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3229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ersonality第四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2、人格结构

(1)本我(id)

(2)自我(ego)

(3)超我(superego)

一仆三主:

一仆为自我。

三主:

一是外界环境,二是本我,三是超我。

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图示:

M•伯格——人格结构,1997

 

意识:

可觉察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

通过意识努力可以浮现于意识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

被压抑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无意识

前意识

自我(ego)

本我(id)

超我

(superego)

潜意识

本我

(id)

三、自我的适应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消除或缓解焦虑的策略)

压抑、替代、认同作用、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退行作用、升华、去圣化……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1、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

心理健康亚健康心理疾病

2、实现心理健康

(1)学会正视并接纳自己;

(2)学会爱;

(3)学会工作

五、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

《梦的解析》(1900;

大陆中译本张燕云译,1987)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

中译本林克明译,1986)

《精神分析引论》(1922/1917;

中译本高觉敷译,1984/1930)

《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1960/1921)

《自我与本我》(1962/1923)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6/1933;

中译本高觉敷译,1987)

42荣格的人格模型——个体化的人

一、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CarlGustavJung)的介绍

荣格(1875-1961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

出身于瑞士边界的一个乡村。

父亲是牧师,家族中有7个牧师。

由于广泛涉猎,荣格一度从一个胆小羞怯、充满不安全感的孩子变作一个开朗、自信的少年。

他开始鼓足勇气与同学交流,向同学介绍他读过的书。

然而却遭到同学的讽刺和敌意,不仅被同学甚至还被一些老师当成了好吹牛的人。

他发现“精神病学才是我唯一的目标”。

1907年,他与弗洛伊德相遇,并且深受弗洛伊德的赏识。

几年后,荣格开始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产生质疑。

他不同意弗洛伊德有关一切精神症状皆由性压抑导致的观点。

并提出:

无意识还可分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观点。

二、健康人格概念:

个体化的人

1、正视并了解自己人格中的各个部分:

荣格的观点,人格分作三个层次:

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

(1)意识与自我

(2)个人无意识与情结(thecomplex)

(3)集体无意识与原型(archetype)

例如我们的远古祖先惧怕黑暗,再如人对死亡的惧怕。

按照集体无意识学说,我们都已被预先安排好了,我们所有的观念最终都是建立在原型的基础上的。

集体无意识由各种原始意象或称原型组成。

荣格认为:

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

常见的原型有死亡原型、母亲原型、英雄原型、力量原型、邪恶原型、智慧老人原型以及救星原型等等。

2、了解并让人格中的各个对立面得以恰当表现

按照荣格的看法,了解自己人格中的一些无意识成分,是实现个性化(即健康人格)的第一步。

“我们所能意识到的无意识越多、神话越多,我们就能使更多的生活变得完整”。

(《回忆、梦、思考》第493页,[瑞士]荣格著,刘国彬、样德友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无意识中存在着许多对立面,如人格面具与暗影,阿妮玛(Anima)和阿尼木斯(Animus)。

如,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而这些对立面的表现往往不均衡。

如有的人过分压抑自己的暗影,另有的人则过分发展或压抑自己的异性原型。

3、整合人格中的各个方面

原型早在史前时期就以深植于人类心中。

只有当我们能和这些象征物协调一致时,我们才能过着最有意义的生活。

人格实现整合的人,会表现出高度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协调,自然自如表现自己。

也能认可和宽容他人。

三、人格发展阶段说

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说是比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发展观振奋人心,弗洛伊德的研究限于幼年和青春期。

荣格提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在35-50岁这个中年阶段。

思考孔子的人格发展观:

15——70岁

四、荣格的主要著作

《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

《心理类型学》(1921年)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

《回忆、梦、反思》(1965年)

以下为已翻译为中文的著作:

《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typesorthepsychologyofindividuation)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Analyticalpsychologyitstheoryandpractice)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odernmaninsearchofasoul)

《人及其象征》(Manandhissymbols)

《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Thespiritinmanartandliterature)

《回忆、梦、反思》(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

43A·

阿德勒的人格模型----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一、介绍阿尔费雷德·

阿德勒

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年)

1902年——在著名刊物上为Freud辩护

1907年——《器官缺陷与补偿》一文问世——也是与Freud产生分歧的开端

1911年——他与Freud正式分道扬镳——开始研究“个体心理学”

