即放入95%乙醇或者10%甲醛液中固定,如需作病理免疫,应立即将组织4℃保存。

标本固定后应按照规定流程进行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染色一般用HE法,特殊染色有PAS染色法、吉姆染色法。

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相比其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请举出有关药物。

H1受体拮抗剂:

能消除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血压下降等作用,还有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据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不同可分为:

(1)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①易透过血-脑屏障,致乏力、困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②部分还有抗胆碱作用。

③高空作业、精细工作者和驾驶员需禁用或慎用。

④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要慎用。

⑤常用药物有:

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虑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等。

(2)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①口服吸收快,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小。

②抗胆碱能作用小。

③作用时间长,一般每天口服1次即可。

④常用的药物有:

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美喹他嗪、阿伐斯汀、咪唑斯汀等。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作用、全身给药方式和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细胞毒、抗休克和抗增生等多种作用。

使用方法:

1)小剂量:

成人用量泼尼松30mg/d以下,用于较轻病症,如接触性皮炎、多形红斑等。

2)中等剂量:

泼尼松30~60mg/d,多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3)大剂量:

泼尼松60mg/d以上,一般用于较严重病例,如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天疱疮、重症药疹、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4)冲击疗法:

为一种超大剂量疗法,方法为甲基泼尼松龙0.5~1.0g/d,加入5%或10%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3~5天后原剂量口服维持治疗,主要用于危重患者。

5)皮损内注射:

适用于瘢痕疙瘩、斑秃等。

不良反应:

1)长期大量系统应用可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消化道粘膜损害。

皮质功能亢进或减退、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或缺血性骨坏死、对神经精神的影响、加重原有的糖尿病、高血压等。

2)不适当的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引起病情反跳。

3)长期外用可致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及毛囊炎等。

长期大面积外用可致系统吸收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

试述维A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维A酸类(retinoids)药物是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本组药物可调节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对恶性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调节免疫和炎症过程等;

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可分为3代:

1)第一代维A酸是维A酸的天然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全反式维A酸、异维A酸和维胺脂。

全反式维A酸,对寻常型痤疮、掌跖角化病等有良好疗效。

2)第二代维A酸为单芳香族维A酸,主要包括阿维A酯、阿维A酸及维A酸乙酰胺的芳香族衍生物。

阿维A酯主要用于重症银屑病、各型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与糖皮质激素、PUVA联用可用于治疗皮肤肿瘤。

3.第三代维A酸为多芳香族维A酸,其中芳香维A酸乙酯可用于银屑病、鱼鳞病、毛囊角化病等;

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为外用制剂,可用于治疗痤疮和银屑病。

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致畸、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钙、骨骼早期闭合、皮肤黏膜干燥、肝功能异常等。

简述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

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处方外用药后,应当给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简述原发性单纯疱疹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一般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

临床类型如下:

(1)隐性或亚临床感染:

约90%感染者缺乏临床表现,其中40%~50%感染者的血清中可检出相应抗体。

(2)疱疹性龈口炎:

本型较为常见,多见于1~5岁儿童。

皮损表现为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软腭、咽等部位的速发性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浅表溃疡,口腔疼痛较明显,可伴有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痛。

自然病程约1~2周。

(3)新生儿单纯疱疹:

多经产道感染。

一般出生后5~7天发病。

表现为皮肤(尤其是头皮)、口腔黏膜、眼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

本型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4)疱疹性湿疹:

又名Kaposi水痘样疹(,常发生于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常由HSV-1所致。

多见于躯干上部、颈部和头部。

皮损表现为原皮损处红肿并出现散在密集水疱或脓疱,融合成片,水疱中央有脐凹,周围有红晕;

疱疹成批出现,严重者可在1周内泛发全身。

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5)接种性单纯疱疹:

皮损为限于接触部位的群集性水疱。

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称疱疹性瘭疽。

简述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亦可缺如。

2)皮损: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3)症状: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特殊表现

眼带状疱疹:

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耳带状疱疹: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5)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

由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所致,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和坏疽型、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