1920年——在世界各地讲学,声名远播1934年——定居美国

1937年——赴欧洲讲学心脏病突发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过军医

二、阿德勒的健康人格观——具有社会兴趣的概念

具备社会兴趣的人是未来定向的人——选择与社会利益一致的生活目标以及生活风格。

阿德勒健康人格的核心品质——有奉献精神、社会兴趣和懂得互助合作。

健康人格的人——富于弹性——把人生目标、理想或计划当作获得一种有成效、有建设性的人生的手段,而非人生的本身——能够灵活地按照环境现实——调节自己的目标——能成功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变化。

不健康的人——僵化——把目标看作人生的目的——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也无法根据现实调节自己的目标与计划。

病态的人——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

而“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三、健康人格的发展

人总在不断的进取,不断的选择人在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职业、人际合作、爱情三大问题。

在其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人格。

阿德勒健康人格的实现由低向高发展三阶段:

•1、摆脱自卑

•2、追求优越

•3、实现完美社会

四、阿德勒的主要著作

《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等。

核心人格素质的训练

(一)

Ø

合作能力的培养

1、先知和长勺的故事、长者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的合作的故事。

2、什么是合作能力

(1)对他人的需要能细心地体察和关心。

(2)能够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3)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能承担相应的任务、有责任心,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冲突。

3、合作的意义

成熟的人,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和融洽的关系

对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

15%VS.85%

4、合作规则

(1)人和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一般说,人际互动包括纯粹的竞争关系,纯粹的合作关系,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人际互动的一般原则

①纯竞争关系时(如赛球):

要公平竞争,凭技能而不是靠耍手腕赢取胜利。

②纯合作关系时(如班集体有一项活动):

要相互沟通、交流、配合。

③竞争与合作关系时(如工作关系):

要互惠互利,相互沟通,理解,配合,共同争取最大利益,并把损失降到最低。

(3)自私者不一定能自利;

(4)较好的合作可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利;

(5)无规则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44弗洛姆的人格模型——生产性(productive)的人

一、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的介绍

1900-1980年,出生于德国,犹太人,后入籍美国。

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移居美国,在纽约一所大学任教,后开业做精神科医生。

他在寻求理解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根源上,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体系中找到了答案:

弗洛伊德——从个人角度分析;

马克思——从社会制度角度研究。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80):

“我要认识支配个人生活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也就是人在其社会生存中的规律。

他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并提出健康人格模型

二、健康人格的概念——生产性的人

弗洛姆认为,生产性或创造性(productive)尤其与艺术性是相联系的。

《为自己的人》(1947):

“人的生产性能创造出物质财富、艺术作品和思想体系,但生产性所创造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人自己。

“生产性是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运用他自身力量的实现。

生产性定向的人具有以下4个特点:

1、生产性的爱

爱的对象是宽泛的——

人(恋人、友人、亲人、同事、陌路人)、动物、环境

2、生产性思维

主客观是统一的。

以客观、尊重、关心的态度,仔细考察所思考的客体,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认识客体

3、幸福感

在愉快的感觉和状态上,带来活力和健康

使人的各种潜能能得到展现

不断成长和成熟

《逃避自由》(1942):

“从个人的角度看所谓正常或健康是指个人处于一种幸福和成长的状态之中”。

4、人道主义良心

真正发自内心的、由衷的、道德体验、自我定向与自律、非权威主义良心

三、生产性人格的形成

人具有先天性的对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追求的倾向,只要有机会,这种先天性倾向就会兴旺起来,引导我们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里的机会是指社会的太平或变革。

与此同时,人也有可能克服文化的影响,这就是说无论哪种社会形态都存在健康人格的原因。

——他把这归因于个体所具备的极其强烈的寻求健康的先天倾向。

四、改变性格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弗洛姆坚信只要具备4个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1、知道自己有问题

2、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认识到这些问题是有办法克服的

4、为了解决问题,树立起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人格是先天(气质)与后天(性格)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关乎伦理问题,其差异体现个体在生活艺术方面成功的程度。

知行统一、坐言起行就有可能完善自己的性格——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难——这也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前景。

五、爱的实现

1、关心

重成长和发展——非包办和干涉

2、责任

爱人以德——非统治和占有

3、尊重

客观全面看待——非光环和权势

4、了解

了解是前提——人格和惟一性

通过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不仅满足了他人被爱的需要,也满足了对方独立的需要

——把爱个人和爱人类相分离是肤浅的

——执著而富有感染力的信心:

人有寻求健康的先天倾向

对比参照:

健康人格——相亲相爱

病态人格——敌视、猜疑和不信任

45艾里克森的人格模型——具备自我同一性的人

一、E·

艾里克森的经历

艾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94)出生于德国,父母都是丹麦人。

艾里克森高中毕业后,违背了继父要他当一名医生的愿望,未上大学,而是尝试发展自己对美术的兴趣并在欧洲各国漫游。

一年后他决定放弃在绘画方面的发展。

其后继续四处流浪。

后来得以到哈佛大学任教。

1960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1970年退休。

1938年,他与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开始交往并对印地安儿童做文化人类学研究,这是他学术生涯中的又一件大事,这为他日后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说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1950年,发表了他的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这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创立。

尽管他是从精神分析起步的,但他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有很大不同:

一是,把人的发展扩展为一生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童年。

二是,认为人的发展中的因素以社会文化因素为主,因此他也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或社会发展心理学派。

二、人生发展阶段与同一性

1、个体心理发展阶段说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经历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发展课题或者说危机。

如果解决得好,个体就能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人格特点,如若解决得不好,则会导致一种消极的人格特点。

而所谓发展好坏的标准则是:

解决危机中不仅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而且又能对自我概念进行扩展。

这8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其所面临的危机来命名,它们是:

婴儿阶段(0~l岁):

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学步阶段(2~3岁):

自主性VS.羞怯和怀疑

学前儿童早期(4~6岁):

主动性VS.自罪感(内疚感)

小学阶段(7~11岁):

勤奋VS.自卑

青少年阶段(12~20岁):

同一性VS.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阶段(21~24岁):

亲密VS.孤独

成年期阶段(25~65岁):

繁殖VS.停滞

老年阶段(66岁~生命结束):

自我整合VS.绝望

2、人生发展阶段与危机

※同一性是在人生发展阶段中逐渐确立起来的。

※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不仅由个体决定而且也由社会环境所决定。

※危机是个具有双重性的概念,它既是冒险又意味着机遇,因此,危机意味着面临重要的转折。

3、青春期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青春期(12-20岁)是人生的第5个阶段。

此期个体面临的发展问题是:

是否能寻找并建立同一性。

在前几个阶段的发展中,非常重要(无意识的内容),且以家庭、学校(环境)为主要塑造因素。

在青春期这个阶段,青少年必须能综合有关自己以及社会的各种信息,不仅如此,确认同一性的过程,也包括对一些角色的否认,有助于其成长并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有意识的)。

三、健康人格概念:

具备自我同一性的人

所谓自我同一性,按照艾里克森的说法之一,即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自我同一性意味着解决了“我是谁”(我的身体特点、人格特点、人际关系状况、他人的评价、我的潜在能力等)以及“我将往何处去”(我的目标、愿望和打算等)这样两个最困扰我们的人生大问题。

同一性的确定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中逐渐确立的。

核心人格素质的训练

(二)

独立做决定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独立做决定

1.不依赖他人

2.清楚自己的目标,有明确的方法和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3.能够对自己所做决定和行为的后果负责,不怨天尤人。

问题对策利弊

1

2

3

小资料:

1、梦见下雨

浏览次数:

319次悬赏分:

0|解决时间:

2011-2-309:

25|提问者:

yushenzeng1234

最佳答案

梦境与凶吉祸福无关不少人有这样的苦恼:

入睡后,常常做噩梦,甚至被惊醒。

由于睡不好,次日头晕脑涨,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有的还担心噩梦会给自己带来厄运,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

其实,做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

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这个抑制过程有时比较完全,有时不够完全。

如果没有完全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还有少数区域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人就会出现梦境。

由于少数细胞的活动失去了觉醒状态时的整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记忆中某些片断不受约束地活跃起来,可能就表现出与正常心理活动不同的千奇百怪的梦。

此时,倘若与语言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也处于兴奋状态,那就不光会出现梦境,还会说梦话或发生梦游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噩梦呢?