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2)治疗原则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1)内用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

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痛,缩短病程。

通常在发疹后48~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

②止痛:

可酌情选用去痛片、吲哚美辛、扶他林、消炎痛和卡马西平等。

同时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和B12。

(3)糖皮质激素:

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疱疹相关性疼痛病程,但对PHN无肯定的预防作用。

主要应用于病程在7天内的老年体健患者。

2)外用药物治疗

以干燥、消炎为主。

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

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

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

如合并眼部损害须请眼科医师协同处理。

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疱疹净)滴眼液。

物理治疗如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缓解疼痛,促进皮损干涸和结痂。

试述跖疣、鸡眼和胼胝的鉴别要点。

跖疣

鸡眼

胼胝

病因

HPV感染

挤压

长期摩擦、压迫

好发部位

足跖

足跖、趾、足缘

足跖前部、足跟

皮损

圆形灰黄色角化片状,中央凹陷,较软,表面粗糙无皮纹,外周角化环,易见出血点

圆锥形角质栓,外围透明黄色环

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清楚

数目

可较多

单发或几个

1~2片

疼痛和压痛

挤捏时明显

压痛明显

无或轻微

 

试述脓疱疮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1)寻常型脓疱疮:

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

本型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故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

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陈旧的痂一般于6~10天后脱落,不留瘢痕。

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者多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2)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多累及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

好发于小腿或臀部。

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

疼痛明显。

病程约2~4周或更长。

(3)大疱性脓疱疮:

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萄所致,多见于儿童。

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疮,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驰,直径1cm左右,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壳脱落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4)新生儿脓疱疮:

是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性脓疱疮,起病急,传染性强。

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可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多累及出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

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皮损常由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和四肢。

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驰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似烫伤样外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口角周围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

皮损有明显疼痛和触痛。

病情轻者1~2周后痊愈,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试述脓疱疮的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应及时予以抗生素制剂。

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输注血浆或丙种球蛋白。

(2)局部治疗:

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

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脓疱较大时应抽取疱液,脓疱破溃者可用1:

5000高锰酸钾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再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简述丹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丹毒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治疗原则:

反复发作的患者应注意寻找附近有无慢性病灶,有足癣等丹毒诱发因素应积极处理。

本病以内用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内用药物治疗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丹毒治疗首选青霉素,每天480万~640万U静滴,一般于2~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应持续用药2周左右以防止复发;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可用25%~50%硫酸镁或0.5%呋喃西林液湿敷,并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诺氟沙星软膏等)。

物理治疗有一定疗效。

描述麻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分型:

在临床工作中较为通用的分类法为5级分类法,免疫力较强的结核样型麻风(TT)为一端,将免疫力较弱的瘤型麻风(LL)为另一端,在两端之间为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这是根据机体免疫力由强到弱、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来分型,又称为免疫光谱分类法。

总的趋势是:

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而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

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L),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

细胞免疫力增强时BL可向结核样型端转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转化(BT→BB→BL)。

为了便于联合化疗的开展,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可将上述分类法简化为多菌型(MB)麻风和少菌型(PB)麻风两大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麻风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细菌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慎重诊断。

诊断依据:

①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

②周围神经受累,表现为神经干粗大伴相应功能障碍;

③皮损组织切片或组织液涂片查到麻风杆菌;

④病理可见特征性病变。

符合上述4条中的2条或2条以上,或符合第3条者一般可确立诊断。

简述头癣的临床分型及其特点。

头癣临床上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黄癣

白癣

黑点癣

脓癣

致病菌

许兰毛癣菌

小孢子菌

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

皮损特点

黄癣初起为小脓疱,干后变成黄痂,呈碟状,逐渐增大融合,甚至盖满整个头皮,其下为鲜红的糜烂面或浅溃疡

白癣初起为散在的小片,后来扩大,周围可有小的卫星样损害,表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