要减少不良的刺激。

平时应多看一些健康有益、轻松愉快的影视录像或小说,少看或尽量不看易形成噩梦情景的影片或小说,避免不良的刺激在记忆中储存。

睡眠前最好不要过度用脑,以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引起梦境。

注意睡眠的身体姿势。

一般右侧睡眠姿势较好。

仰着睡的时候,双手双脚自然垂直,枕头不要过高。

要纠正趴着睡觉的不良习惯。

希望能帮助到你,祝您好梦!

解答团队:

梦坠千年城!

回答者:

276725202。

回答时间:

2011-1-1810:

54

2、阿妮玛(Anima)和阿尼木斯(Animus)的注释

阿妮玛(Anima)指的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形象。

而阿尼姆斯(Animus)是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形象。

这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交往的经验总结。

也叫异性原型,女性要温柔,贤惠,善良,体贴,男性要勇敢,坚强,强壮,负责。

异性原型为我们建立了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

传统社会过分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别,歧视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

所谓的假小子和女气男生往往受到嘲笑。

当然随着社会更宽容地发展,我们也在逐渐改变原有的观点。

也许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样理解和包容少数人的观点。

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阿尼木斯反之。

3、成功者不是最聪明而是心胸宽阔

2011-10-2404:

20:

00新京报

【出镜人物】

黄波,弘成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国际教育研究与发展基金会创始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北京面试代表。

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州大学,获化工、微生物学双硕士学位,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MBA学位。

1999年,中国的网络教育刚刚兴起,黄波回国参与创建弘成教育集团,与人民大学合作,开创了在业内被称之为“人大模式”的网络教育整体服务模式。

近年来,凭借对东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黄波提出“精英培养计划”,将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体系与欧美发达的大学教育体系相衔接,从而提升中国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球竞争力。

2007年,黄波领导弘成教育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位在美上市公司女性CEO。

“学到多少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见识、阅历、看问题的角度都发生了大变化,心态也更加开放成功者往往都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心胸最宽阔的。

冲击终点线的力量来自于内心

“抛开一切杂念,喜欢就好,为何要赋予太多的目的和意义。

攀登中的每次用力、每次趔趄、甚至想要放弃后的坚持,都是成功前的一次次注脚,登顶后刹那的凝视,回望来路,看着山下无法见到的风景,那种征服高山的愉悦,和个人的成功相比,何必要分孰轻孰重呢?

”现实中的黄波很喜爱爬山,她说当登到山顶“一览众山小”时,心情会特别舒畅。

爬山是一个过程,她喜欢在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

人生亦当如此。

上中学时,黄波曾是一名运动健将,她参加过很多学校里、区里的短跑和中长跑比赛。

对她来说,每一次比赛都是对自己极限的挑战。

“当我脚踏起跑器时,腿都会紧张得发抖。

随着发令枪声一响,整个人的爆发力便一下释放了。

我喜欢这种感觉。

“那时的生活是充实的,有活力的”。

多年后的今天,黄波这样回忆起自己学生年代的生活。

她认为体育运动非常锻炼人的韧性、耐力和毅力,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特别宝贵。

“400米比赛的时候,前面200米拼的是速度,而到了最后100米时已经没有了力气,冲击终点线的力量则来自于内心。

在最后的过程中多加一把力就有可能是第一。

1999年,黄波回国参与创建弘成教育集团,并与人民大学合作,开创了在业内被称之为“人大模式”的网络教育整体服务模式。

公司发展到现在,期间遇到很多困难,但都被一一克服。

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什么事都能扛得住”。

因为黄波相信事在人为,“如果相信能够成功,有着必胜的信念,就会投入150%的精力去完成这件事。

学习更简单学习更快乐

黄波认为,网络教育对于学习者,不应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更应是“学”。

让每一位学习者,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习更简单、学习更快乐”,真正学有所获。

黄波希望把弘成教育打造成让学习者最喜爱的教育机构。

如何充实地度过自己的学生年代?

黄波建议,现在的学生要多看书,多结交一些有阅历的人。

在参与弘成国际教育“超级留学生”比赛评审过程中,黄波发现,中国的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生活的体验太少,生活阅历太单薄,看问题缺乏独特的角度。

她认为,家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