黑癣的损害约黄豆大,常疏散分布,病发出皮就断,留下许多小黑点

皮损起初为成群炎性毛囊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毛囊口处形成脓疱并排脓

病发特点

黄癣病发干燥无光、弯曲歪斜,但不一定折断

白癣病发根部有一白色的鞘膜,头发离头皮2~3毫米处折断

黑癣病发出皮即断

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

预后

黄癣可引起萎缩性疤痕,造成永久性秃发

白癣愈后不留疤,到青春期可自愈,很少复发;

黑癣发展很慢,可引起点状疤痕

永久性脱发和瘢痕

直接显微镜观察

黄癣病发内可有菌丝、孢子和气泡;

白癣病发四周有成堆小孢子

黑癣常常是发内成串的孢子,较大

滤过紫外灯观察

暗绿色

青绿色

无荧光

试述头癣的治疗和预防。

对患者应做到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并作好消毒隔离工作;

对患畜也应给予治疗和隔离;

对托儿所、学校、理发店等应加强卫生宣传和管理。

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5条措施联合。

1.服药可服用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内服药物应用至临床治愈和真菌培养阴性。

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肝功,如肝酶异常应及时停药。

2.搽药可用2%碘酊、1%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剂、5%~10%硫磺软膏、1%特比萘芬霜等外用于头皮,每天2次,连用8周。

3.洗头用硫磺皂或2%酮康唑洗剂洗头,每天1次,连用8周。

4.剪发尽可能将病发剪除,每周1次,连续8周。

5.消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枕巾、梳子等生活用品及理发工具要煮沸消毒。

脓癣治疗同上,切忌切开。

急性炎症期可短期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

简述体癣的临床表现。

体癣皮损起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损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可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改变或浸润肥厚呈苔藓样变。

股藓多见于腹股沟部位,单侧或双侧发生,亦常发生于臀部,基本皮损与体癣相同;

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简述手足癣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

⑴水疱鳞屑型:

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

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深在性水疱,疱液清,疱壁厚而发亮,水疱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的糜烂面。

水疱干涸后呈现领圈样脱屑。

皮损可不断向周围蔓延,病情稳定时以脱屑为主。

瘙痒明显。

⑵角化过度型:

好发于足跟及掌跖部。

皮损角质增厚,干燥脱屑,易发生皲裂。

一般不痒,有皲裂时疼痛。

⑶浸渍糜烂型:

也称间擦型,好发于指(趾)缝,足癣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

患处皮肤浸渍发白,表皮松软易剥脱并露出糜烂面。

有不同程度瘙痒。

本病常以一种类型为主或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亦可从一型转向另一型,如夏季表现水疱鳞屑型,冬季则表现为角化过度型。

治疗不彻底是导致其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试述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

手足癣患者中约50%伴有甲真菌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根据真菌侵犯甲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白色浅表型(SWO)致病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引起。

表现为甲板浅层有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白色浑浊,甲板表面失去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

(2)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多由手足癣蔓延而来。

真菌从一侧甲廓侵犯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并使之增厚、灰黄浑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

(3)近端甲下型(PSO)多通过甲小皮而进入甲板及甲床。

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

(4)全甲毁损型(TDO)是各型甲真菌病发展的最终结果。

表现为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表面残留粗糙角化堆积物,甲床亦可增厚、脱屑。

本病病程缓慢,若不治疗可迁延终生。

一般无自觉症状,甲板增厚或破坏可影响手指精细动作。

偶可继发甲沟炎,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

简述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分型和特点。

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和深部念珠菌病两大类,其中皮肤念珠菌病可分为4种临床类型。

(1)念珠菌性间擦疹:

好发于肥胖多汗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腹股沟、会阴、腋窝、乳房下等皱褶部位,从事水中作业者常发生于指间(尤其3、4指间)。

皮损为局部潮红、浸渍、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

自觉瘙痒或疼痛。

(2)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MCC):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感染,多从幼年起病,常伴有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异常,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缺乏。

好发于头皮、颜面及四肢。

皮损初起为丘疹、红斑,上附鳞屑,逐渐形成肉芽增生性斑块或疣状结节,表面覆盖蛎壳状污褐色痂,粘着不易去除,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